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養生之道”
(2007-06-15 19:40:34)
下一個
父親出生於1919年,數羊,今年滿88周歲了。
父親生來體弱,命運多羈,祖母為此擔驚受怕一輩子:小時候怕長不大,長大了,又怕成不了人,成人了,又怕病魔纏身,又怕世事險惡,......祖母臨終時,最放心不下的還是父親的身體,父親的時運,唯恐父親“英年早逝”。
不僅祖母想不到,連父親自己也沒想到,一直看上去不健壯不走運的父親,六十歲退休以後,身體倒一天天地強壯起來了,境遇也漸漸地步入正常了。舊時的同學朋友同事,每次見到父親,總是情不自禁地問問父親:如何保養的,一頭黑發?如何鍛煉的,步履矯健?如何調整的,笑口常開?吃什麽?喝什麽?一句話,如何養生,才能長壽?
按照現代的觀點,所謂養生之道,大概是指個人所能控製的: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愉快的心情.
不過,父親的養生之道,可比這些簡單的多,就倆字:淡泊.
父親上大學那一年,抗日戰爭爆發,父親的母校"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西遷至川陝邊境的古潞壩.那時候在流亡學生中有這樣一句順口溜:華西壩是天堂,沙坪壩是人間,古潞壩是地獄,可見古潞壩生活之艱苦.父親的胃病,就是在那時候落下的.如果不是因為父親"淡泊",恐怕就要終日與藥罐為伴了.
父親是土木工程師,幾十年如一日,為中國的鐵路建設風餐露宿,披星戴月.父親參加隴海鐵路建設時的"實習日記",至今保留在南京國家第二檔案館.但是由於家庭出身的問題,父親從解放後,一直屬於"內部嚴格控製使用"的人員,沒有被政治運動整垮,已經是萬幸了,哪裏還敢奢求工資住房等等待遇?如果不是因為父親"淡泊",恐怕就要借酒澆愁,自己麻醉自己了.
父親退休以後,原單位落實知識分子政策,1986年,分給父親一套"三室一廳"不到60平方米的住房,雖然在五樓,麵積也不大,但畢竟結束了幾家共用廚房和廁所的不方便.從那時候起,父親每天要上下五樓好幾次,直到現在.這期間,父親多次主動放棄了換個更好的住處的機會,這份"淡泊",無意中又成就了父親,堅持不懈地保持"適當的運動"吧.
淡泊名利,淡泊得失,這大概就是父親的"養生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