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的時候,女孩一律梳辮子的,是那種梳成麻花妝的辮子,而不是紮個馬尾巴。無論長長短短的粗粗細細的辮子,每天都要拆開了,用木梳梳理整齊,幹幹淨淨整整齊齊的才能出門上學。尤其是那時候不能每天洗澡,如果不梳辮子,那頭發就油膩得沒法看了。
我小時候的頭發,細細的軟軟的,可是留得很長很長,從胎毛留起都沒有剪過,一直到小學畢業上中學前才剪短[
閱讀全文]
小孩子除了學習之外,就是玩。可是他們可以玩的東西又很有限。比起現在的孩子來講,我們小時候似乎還是很幸福的,因為裏弄裏,小街上總有那麽多的孩子一起玩,總可以找到你喜歡一起玩的夥伴,不象現在的孩子,要專門送到什麽CLUB裏玩。
我還小的時候,就看著大孩子們拿著破四舊留下來的麻將牌,扔一個小沙袋來翻。大家輪流,看誰能玩到最後。這是大女孩最愛[
閱讀全文]
在上海,總有好多機會參加各種各樣的訓練班,連京劇團,軍區文工團,上海歌舞團都到各個學校來招生,選拔符合條件的苗子去培養。他們挑選的時候要量各種尺寸,但不是三圍,最重要的是雙手伸開的長度和身高的比例,還有腿占身高的比例。
我的隔壁老伯總是會為我感到惋惜,說我被文工團選中了,卻給別人開了後門,因此沒有早點吃上香的喝上辣的。唱京劇肯定是[
閱讀全文]
上海人多數講究吃,雖然沒有廣東人那麽會吃,但是也有江南的一套小吃。感覺廣東早茶偏油膩,也許不是讓人天天吃到,偶爾吃一頓不油點怎麽能過癮?而上海的小吃呢,偏甜,愛用糯米。也是因為那時候窮,不吃點耐飽的怎麽行呢?
那麽說起上海的早點來,那真是數也數不清了。還是,沒有廣東的高檔,但也不象四川小吃那麽過份強調個味道,是實惠,又吃飽又吃好。[
閱讀全文]
上海的小吃才說了一半,那是艱苦年代的享受,不比現在吃山珍海味的感覺差。上海人一向是吃米飯的,但是很少能吃到粳米,也就是現在的白米飯,多數時候吃的是帶著沙子的秈米,所以每必須要淘米。偶爾能做一頓菜飯,就是最好的享受了。
要做菜飯,首先要有豬油。把白白的大米煮開了,把綠油油的青菜放進去一起煮。好的時候,菜飯裏會有紫紅色的香腸,好香啊。[
閱讀全文]
做上海人還真的是得天獨厚,有口福。這麽多年,就是以前窮的時候都沒少有吃的享受,現在更是把嘴都吃刁了。什麽鮮就吃什麽,尤其是寧波人帶來的習慣,吃得很鹹,什麽醉蟹,風雞,鰻饗,還有黃泥螺,就著吃冷開水淘飯,米道好色特了。
不過我們還是要講上海人獨特的小吃。象大夏天必備的刨冰,絕對是消暑的好東西。赤豆的或者是綠豆的刨冰,又好吃有解暑。還[
閱讀全文]
還記得你的小學生活嗎?除了上課放學,總有幾個要好的朋友一同進出,然後一起做作業。那時候要抄很多遍中文字,才能完全認會所有的字和成語,經常會有各種測驗。那麽剩下的就看各人自己去豐富生活了。
那時候連電視機都沒有,課外活動也不多。倒是暑假裏,各個班級要把住在附近的同學找到一起,開小小班,可以互相交流。偶爾會有暑期夏令營,可以增長不少見[
閱讀全文]
通常結婚以後,兩人就把雙方的生活放到了一起,基本上把經濟收入也合到一起,好一點的,會把各自的利益盡可能多的分享和分擔。但是真正能做到血乳交融,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還是少數的。多數是部分實現這一點。
相愛,因為使對方快樂,哪怕犧牲自己的利益。這不是很多人能夠做到的,所以多數夫妻隻是建立在一種交換的基礎上,反正兩人生活比一個人[
閱讀全文]
明白了距離產生美的道理後,就要看如何保持這個距離,保持到多遠才合適了。當然因人而異,不過也有些規律可循。首先要端正態度,改變某些不切實際的觀念,然後要積極行動。
拉大距離是一定管用的,如果你和對方變成了互不依靠的朋友,你們之間的吸引力就會不一樣了。當然這是對還有感情的夫妻而言的,如果夫妻倆的感情已經完全破裂了,那麽再拉大距離也沒有[
閱讀全文]
男人和女人首先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特征,這也是吸引力的開始。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經曆了許多的磨合,使得兩人的性格脾氣都慢慢地相似了,所謂越來越有夫妻相了。但是,每個人還是得強調自己的個性,也就是仍舊保持著自己對對方的誘惑力。
所以不要試圖把兩人變成一個,隻能在某些時候某些程度上合一,過後再分開,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就[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