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二十七 最後的Party周揚和母親談話後,家裏來了一位客人,名叫安波,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他是學音樂的,延安時代他與王大化合作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很有名,他也寫詩,剛剛發表了長詩《雷鋒頌》和歌曲《哈瓦那的孩子》。他是熱情洋溢的人,在母親麵前畢恭畢敬。打成右派之後,沒有一個官員如此對待母親。周揚找母親談話,他說,安波來要幹部,你去了遼寧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二十六 燒了一把火1961年我從育才學校初中畢業。北京市教育局實行“金銀質獎章”辦法,即初中三年每一門功課的成績均為5分的學生獲得“金質獎章”,每年僅有一門功課成績為4分其餘功課均為5分的學生獲得“銀質獎章”。獲得金銀質獎的學生保送高中。九年三班有三個孩子具備獲得“金質獎章”的條件,兩個女生和我。兩個女生中有一個叫司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二十五 隊長蘆四在大饑荒的日子裏,水溝村的隊長蘆四跑到北京來看望母親,弄得母親措手不及。蘆四是山溝裏的人,五十多歲了,從來沒有出過涿鹿縣,他說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到首都北京看一看。可是他來的不是時候。1958年,母親打成“右派”下放到涿鹿縣勞動改造,就是蘆四來接她:“第二天天還沒有亮,董家房農業社的大門就拳頭被擂得山響。一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二十四 大饑荒 一年之後,一切偃旗息鼓,所謂“三年困難時期”,說白了就是“大饑荒”來了。  第一件事是發糧票。發多少呢?班上有兩種標準:老育才生32斤,新育才生30斤。育才學校從58年開始招收天橋一帶普通市民的子弟,打破幹部子弟學校的框框。老育才生是從小學升上初中的,都是幹部子弟,新育才生是市民子弟,這就造成了不平等。第二件事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二十三 大躍進從1958年到1959年,育才學校搞了三項活動:“除四害”、“創高產”、“大煉鋼鐵”,搞得熱火朝天。  58年的春天,全北京展開為期三天的“消滅麻雀大戰”,工廠停工,學校停課,機關停止辦公,育才學校也不例外。將麻雀列為“四害”之一即為愚蠢之事,全市大戰麻雀更為愚蠢之舉。消滅麻雀的辦法除了誘捕、毒殺之外,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二十二 董家坊1959年夏天,母親來信叫我帶弟弟妹妹去鄉下,即母親下放勞動的地方,河北省涿鹿縣董家坊公社。我14歲,妹妹11歲,弟弟8歲,我們三個按母親信上的指示,早上在西直門火車站上車,乘京張鐵路的火車到下花園。第一次帶弟弟妹妹遠行,興奮和好奇的心情陪伴著我們的旅程。這條古老的鐵路是詹天佑設計的,火車穿過居庸關峽穀,繞過官廳水庫,中午時分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二十一 聾叔叔 黨和國家機關的右派,勞動改造的地點就是北大荒。丁聰、吳祖光、黃苗子早去了北大荒,外文局考慮父親患有嚴重的胃潰瘍,同意他留在北京,可是被上麵追查下來,隻好遣送他。 父親為此頗傷腦筋,除了胃病,他非常怕冷,北大荒零下幾十度的嚴寒,怎麽過冬呢?他找來一個跟他學過油畫的學生,名叫鄭威,黑龍江人,問他北大荒的風土人情,要準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二十 勞動改造其實,《新觀察》的問題在反右之前已有端倪,尤其是針砭時弊的小品文。母親認為,小品文的來稿,反映人們所麵臨的現實。幾乎每一篇來稿都要附一封給編輯部的信,信裏反映的事實,遠比文章更為驚心動魄:全國各地的官僚主義嚴重,共產黨幹部欺壓群眾、假公濟私、吹捧逢迎甚至上下勾結……母親希望多登一些這樣的稿件,引起中央的注意。1955[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十九 反右運動丁聰和沈峻在大同酒家的結婚酒席,是“二流堂”人馬最齊全的一次,“夏公”升帳,“眾將”聽令,歡聲笑語,其樂融融。所謂“千裏搭涼棚,沒有不散的筵席”,從這以後,“二流堂”走下坡路了。第一個不祥的征兆是宋之的、盛家倫幾個月內先後去世。宋之的是劇作家,抗戰時他的《霧重慶》和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名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十八 圍棋說圍棋就要說到祖父。1950年我們全家從上海遷至北京,第二年,祖父在上海逝世,是年62歲。父親為此跌足歎息,他說如果沒有離開上海,祖父不會去世。祖父患肺結核,當時已有特效藥雷米封,父親會讓祖父使用它。祖父胡允昌和大姑胡素卿祖父胡允昌是中學教員,又是滬上圍棋高手。與祖父的圍棋水平比肩的,上海灘隻有三五個人,是準國手的水平。30年代的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
[16]
[17]
[18]
[19]
[20]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