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博文
(2007-11-20 22:28:48)

東方日報:戰時“高砂義勇隊”秘辛(二)大陸作戰戰時,從南京、上海而到香港,都有“高砂義勇隊”或台籍日軍足跡。日據時期香港,曾有“高砂義勇隊”人員被派來看管機場及擔任保養工作。其中一人陳幹雄(日本名安田幹雄),年前已逾八十歲,憶述烽火歲月,直指“皇軍”冷血缺乏人性,他當兵多年寄給父母的薪資,全無收到,落入日軍、日警的口袋。陳幹雄於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11-20 22:27:34)

東方日報:戰時台灣"高砂義勇隊"秘辛(一)最後的“皇軍”日本“靖國神社”風波不斷,最近台灣原住民代表由立委高金素梅帶隊赴日,要求“還我祖靈”,向大阪高等法院陳述,“台灣原住民不是日本人”。靖國神社內有二戰台籍兵和軍夫的亡靈,與日本侵略者一起受拜祭,荒謬絕倫,有辱中國人。高金素梅三年來已七次組團赴日抗議興訟,但都無功而返。在靖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11-20 22:25:52)

台灣“高砂義勇隊”在菲律賓的海外第一戰位於菲律賓馬尼拉灣口的柯裏基多島,是一座長5公裏、寬約3公裏的岩礁島嶼,二戰時,世界著名的海軍要塞之一。
  現今該島仍然保存著當年的戰爭遺跡,各種火炮、地下碉堡和隧道,都依然在目。島上還有一座太平洋戰爭紀念館,裏麵陳列著許多美軍與日軍的遺物。筆者親眼見過館內所陳列的日軍證件中,一名叫“蘇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11-20 22:24:34)

台灣“高砂義勇隊”真相
人民網
  1895年,日軍侵台占領台灣,51年間,日軍共發動了一百六十餘次所謂的“剿番戰役”。規模最大的幾次戰役,日軍甚至出動萬人以上的正規軍隊進入深山攻擊原住民族部落。在日軍執行毀滅性的三光政策(殺光、搶光、燒光)下,被攻擊的原住民族部落遭逢近乎滅絕的打擊,幸存的婦孺流離在山林……,這其中又以強悍抗日的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11-20 22:23:10)

高砂義勇隊高砂義勇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動員台灣原住民前往南洋叢林作戰之組織。據說動員台灣原住民到南洋熱帶雨林作戰之想法,是出自日軍和知鷹二參謀的建議。此構想起源於霧社事件中,台灣原住民表現英勇,以寡擊眾,大破日本警隊。如能征召參加日本戰事,應能有所貢獻。“高砂義勇隊”是一總稱,個別梯次的派遣有另行命名者,如“薰空挺身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2007-11-20 22:21:08)
【說明:台籍日本兵在南洋和西南太平洋島嶼,加入日軍,或直接參戰,或做後勤,為日軍服務,戰爭期間及戰後,理所當然就是盟軍的俘虜。由此也引出了許多諸如國家、國族、忠誠等一係列問題,也有了其死者被供奉在日本靖國神社等問題。下麵轉貼收集到的若幹涉及台籍日本兵的相關資料,觀點不盡相同,供有興趣者參考。】
台籍日本兵台籍日本兵,是指第二次世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946年3月6日,一大批在澳洲關押的台籍日本兵戰俘,被送上停靠在悉尼港的已被解除了武裝的原日本海軍驅逐艦YOIZUKI號,返回寶島。總共1405名台籍日本兵搭乘這艘驅逐艦回國。
下麵是從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淘出來的1946年3月6日這一天有關遣送台籍日本兵戰俘場麵的照片。
這就是那艘解除了武裝的日軍驅逐艦,停靠在悉尼港碼頭。
從這個角度看,應該是在靠近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11-19 18:54:27)

清貧方誌敏我從事革命鬥爭,已經十餘年了。在這長期的奮鬥中,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元;但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的用之於革命事業。這在國民黨的偉人們看來,頗似奇跡,或認為誇張;而矜持不苟,舍已為公,卻是每個共產黨員具備的美德。所以,如果有人問我身邊有沒有一些積蓄,那我可以告訴你一樁趣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太平洋戰爭期間,在南洋和西南太平洋群島加入日軍作戰或做後勤工作的台籍日本兵,有相當多的被盟軍(美軍和澳軍)俘虜,然後被編入勞工營,強迫做勞工,為戰爭服務。
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就保存了一組台籍日本兵戰俘被裝上輪船,押送運往某勞工營的照片,拍攝日期為1945年4月4日,地點為澳大利亞悉尼港口。
巴士將這些台籍日本兵送到悉尼碼頭,這是戰俘[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7-11-18 21:38:05)

內蒙訪古(3)
翦伯讚
  曆史的後院
  假如呼倫貝爾草原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鬧市,那麽大興安嶺則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幽靜的後院。重重疊疊的山嶺和覆蔽著這些山嶺的萬古常青的叢密的原始森林,構成了天然的障壁,把這裏和呼倫貝爾草原分開,使居住在這裏的人民與世隔絕,在悠久的曆史時期中,保持他們傳統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直到解放以前,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
[151]
[152]
[153]
[154]
[15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