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最近,圍繞著高盛,引起了許多辯論,特別是麥特·泰比在《滾石期刊》上的這篇文章,形容高盛為“一個巨大的吸血烏賊,盤疊在人類的麵前,把它的吸血管殘忍地插入任何帶有金錢味的東西”而被廣泛流傳,幾乎所有主流媒體都邀請他上節目采訪,我把這篇文章大概翻譯了一下,供大家欣賞,有興趣的去找原文看。麥特·泰比(MattTaibbi)關於高盛如何自大蕭條以來設製了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伯南克的聯儲即將麵對兩個嚴峻的挑戰,在經濟方麵,他必須盡快結束那些緊急借貸措施,提高利率,避免通貨膨脹。但潑出去的水有那麽容易收回來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從危機前的九千億增加到超過兩萬億,雖然伯南克宣稱聯儲自危機後購買的債券,資產,都是非常安全的,但不正是那些所謂的“有毒債券”造成了銀行係統的崩潰嗎?為什麽到了聯儲的帳上就變成了“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大通(JPMorgan)和高盛是“信用掉期互換”的最大交易者,根據費遲(Fitch)的評級報告。
英格蘭第二大的借貸商,巴克利名列第三。德意誌銀行,及摩根,在2004-2006年分別列第一和第二,今年掉到了第四和第五。
前十大銀行差不多占有67%的CDS市場交易,比2006時的62%上漲了5%。費遲的報告隻公布前五名。
費遲的分析家在報告中寫道:CDS交易市場的趨勢是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今天,紐約時報刊登了有關伯南克的文章–“Bernanke,aHerotoHisOwn,Can’tShakeCritics”,評價了他自上任以來的表現,下屆任期的機率,和自金融危機以來,圍繞著美聯儲所引起的巨大的,將決定美國今後金融,經濟命運的“金融改革方案”。注:本文是聯係紐約日報文章的敘述,加上自己的觀點和評述。聯邦儲備近來引起人們的關注,大概比金融危機本身還要強烈。特別是自金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眾議院議員斯潘色·白克斯在8月18日表示,社會保險金最快在兩年內就可能出現赤字,“因為這次近於蕭條的衰退,形勢比想象得要壞很多。”共和黨議員白克斯是眾院金融委員會的高級成員,他表示大多數人好像還沒有意識到這個迫在眉睫的危機。“這次危機對社會保險金是個強烈警告,我們在過去15年裏就知道要進行調整,但總以為還有7,8年的時間。這次如果形勢沒有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昨天一早,就看到CNBC新聞說中國又購買了美國國債,布魯姆博格(Bloomberg)也報道“中國購買美國債,證明美元即將崩潰的說法過分誇張了“ (ChinaBuysTreasuries,ProvingDollarDemiseOverdone)-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20601109&sid=afQhwp9e_txg
但當我在傍晚瀏覽國內搜狐網站時,一頭條新聞立刻引起了我注意 -“中國六月減持美國國債但仍為最大持有國“,怎麽回事? 同一天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周末,奧巴馬的衛生部長表示奧巴馬的醫改將不包括“公共醫療管理選擇權”。經過數星期的辯論,和眾多媒體播放的市政集會抗議,終於終結了奧巴馬要堅定進行醫改的“幻想”。媒體,包括幾乎所有的主流媒體,也參與了對奧巴馬醫改的“媒體政變”,終日播放市政集會抗議當中的選民的激憤場麵,和民意測驗對醫改的不支持態度,可以說,是媒體幫助打敗了奧巴馬的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1)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個笑話,講高盛(GoldmanSachs)在協商購買美財政部,這個交易被華爾街稱為金融史上最爆炸性的新聞–高盛今天證實了這個消息。根據高盛的發言人強納森。海斯通,這是一筆“非常合適”的交易。因為我們同樣都經營印鈔票的生意。高盛的發言人說這個合並將使雙方合作更加有效率:“因為我們雙方已經有很多雇員,和資金在互相流通了,這不過是個流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看到<市場觀察>的專欄作家大衛.維德納(DavidWeidner)的一篇文章 -"華爾街死了 華爾街萬歲"(Wallstreedead,longLivewallStreet),講的是金融危機的近一年後,納稅者被告知華爾街改變了,危險減少了,規則增加了,公司將會遵守華盛頓的規則,投行必須像商業銀行一樣守規矩,過去的華爾街不再存在了。顧往追昔,去年的危機好像並不那麽嚴重。
但是,證據表明,華爾街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8-13 07:20:58)
真是手快不如新聞快,剛講到奧巴馬的首席經濟顧問,和聯儲主席的候選人,薩默斯先生,因在哈佛當校長期間,盲目擴張,管理混亂,造成了哈佛的“金融危機”,這又傳出另一經濟顧問領導下的通用公司,和證券委剛剛和解了會計帳目問題,這位奧巴馬的經濟股問,正是通用的執行長–傑佛瑞。亦麥爾特先生。8月5日,“自由企業計劃”呼籲奧巴馬把傑佛瑞。亦麥爾特從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21]
[22]
[23]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