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印齋”是半塘老人在北京的寓所,位於宣武門外,校場胡同頭條。
據“惠風詞話”:王幼霞給諫(鵬運),自號半塘老人。(臨桂東鄉地名半塘尾,幼霞先塋所在也。)清通溫雅,初嗜金石,後乃專一於詞。其《四印齋》(山穀送張叔和詩,我捉養生之四印,謂忍默平直也。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業、不如一默。無可揀擇眼界平。不臧秋豪心地直。)所刻詞旁搜[
閱讀全文]
驚聞廣東九江大橋被撞壞,網上不少網友提到了武漢長江大橋。
叔祖父王序森先生參與主持了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特轉此文,紀念為祖國的橋梁建設做出貢獻的所有勞動者。
記橋梁工程專家王序森 從事橋梁設計施工50餘年,參加建造的大型橋梁工程達數十座,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等舉世聞名的工程的主要設計者之一——王序森,為橋而生的老一輩橋梁專[
閱讀全文]
父親出生於1919年,數羊,今年滿88周歲了。
父親生來體弱,命運多羈,祖母為此擔驚受怕一輩子:小時候怕長不大,長大了,又怕成不了人,成人了,又怕病魔纏身,又怕世事險惡,......祖母臨終時,最放心不下的還是父親的身體,父親的時運,唯恐父親“英年早逝”。
不僅祖母想不到,連父親自己也沒想到,一直看上去不健壯不走運的父親,六十歲退休以後,身體倒一天天[
閱讀全文]

起初接觸基督教的時候,對人格化了的神,的確很難理解,總覺得很像是童話,哄哄不懂事的小孩子似的。直到我認識了活生生的人——耶穌,我才開始用中國式的方式,來理解舊約裏的神——天。
天意,天命,老天,。。。。,這些有意誌有能力有愛憎掌握著人類生死大權的“天”,除去是神的象征以外,還能指的是什麽呢?
中國人談到天,和基督徒談到“天父”一[
閱讀全文]
清明時節,為紀念先高祖半塘老人,拙文《鶩翁在天堂》在我的博客發表後,有網友問我:文章的觀點是否符合聖經的教導呢?
我是一個普通的基督徒,聖經的教導對我而言,不是教條,而是溫暖我心,讓我勇敢麵對人生的力量源泉——悲傷時的喜樂,危難時的幫助,逆境時的盼望,孤獨時的安慰。人生中一切美好的願望,我都可以在聖經中找到答案。
先高祖半塘老人[
閱讀全文]
鶩翁在樂園
謹以此文紀念先高祖父,晚清著名詞人鶩翁(半塘老人)。
1896年春,在先高祖父準備上疏《清暫緩駐蹕頤和園疏》的前夕,高祖的文友兼盟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先生,通占卜,為高祖“占之得刻鵠類鶩之鷂”,家人友人大驚,並以此力勸高祖改變初衷,暫不上奏。但是秉性耿直的高祖卻以一片赤誠的愛國之心,冒死上奏。“疏上”,龍顏大怒,慈禧[
閱讀全文]
半塘灣,係我家祖塋所在地,在東郊半塘尾嶺縣委桂林市育才小學校址。半塘老人墓作為文物,孤立在學校的後操場。墓地方圓600餘平方米,坐南朝北,與夫人曹氏墓平列,圓形。方石圍砌,墓周圍有“扶手”護衛。王半塘(1849—1904),名鵬運,字幼霞,號半塘、騖翁,桂林人。清同治中舉後,由內閣中書升內閣侍讀,繼而出任江西道監察禦史以至禮科給事中[
閱讀全文]

桂林榕杉湖南岸,為詞人王鵬運故居西園,經其先人數代經營,形成了西園及杉湖別墅、蔬香老圃等園林建築。西園中最有名的為燕懷堂,堂坐北朝南,背依榕湖,朱楹格窗,青磚灰瓦,堂間寬大,兼作書房和塾館,王鵬運童年和少年時代均在此度過。此外,園中麵湖築有杉湖別墅,其中有臨水看山樓、石天閣、竹深留客處等勝景。王鵬運與況周頤共創“臨桂詞派”,在晚清[
閱讀全文]
楊銳(1857—1898),字叔嶠,綿竹人,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出身於書香門第,幼承父兄教養,少年時代即開始顯露頭角。參加院試時,張之洞將楊銳與其兄楊聰二人比為蜀中當代的蘇軾和蘇轍。及長,入已升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幕府,任職期間以其卓越的才華與高尚的品格深得張之洞的敬重,成為其重要幕僚。
光緒十五年(1889),楊銳考取內閣中書,獲章京記名,協編《[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