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先苦後甜,學電腦先甜後苦,都是行業的基本特性。過去幾十年如此,將來幾十年也如此。人生是三衰六旺,起起伏伏是難免的。這些波動是經濟基本波,行業基本波,職業特性波(包括年資波動),公司部門波,個人選擇波等等疊加的結果。
醫生,電腦屬於職業特性波十分明顯的。大部分其他職業沒有這麽明顯的前後對比和峰值。而大部分跟風者都是衝著這峰值去學[
閱讀全文]
爬藤,爬醫,爬電腦,等等爬的都是市場。就和當年爬八股一樣。電腦五十年前就是個邊角廢料。醫生尤其所謂外科醫生一百五十年前,不過是剃頭匠的兼職。藤的數理化更是奇技淫巧,詩詞文學也不過是小道。現在值了個錢,無非是市場需求變了。再過個五十一百年,誰知道又流行什麽。但不管怎麽說,教育的根本,主流,就是要迎合市場。用老話講就是,學成文武藝,貨[
閱讀全文]
從做電腦專業而言,上州大電腦的確是最合適,上藤校電腦的確是有點畫蛇添足,得不償失。但是因此就笑話藤校電腦也是不對的。因為也有很多人去藤校電腦就是為了做行業的,笑話這些人就是眼光淺了。
反過來講,上了藤校電腦就看不上州大電腦,光看到了藤校的名頭,而忘了自己到底是要做行業還是做專業,到底適合做哪個的,同樣也是有急功近利,濫竽充數的嫌疑[
閱讀全文]
掙錢為了玩體育,而不是玩體育為了掙錢。
體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一種精神和氣質,是一種美好。爬藤掙錢都是為了這些美好,而不是為了爬藤掙錢。
[
閱讀全文]
有得必有失。關了門就得開窗戶。
所有爬藤爬專業的討論的誤區就在於,正反雙方都是隻側重一個方麵。或者過於強調收獲,或者過於強調代價。
網球哈佛,於網球而言,哈佛是不務正業。大滿貫才是人生巔峰。於哈佛而言,網球是不務正業,網球教練不會是哈佛的驕傲,除非培養出幾個大滿貫選手。但是強勁學業的也未必就是哈佛想要培養的人才,至多也隻是其中一種[
閱讀全文]
名校培養的是領導人領導力。學習學習,已經有的已經驗證的才是學,有公認答案的才是習。領導力要麵對的往往是未知的不確定的有風險的。隻有學習達標是不夠的。甚至學習超標也是沒有意義的。部分學習超標的作為學術領導人培養是需要的。都按學術領導人培養,人也毀了,社會也毀了。多種人才需求,就意味著多種標準。多種標準也必然增加更多的不準確不規則不公[
閱讀全文]
比如要不要推某項運動,有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撐,能不能成為什麽什麽媽媽,成為業餘教練,有多少可能,成功的時候好說,失敗的時候要不要放棄,還是堅持到底。如果堅持到底出不來,損失了其它方麵可能,能不能承受得起。如果放棄及時轉型,成功了就是明智的選擇。失敗了又是否會後悔沒有堅持。是否跟定某個教授,是否搬家,等等等等。都是無盡的選擇。最後成了[
閱讀全文]
嚴進寬出的社會。走錯門的後果很嚴重。走錯以後想改也難。也就是考研能有所矯正。所以中國的考研風比美國也猛烈十倍。
寬進嚴出的社會。走錯了也可以追,走對了也不能放鬆。況且對錯也有很多不一樣的標準。選擇多了,自然就有值不值的問題。
沒選擇的時候才一把壓。沒選擇就是社會體係已經把好壞,明確明顯地規定了。老中在被管理社會呆慣了,到了自由社會[
閱讀全文]
說就愛青山綠水,遠離塵世,可沒工作沒學校沒醫院沒商店沒娛樂的地方你去嘛?如果超有錢,閑著就閑著,也沒準來兩套。但是把資產都配置成這類,恐怕沒幾天也就破產了。可是另一方麵,有個地方房價每年翻倍,但是天天要堵車吸霧霾,要不要搬到哪裏常住呢?恐怕也沒幾個人樂意。
孩子也都是親孩子,也就那麽一個兩個三個的。也不可能分散投資,專門搞幾個成為[
閱讀全文]
培養孩子必須考慮值不值得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一個人的資源是有限的。金錢,時間,天賦以及其他的種種條件都是有限的。選對了方向,就可以釜底抽薪。選錯了方向,就隻能揚湯止沸。那怎麽能夠做出選擇了?必然要考慮投入產出比的問題,也就是俗話講的值不值得問題。
一個億萬富豪,花上幾百萬買個名額,值得。費勁去培養他的孩子吃有什麽工作技能之類[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