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十 《新觀察》火了50年代《新觀察》搬了兩次家,從沙灘搬到東四北大街,從東四北大街搬到北長街。東四的房子是一幢建於20世紀初的白色小洋樓,馬路對麵有一家湖南館子,那裏的銀絲卷很好吃。搬到東四以後,《新觀察》火起來了,發行量上升很快,超過20萬份,在期刊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韋君宜的《中國青年》。《新觀察》又是賺錢的刊物,在50年代,幾乎所有的刊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九 王府井和琉璃廠父親不喜歡逛公園,看風景,除了看戲看電影,他隻喜歡去兩個地方:王府井和琉璃廠。逛王府井主要是東安市場,後來有了百貨大樓。街上還有一些有名的店鋪,如“盛錫福”是賣帽子的,“雷蒙”是賣男裝的,“造寸”是賣女裝的,“中央普蘭德”是洗衣服的。當年的東安市場是木結構的房子,中間的通道有天窗,兩邊是店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我在拙作《清泉石上流》中曾經描寫到著名漫畫家丁聰,他是我的父執,在50年代,他一日三餐在我家吃飯。下麵的一段是關於鰣魚的: “小丁叔叔因為怕刺而不吃魚,但是他吃鰣魚,價錢最貴的魚。父親說,小丁,鰣魚刺最多,你偏要吃。小丁叔叔說,在《新華字典》裏,鯉魚鯽魚鯿魚鱖魚,所有的魚,隻寫‘肉可食’,唯有鰣魚寫‘味鮮美’,所以我隻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八 小丁叔叔《人民畫報》副總編輯丁聰住在我家前院,他家隻有一間屋子,隻有他一個人。丁聰人稱“小丁”,他的爸爸也是上海漫畫家,人稱“老丁”。小丁叔叔畫上的簽名是“小丁”二字,直到九十高齡。小丁叔叔個子不高,四方臉,戴一幅黑框眼鏡,總是滿臉堆笑的樣子,也喜歡和小孩子玩。他和我們一起從上海到北京,在我家吃飯,衣服由我家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雲腿的妙處我十歲的時候,我家住在北京西城的北長街。那一年雲南女作家季康到北京來,母親招待她住在家裏。季康送來幾罐雲腿罐頭非常好吃。父親很喜歡雲南火腿,認為比他老家浙江的金華火腿好很多。季康除了帶來雲腿罐頭還有雞樅,是一種產於雲南的野生蘑菇,也很好吃。中國的火腿有許多種,如江西安褔火腿、江蘇如皋火腿、雲南諾鄧火腿,但是最有名的是金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七 奶奶、姑姑、叔叔和哥哥 爺爺去世以後,爺爺在上海的一家人,生活便成了問題。奶奶是父親的繼母,生了我的五個姑姑和一個叔叔。奶奶一家七口人到北京打找父親。奶奶隻比父親大六歲,矮矮的,慈眉善目,皮膚非常白,像個奶油做的麵團。奶奶有六個孩子,最大的大姑17歲,最小的小叔7歲,隻比我大一歲。父親於是著手安排,先把奶奶送進人民美術出版社當編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六 安徒生童話母親的丹麥之行帶給孩子們兩樣禮物:好吃的巧克力和好聽的安徒生童話。巧克力是在蘇聯買的,在我們大吃一頓之後,父親把巧克力藏起來,每天拿出幾顆。他是這樣說的:巧克力被小耗子偷去,這幾粒是我用小木棍從耗子洞裏掏出的。父親每天都能掏出幾顆巧克力,直到我發現了“耗子洞”。在我很小時候,母親開始在床上講故事。最早是“羊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五 參加世界婦女大會母親1953年隨中國婦女代表團到丹麥參加世界婦女大會。代表團的團長是蔡暢,團員有張曉梅、陸璀、雷潔瓊、白朗、瞿希賢。母親在2000年的一篇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道:“一九五三年夏天,饒漱石夫人陸璀到編輯部來找我,要我隨全國婦女代表團出國,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參加世界婦女大會。我沒有出過國,當然很高興。再說丹麥是童話家安徒生的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四 育才小學和天橋遊樂場 1951年的國慶節,早上,我聽說母親要去天安門,死活要跟去,追到大門口,在街上打滾哭鬧。母親沒辦法隻好帶上我,從北長街走到南長街走到長安街走到三座門,過了幾道崗,在觀禮台下麵停下了,帶小孩是不能上觀禮台的。於是我拉著母親的手站在長安街邊,站了幾個小時,看完閱兵式和遊行。那時候騎兵很多,一排排的馬隊,一排排閃亮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前幾天發了一篇《中國菜的精髓》,引起網友的興趣。有評語雲,博主懂得美食,看來隻會吃,不會做。故而作此小文,亮一亮做菜的本事。 上世紀50年代初——那是60多年以前了,北京“二流堂”的藝術家經常在周末聚歺,當然是挑北京城最好的館子。前文說到的位於菜市口的“譚家菜”,是眾口一辭的好地方,價錢也是最貴的,每客10元(舊幣十萬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
[16]
[17]
[18]
[19]
[20]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