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李子跟北京的老父通了電話。從這次的閱兵式到日本投降,聊了一個多小時。老爺子說閱兵式轉播隻看了一個開頭,就坐在沙發上睡著了。九十五歲的人,精神頭兒比以前差多了。
聊到日本投降老爺子精神頭就來了。八十年前他初中剛畢業上高中。入秋後,他和幾位同窗,被選作學生代表,去故宮見證了北平的日本投降儀式。從他就讀在孔德學校(當今的北京27中)走到故宮也就是十分鍾的樣子。進去一看,太和殿前廣場上人山人海。老爺子說他站的位置離得遠,看不清人臉,但是還是能辯出中國軍人和日本軍人,目睹了日本軍官排隊一一交出了他們的戰刀。
熬了八年,北平人終於等到了揚眉吐氣這一天。到如今,這一場麵的見證人恐怕已沒有幾個在世了。
盧溝橋事變那年,老父才七歲,剛上小學一年級。當時他們住的四合院,隻跟北京飯店隔一條馬路。有一天他放學回家,突然發現家沒有了。四合院裏住的都是剛搬進的日本僑民。那天上午,北平偽警察出動,驅趕北京飯店附近幾條街的中國人。隻限住戶一上午時間,到午前必須把所有房屋騰空。還是我爺爺店裏的一位工作人員把他領到一個臨時住所。
一直到日本投降,北京飯店和周圍的霞公府,大紗帽,小紗帽幾條街是日本人的樂園。
而且,日本人強迫北平學校從一年級開始教日文。從那時起,北平人就結下反日情節。
在孔德學校,老父功課一直名列前茅,唯獨差在日文上。班上的幾個同學上課搗亂,他也加入了,專氣日文老師。第一個老師是日本女老師,沒過多久就被氣走了。日文老師經常換,同學們串通好了,說前一個老師教的不好,要從頭講,為難新老師。上初中時日文老師換成一個朝鮮老頭兒。幾個同學又使出一招,上課前把濕劈柴加進取暖的火爐裏。教室裏煙霧彌漫,同學們打開窗戶。老頭兒一遇涼風,大聲咳嗽起來,說不出一句整話。一連幾次,他就辭職不幹了。最後來的一位日文老師是中國人。他在課堂上隻愛講地理和曆史,不大講日文。結果,他的課學生們都愛聽,沒人再搗亂了。日文考試時,人人都能蒙混過關(當時咋就沒人告密?)。
老父從小學到大學,先後學了日,英,德三種語言。雖然德語不是很好,但是查文獻沒問題。最差的就是日語,學了八年,不折不扣的還給老師了。當年的抗日終於結出碩果。
時光流過了三十幾載。1979年,老父來到美國南加州的一所大學作訪問學者。在實驗室裏他遇到來訪的東京大學教授藤田先生。藤田也曾在同一實驗室進修過,是他們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在該領域享有世界聲譽。讓老父很尷尬的是,他的日語早忘得一幹二淨,跟藤田教授對話隻能用英語。兩人不時還要使用漢字“筆談”。
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們兩人成為好友。藤田比老父年長一歲多,但來信總用“學兄”來稱呼老父。從八十年代起,他們兩人共同主導了一個定期的中日學科研討會,輪流在北京和京都舉辦。
1982年我大學畢業。藤田教授應老父邀請攜夫人來北京講學。學校交給我一個外事任務,陪同他們夫婦二人去北京的幾個名勝觀光。初次接觸日本人,心情不免有些緊張。當年日本人給我們的印象都是來自於銀幕,不是鬆井山田,就是豬頭小隊長的形象。但他們夫婦的和藹和友好很快驅散我這種緊張心情。記得帶他們去“麵人湯”參觀,看一位師傅演示和講解,我作英語翻譯。“Dough"這個詞忽然從腦裏逃走了。在一旁的藤田夫人看懂了,說這是Dough,化解了我的小小尷尬。藤田夫人是家庭主婦,大學畢業,又在加州生活過幾年。這閱曆讓我刮目相看。
後來老父又去過幾次日本做學術交流,每次都得到藤田夫婦的款待。他們兩人一直保持著互訪和書信往來,直到藤田教授2017年去世。
老爹當年的抗日情節和前因後果
