幽燕客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博文
(2018-01-12 05:17:45)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看上去很美,潛規則暗行,千古依然。 “和為貴”,是也!然而,“和”狀態一旦被打破,再想回複,則須要“勢”。 儒家知“和”不知“勢”——所以六國敗;法家知“勢”不知“和”——所以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1-11 06:49:56)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此言凸顯孔子思想之保守傾向。奸佞小人之子亦無改其父之道乎?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1-10 04:55:21)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德才兼備者,難免架子大,端著架子找工作,所以找不著。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1-09 07:06:46)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理想之國,理想之民,理想社會之空想,去現實遠矣。 後來,儒家思想基本是按曾子、孟子的思路發展;荀子著《勸學》,《解蔽》、《富國》、《強國》等篇,力圖扭轉這種空想趨勢,可惜無力回天。待《大學》、《中庸》出,以心為出發點,平天下為目標之空想遂成定局。再後董仲舒之天人感應,朱熹之理學,陽明之心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1-08 06:15:49)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無友不如己者",人往高處走,時過境遷,朋友圈自然會變,所謂,“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這很現實,然而,也正因為現實,才流露出勢利氣。 "學則不固",忠信也可不固乎?任何理論都有其自相矛盾的地方,這是因為宇宙之存[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1-07 05:15:33)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孔子以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教學生。曾子隻說“吾日三省吾身”,尚不敢說這就算有學;子夏敢言,一下將“學”縮小為“個人品德修養”。儒家思想之方向歪了。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1-06 06:44:0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俗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而儒家則專門培養善人。
這種教育思想的後果是,孔門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無一出類拔萃人物,像商鞅、呂不韋這樣能改變曆史進程之人傑都非出自孔門。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1-05 06:05:42)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聖人講大道理行,具體怎麽做,還須賢人,如,管仲、商鞅、諸葛亮、周恩來等。賢人辦事辦得好,大道理不多說,說也是一兩句。知行非一事也。
孔子之前,堯舜禹湯伊尹周文周武周公基本上是靠經驗和個人能力處理問題,對知識——即“道”尚無係統分析總結,在這方麵,孔子可謂中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1-04 05:40:4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孔子本是內外兼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初級;“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高級。 儒門大法的內向趨勢始於曾子,經孟子的“仁者無敵”大內神功基本定型,最高境界是“內聖外王”,到王陽明的“致良知”簡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1-03 07:00:5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鮮矣仁"透著一種無奈,他心裏明白要想在社會上混就得說些溜須拍馬的話,可是他做不到。“君子”名頭令他放不下身段,這是他的底線。底線越高,人活得越累;有人幹脆沒底線,這種人...不說也罷。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46]
[47]
[48]
[49]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