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居

關了一道門,打開一扇窗。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正午秋陽,很柔和;讓食物也有了溫暖的光輝~~~給大家看看。冬瓜挖球加上火腿丁,再放一點糖和高湯,入鍋蒸一刻鍾;火腿比較鹹,就不需要放鹽了。我家的蒸鍋是雙層的,下麵一格我蒸了一碗米飯。蒸到十五分鍾的時侯,把上麵一格的冬瓜火腿端出來,然後把魚放進去蒸,七分鍾後關火。這樣,兩菜一飯的午餐就搞定了。前幾天,做了一條清蒸龍利。
也秀秀。龍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2011-10-01 15:59:28)

終於在昨天淩晨把35集都看完了。
到了我這個年紀,連續熬夜的直接後果完全寫在臉上,疲倦、憔悴得像個病人,老去五歲自不待說。熬不起了。卻也不後悔。
總體來講是部製作精良的好戲。
據說,小說當年在晉江上火得不行;我沒看過。所有觀感完全源自電視劇。文字的優勢在於閱讀後留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而影視作品比較具象,人物、畫麵活生生地在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2011-09-16 09:45:37)

07年夏天回國的時候,妹妹秀給我看一條綢料長褲,她說,是香雲紗。那是我第一次聽說這種料子叫香雲紗,夢幻般的名字,帶著幾分蠱惑。
其實,我對這種綢料很熟悉。爺爺的夏裝大都是這種料子製作的,因為它涼爽、透氣,不粘身。記得,奶奶叫它生蠶絲。我當時對“生”的理解是,它比其它真絲綢緞“硬”,而且,新衣服穿上會有嘩啦嘩啦的聲響。以我當時一個7[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3)
(2011-09-11 00:09:21)


每次回上海,都會去福州路看看。那日,在古籍書店提了兩本書,朝西藏路地鐵口走。遠遠地,就看見逸夫舞台的霓虹燈。戲院前人頭攢動,大都是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婆。當晚有滬劇,難怪。駐足,看牆上的海報;發現上海京劇院正在搞夏季集訓匯報演出。周六有下午場。回美國前還有機會看戲!買票的時候,忽然想起,“清談”,曾有一位叫夏花的女生,愛京戲。她曾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6)
(2011-09-10 23:34:03)

昨晚,下了幾滴雨,恰好是在我每日暴走的時間段。本想借這個因頭休息一天,結果,橫豎不適宜。
怕自己因為沒有完成當天的計劃而無法入眠,近午夜的時候拖著葛公跟我在小區裏暴走。他雖然極不情願,但架不住我的軟磨硬泡。
為了不使暴走顯得過於乏味單調,我沒話找話。
我:你知道我們這個小區一共有多少家嗎?他:不知道。我:你猜猜看。他:猜不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2011-09-08 23:49:30)


 
秋天悄悄地來了,細心的你,可是看到了秋,她那倩麗,溫柔的身影?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2011-09-07 21:24:12)


勞工節長周末,本想去酒鄉品酒、做SPA,因其它雜事所纏,未能成行。也許,主觀上也有些懶惰,因為剛從國內回來,尚處於疲憊休整階段。宅了三天,一點都不覺得悶。把家裏打掃得一塵不染,燒飯做點心,和朋友電話聊天,翻看從國內帶回來的書籍,上愛壇看貼回帖,整理衣櫥,查資料寫paper……忙得很。一直到勞工節的下午才有時間打理自己。所謂打理,無非是局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2011-09-05 15:29:32)


我是米飯黨,小葛和爸爸是麵黨。
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的胃是米袋子。偶爾吃吃麵食無所謂,但長時間吃不到米飯,米袋子就要抗議。不隻是中國人,很多亞州國家的人都是以米飯為主食。記得一次學術年會,為期六天,會物費包餐飲。早中晚餐都是西式的。幾天不見白米飯,想念啊。最後一天,上飛機前,我們一行十人到Mall裏的foodcourt解決午餐。韓國人、日本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2)
(2011-09-03 21:07:38)


俺家的兩個土人,太好打發了。有紅燒雞腿就很開心。!我吃魚,他們吃雞。相比之下,前者是不是比較陽春白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6)
(2011-09-03 21:04:38)


這陣子,燒飯又有了小熱情。具體表現在又開始鼓搗麵食了。除了烙餅、烤麵包,還做了幾次麵條!
今天給大家看看我用的壓麵機。從國內背回來的,對於喜吃手擀麵的人家來說,這個大玩具還是蠻有用處的。
麵和多了,隻用了一半就燜出來這樣一大盤!
燜麵是“飯菜一鍋燒”的做法,再配個蛋花湯,就是一餐實惠的北方家常麵食。之所以能成為家常,不單在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