plum59 (2025-09-12 11:42:41) 評論 (2)上周末李子跟北京的老父通了電話。從這次的閱兵式到日本投降,聊了一個多小時。老爺子說閱兵式轉播隻看了一個開頭,就坐在沙發上睡著了。九十五歲的人,精神頭兒比以前差多了。
聊到日本投降老爺子精神頭就來了。八十年前他初中剛畢業上高中。入秋後,他和幾位同窗,被選作學生代表,去故宮見證了北平的日本投降儀式。從他就讀在孔德學校(當今的北京27中)走到故宮也就是十分鍾的樣子。進去一看,太和殿前廣場上人山人海。老爺子說他站的位置離得遠,看不清人臉,但是還是能辯出中國軍人和日本軍人,目睹了日本軍官排隊一一交出了他們的戰刀。
熬了八年,北平人終於等到了揚眉吐氣這一天。到如今,這一場麵的見證人恐怕已沒有幾個在世了。
盧溝橋事變那年,老父才七歲,剛上小學一年級。當時他們住的四合院,隻跟北京飯店隔一條馬路。有一天他放學回家,突然發現家沒有了。四合院裏住的都是剛搬進的日本僑民。那天上午,北平偽警察出動,驅趕北京飯店附近幾條街的中國人。隻限住戶一上午時間,到午前必須把所有房屋騰空。還是我爺爺店裏的一位工作人員把他領到一個臨時住所。
一直到日本投降,北京飯店和周圍的霞公府,大紗帽,小紗帽幾條街是日本人的樂園。
而且,日本人強迫北平學校從一年級開始教日文。從那時起,北平人就結下反日情節。
在孔德學校,老父功課一直名列前茅,唯獨差在日文上。班上的幾個同學上課搗亂,他也加入了,專氣日文老師。第一個老師是日本女老師,沒過多久就被氣走了。日文老師經常換,同學們串通好了,說前一個老師教的不好,要從頭講,為難新老師。上初中時日文老師換成一個朝鮮老頭兒。幾個同學又使出一招,上課前把濕劈柴加進取暖的火爐裏。教室裏煙霧彌漫,同學們打開窗戶。老頭兒一遇涼風,大聲咳嗽起來,說不出一句整話。一連幾次,他就辭職不幹了。最後來的一位日文老師是中國人。他在課堂上隻愛講地理和曆史,不大講日文。結果,他的課學生們都愛聽,沒人再搗亂了。日文考試時,人人都能蒙混過關(當時咋就沒人告密?)。
老父從小學到大學,先後學了日,英,德三種語言。雖然德語不是很好,但是查文獻沒問題。最差的就是日語,學了八年,不折不扣的還給老師了。當年的抗日終於結出碩果。
時光流過了三十幾載。1979年,老父來到美國南加州的一所大學作訪問學者。在實驗室裏他遇到來訪的東京大學教授藤田先生。藤田也曾在同一實驗室進修過,是他們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在該領域享有世界聲譽。讓老父很尷尬的是,他的日語早忘得一幹二淨,跟藤田教授對話隻能用英語。兩人不時還要使用漢字“筆談”。
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們兩人成為好友。藤田比老父年長一歲多,但來信總用“學兄”來稱呼老父。從八十年代起,他們兩人共同主導了一個定期的中日學科研討會,輪流在北京和京都舉辦。
1982年我大學畢業。藤田教授應老父邀請攜夫人來北京講學。學校交給我一個外事任務,陪同他們夫婦二人去北京的幾個名勝觀光。初次接觸日本人,心情不免有些緊張。當年日本人給我們的印象都是來自於銀幕,不是鬆井山田,就是豬頭小隊長的形象。但他們夫婦的和藹和友好很快驅散我這種緊張心情。記得帶他們去“麵人湯”參觀,看一位師傅演示和講解,我作英語翻譯。“Dough"這個詞忽然從腦裏逃走了。在一旁的藤田夫人看懂了,說這是Dough,化解了我的小小尷尬。藤田夫人是家庭主婦,大學畢業,又在加州生活過幾年。這閱曆讓我刮目相看。
後來老父又去過幾次日本做學術交流,每次都得到藤田夫婦的款待。他們兩人一直保持著互訪和書信往來,直到藤田教授2017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