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博文
本片是根據茅盾(1896-1981)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小說原著發表於1932年,“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板,在時局動蕩、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紮,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文學的名著。詳見百度百科對小說《林家鋪子》的介紹: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5308/7115173.htm#viewPageCon[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這個可能大家比較熟悉,是描寫林則徐在廣州禁煙,虎門銷煙,及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的經曆。雖然有很多細節是編寫的,但主要事件與曆史大體相符,是比較好的曆史人物傳記片,也是五十年代突出的好影片。當然,影片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那個年代政治上比較左的印記,表現在對“人民群眾“的曆史作用有點誇大,盡管影片結尾描寫的”三元裏抗英“是有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電影《我這一輩子》是根據老舍的同名小說改編,由楊柳青編劇,石揮自導自演的。老舍大家都很熟悉。小說《我這一輩子》發表於1937年,描寫舊時代一個巡警的一生。如果說老舍是“京味小說”的源頭,那麽這部《我這一輩子》就是這源頭的代表作之一。她描寫了北京下層人的生活,多用北京的方言或習慣用語,生動而幽默,然而講述的故事確是沉重的。這小說對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萬家燈火》“描繪了抗日戰爭後國統區小資產階級以及底層人民的生活”,編劇陽翰笙,沈浮,導演沈浮(1905-1994),屬第二代導演,導過十多部電影,《萬家燈火》是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成功的,此外還有《李時珍》(1956),《老兵新傳》(1959)等,在那個年代也都是不錯的電影。 我覺得,百度百科對影片的概括介紹很貼切:“陽翰笙和沈浮在這部影片中運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948年費穆執導的《小城之春》堪稱中國電影經典中的經典。特別是近年來,對《小城之春》的好評如潮,人們好像重新發現了這部影片的價值。在“兩岸三地”幾種優秀華語電影的評選中,《小城之春》均榜上有名,甚至名列第一。更有專家把《小城之春》與美國電影《公民凱恩》和日本電影《羅生門》相比,這些都堪稱世界電影的經典之作。 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八千裏路雲和月》表現八年抗戰時期,一支上海抗敵演劇隊艱難困苦的經曆,以及勝利後一些演劇隊員們的生活和遭遇。編劇導演史東山(1902-1955)是中國電影第二代導演的中堅人物,曾創作過二十多部電影,而《八千裏路雲和月》當數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成功的。1949年以後,史東山在文化部電影局工作期間,很多文藝思想曾與胡風比較接近。1955年2月,因不願對“胡風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重溫了一遍《一江春水向東流》上下集,雖然劇情早就知道,但看到最後,還是覺得蠻沉重的。眾所周知,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一向是非常高的,正如百科百度所說:“該片代表了20世紀30、40年代中國電影工業最高水準的巔峰之作。” 影片是由蔡楚生、鄭君裏導演和編劇,他們都是中國電影第二代導演的領軍人物。蔡楚生(1906—1968)被譽為"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夜半歌聲》據說是中國的第一部恐怖片。編劇導演馬徐維邦(1905-1961)導演過三十多部電影,多數似乎與恐怖風格有關,而《夜半歌聲》應該是其中最有名也是影響最大的一部。據說編導是根據法國小說《歌劇魅影》及美國的同名電影改編的,但從劇情上看,改編的幅度是相當大的。《夜半歌聲》並不隻是表現恐怖加愛情,而是加進了反迫害,爭自由的主題。 扮演男主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十字街頭》的編劇導演沈西苓(1913-1940)也屬於中國電影的第二代導演。由於因病早逝,他的作品並不多,而《十字街頭》可能是其中最成功的。影片是表現三十年代上海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包括他們的生存危機及喜怒哀樂等。片中雖然用了一些喜劇因素,但主要表現的卻是並不輕鬆的主題。結論雖然有些抽象,但還是很進步的。 關於影片中的表演,如果說前麵的《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想《馬路天使》不用太多介紹了,因為這是1949年以後,在大陸還上演的少數幾部老電影之一,很多人都看過,確實好。 首先,《馬路天使》是由前麵提到過的袁牧之編劇導演,也被認為是“國防電影”之一。劇情表現上海在七七事變以前,一些下層人民的生活。在此之前,袁牧之還導演過另一部電影《都市風光》(1935),相比之下,《馬路天使》顯得更成熟一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21]
[22]
[23]
[24]
[2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