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博文
(2009-10-03 12:42:29)
屈指一算,從大學畢業到今天,已經快三十年了。當年班上歲數最小的同學,如今也已年屆不惑。我們班是數學班,是那所工科院校裏的三個理科班之一,另外兩個是力學班和物理班。當時正值“文革”結束,百廢待興。高考恢複,師資匱乏。我們入學時即被告知,是為學校培養教師的。班級的代號也與眾不同。其他的班級都是以數字為代號,表明年級、係、班。如7793,表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華麗的詩章讚美過月亮。七律,五言,唐詩,宋詞,上網隨便一搜索,就可信手拈來。許多的詩句因其意境優美而世代流傳,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裏共蟬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等,等等,不勝枚舉。可俺今天要說的不是這些風花雪月,詩詞歌賦,而是小時候聽的一個關於中秋的故事和故事裏的打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在我轉貼的母親的文章《耶魯見聞》中,提到了在耶魯的畢業慶典活動中,有一傳統項目:畢業頌詩–常青頌。“最早期的畢業頌詩是以某種固定詩體風格寫成,用拉丁文表述,描繪畢業生將象常春藤一樣,蓬勃、向上。近年來,頌詩多從當年畢業生的英文詩作中選出,同時譯成一種外語,在畢業典禮時用英文和外語分別朗誦。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畢業頌詩曾被譯成阿拉伯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2009-09-19 20:48:16)

在茫茫書海中,總有那樣一些書,讓人讀著它,感慨、激動,心靈震撼。《三杯茶》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書的作者之一、也是書中的主人公葛瑞格·摩頓森是一個登山者。在攻頂喬戈裏峰失敗後的返途中,陰錯陽差,他闖入了巴基斯坦的一個叫“科爾飛”小村莊。從此,他和這個在登山地圖上找不到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他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9-17 21:06:43)
每次回國探親,妹妹都陪伴在我的左右,姐長姐短的,無話不說,親密無間,讓身無姐妹的老公羨慕不已。他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女兒身上,願她們也能像媽媽和老姨那樣手足情深。其實兩個女兒感情很好,大女兒比小女兒大八歲,從小就知道照顧妹妹。妹妹也特別信賴和崇拜姐姐。有時候有些事不想跟爸媽講,就給在外上學的姐姐打個電話求教。看到她們如此親密,我和老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9-09-09 21:21:56)
昨天在網上,就看到有關“09-09-09”的議論了。中國人喜歡“9”這個數字。“9”以及其諧音“久“,使它在中文裏遠比其他數字更有象征意義,如表達權威的“九五至尊”、表現信譽的“一言九鼎”、表示美好願望的“天長地久”等等不勝枚舉。剛才上網簡單一搜索09-09-09,數以百萬條的相關信息就返饋回來。據報道,單是北京,今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9-09-08 20:35:45)

話說年過七旬的老母親學會了上網,又通過網絡找到了她失散五十多年的表哥,高興的心情難以言表。隻可惜她因為回國行程已定,三天後啟程。此次未能與表哥見麵,高興之餘又略有遺憾。
回到家中,母親與她的表哥通過幾次國際長途電話,互訴五十幾年的離別之念,思親之情。過了兩三周,母親又接到表哥的電話,表哥告訴母親,他已買好機票,下周啟程回國,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9-08 20:30:11)
(轉貼母親的文章)
今年五月,受大女兒一家的盛情邀請,我去美國參加了我外孫女妮妮的大學畢業典禮。
妮妮就讀於美國名校耶魯大學。這所創建於1701年的古老學府今年迎來了她的第三百零六屆畢業慶典。在連續三天的慶典活動中,我聆聽了萊文校長的講話,參觀了校長官邸,遊覽了耶魯美麗的校園,參加了妮妮所在院係的聚會聚餐,觀看了耶魯學生的演出......。活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9-02 19:57:03)

幾經磨難,母親終於可以自由自在地點擊鏈接、在網上瀏覽了。那些日子裏,母親也像年輕人一樣,在網上流連忘返,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她沒料到,這一上網,竟讓她找到了失散了五十多年的表哥!
母親常常給我們講她小時候的故事,最常念叨的人是她的姑表哥。當年,她的父親我的外公參加了一個抗日武裝,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母親曾經跟著我姥姥在姑姑家住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編者按: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及我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日本侵華的曆史,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不能抹去的傷痛,抗日戰爭的曆史,是一曲中華民族在抗爭中走向解放的壯歌,銘記曆史,才能麵向未來。對中國人民來說,記住那段悲壯的曆史,弘揚那種偉大的精神,珍惜今天改革開放的成果,相信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  我們特整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6]
[17]
[18]
[19]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