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訪渥太華時,便有友人指著美國大使館問:這建築像不像一艘核潛艇?"我駐足細看,這座透著冷峻的建築是自成天地的微型堡壘,牆體暗藏四英尺厚的鋼筋水泥。中央突起的結構被當地人稱作"潛艇指揮塔",實為容納通風井、電梯間和通信設備的服務核心 - 畢竟不是所有事務都能在四尺厚的水泥牆內解決。整座建築被刻意設計成堡壘,厚重牆體與防爆玻璃相輔相成,固若金湯。
曾幾何時,美利堅合眾國以自由女神般的胸懷迎納四方。這個以開放友善著稱的偉大多民族國家,如今卻用防爆玻璃和鋼筋水泥構築起透露著殺氣的沉默邊界。當今世上,這個以封閉冷峻的麵目示人的巨無霸,是唯一縱容在加沙進行種族清洗的超級大國,而且其政府對此竟毫無愧色。
使館外側的公園裏,修剪整齊的草坪向著寧靜迷人的渥太華河延伸。公園的長椅,或許還記得兩位華裔教授的對話:一位滿懷愛國熱忱的美國教授,一位加拿大教授。美籍教授慨歎當地人對使館"核潛艇"的敵視與偏見,他指向美國使館旁邊不遠處的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反問:"為何無人將美術館的同樣凸起的服務核心視作潛艇指揮塔?"
加拿大教授溫言道:"是啊,人們為何獨獨對美國使館產生這般聯想?您可曾深思?"
沉默之中,楓葉悄然飄落。良久,美國教授沉吟道:"或許我們承襲了黑幫教父阿爾·卡彭的思維:有理未必能走遍天下,而有理加有槍必定能走得更遠。美國人來到加拿大,歧路漫漫,若無槍械傍身,或許走不到今天。"
"誠然,"加拿大教授應道,"但問題在於,拔槍總比講理容易。久而久之,持槍之人就忘記講理了。"
"那些溫言良語,"美國教授插言,"或許已被淹沒在四尺厚的鋼筋水泥之中。唯願加拿大人能透過銅牆鐵壁看到裏麵的外交使節。他們既代表美國政府,也承載美國民眾的友誼和好客之道。尋常美國百姓與加拿大民眾本無二致。"
這場十年前的對話令我沉思。正如特朗普政府與美國民眾存在分歧,內塔尼亞胡政府與猶太人民亦非同心。然而將國家托付於流氓政府,終將孕育危機,其後果是所有國民都將承載的。對此我和我大洋彼岸的同胞們深有體會。
我忽然期待某個清晨,當朝霧散盡,人們路經此處時,首先想起的不再是冷峻的潛艇,而是牆內那些同樣熱情好客、渴望和平的美國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