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任期製至少是有了一點製衡,但是也不一定夠。沒有任期製,如果有足夠的其他製衡也是充分民主。
中共修憲,不僅從程序上完全沒有民意,從結果上也是扒掉最後的底褲。如果再稱帝,那就徹底閹割了。
以美國而言,首先有橫向的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權分立。其中,權力最多的是行政。而且行政權力最集中於首腦,總統,州長。而立法其次,然而則有數百議員分[
閱讀全文]
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1802/30528/4219.html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0528/201801/9498.html前麵兩文主要從概念上和大的類別上探討美國高中學習的組合。比中國要複雜得多,但是也不是無脈可循。從結構上來說,美國中學比中國先進複雜得多。但是也因此不容易理解把握,執行中容易出現偏差。所以在此進一步從學分的角度探討。首先定義一個概念,標準學分。一標準學分是一個[
閱讀全文]
中國對金融,傳媒,互聯網的管控可以說是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其他行業也都有各種程度的保護,完全開放的行業屈指可數。反過來,美國不開放的行業屈指可數。這算是公平貿易嗎?不論是保護民族工業還是國家安全,美國不應該有自己完整的產業鏈碼?即便有些行業也許不適合在美國本土發展,難道允許這個行業大量集中在敵對意識形態的政府手裏嗎?雞蛋不能放在一[
閱讀全文]
美國人自己還沒多大聲音反對貿易戰,卻有一大批要翻牆才能了解世界,換美元還得小心翼翼的中國人,為美國操碎了心。如果貿易戰對美國傷害那麽大,中國又那麽厲害的我的國,中國不主動發動貿易戰,豈非是戰略上的大傻瓜?所以,誰怕誰,簡直是一目了然。
所謂貿易戰對美國不利,無法是兩個論點。一個是美國人沒便宜貨可用了。一個是美國資本沒大錢賺了。
美[
閱讀全文]
上文提到,民主到獨裁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人類的文明結構古今中外,不過是奴隸,平民,貴族,皇帝的不同比例搭配的變化。但是變化的大趨勢是越來越民主,或者說參與的範圍和深度越來越多。反對這個趨勢的有兩種常見方式。一種是掛羊頭賣狗肉,標榜自己是民主,實際是專製。比如在國名中加上人民,民主之類的字眼。在體製中設立人大政協人民會議這樣的擺[
閱讀全文]
從馬歇爾計劃開始,美國奉行的就是經濟技術促進民主國家的領導世界概念。美國對平等競爭還是有自信的。如果資本技術製度同步擴散,實際上是不擴張的擴張。不用把他國並入美國,而是把他國便成美國。這個戰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直到在中國碰了釘子。美國其實在中國入WTO不久就有所悔悟。但是本拉登擋了槍。
現在中國已經做大,尤其政治上在今上上位以後,[
閱讀全文]
一定的外匯儲備就和個人要有一定的現金儲備一樣,是為了日常交易需要的和應急需要。前者是因為不可能每天每月的交易都絕對平衡。今天有收入不能一下花光。明天需要應酬,不能現去掙錢付賬。還有就是某天也許感冒需要買藥,每年都會感冒,但是無法準確預見那一天。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流動性。
但是長期而言,收支應當基本平衡。貿易應當有來有往。今天我掙你鞋[
閱讀全文]
中國工人的工作時間近乎美國工人的一倍,而產出隻有四分之一。也就是說效率隻有八分之一。然而這些都不重要。
生產四分之一,分配四分之一,消費四分之一。生產八分之一,分配八分之一,消費八分之一。永遠不會有逆差。
隻有在生產四分之一,但是隻消費八分之一的時候,才會有產能過剩,才會有逆差,才會內需不足。
所以,關鍵在於分配製度。資本全球化[
閱讀全文]
全球化從長遠而言是必然。就好比經濟發展從獨立的部落村莊,逐漸到鄉鎮城市,到州到省到全國乃至全世界。這是工業化專業化的必然。也是在交通和信息技術發展下的必然。
但是過去三十年的全球化是不完整的全球化,是偽全球化。偽全球化的特征是資本全球化,但是製度沒有全球化。資本得益,其他受傷。甚至像中國這樣的大的後發國家,全國化都沒有完成。所以妄[
閱讀全文]
如果中國像德日那樣經濟崛起的同時,消費也真正同步,就不會有這麽大的逆差和矛盾。而要真正提升中國內需,就必須讓中國人民有錢消費,就得改進分配比例,就得更尊重言論自由,勞工保護,環境保護,知識產權,開放進口,開放匯率等等。所以,不是中國開放如美國,就是美國保護如中國。沒別的選擇。
也不用擔心什麽核大戰。美國怕死,中國更怕死,尤其當權的[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