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五月至六月第二次"流浪"歐洲 - 第三站,佛羅倫薩
文藝複興,指中世紀後期開始的歐洲對古典學問和智慧的複興,主要發祥地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文藝複興用今天的話說白了,有點兒像十幾年前的茉莉花革命或運動,前者是人性覺醒的同時隨財富累積而發生,後者是對獨裁專製忍無可忍而爆發,形式和性質雖很不同,但一點是類似的,就是人們對長期禁錮思想認識的傳統觀念或政治權威發起了"質疑",要掙脫束縛還自身更寬廣的視野和自由。正因如此,文藝複興還見證了人類發現新大陸,日心說取代地心說,封建衰落,政教分離,商業繁榮和一係列社會改革和科學發明,比如紙張,印刷,羅盤和火藥,蘊藏了人類發展的巨大潛力。
13世紀末,歐洲和意大利逐步從中世紀後期的黑暗中走出,尤其是從連綿多年的黑死病中恢複過來。政治上在擺脫封建社會的束縛,經濟上貿易、銀行業和城市生活蓬勃發展。一場空前絕後的複興古羅馬共和古典,強調古為今用,以客觀科學人性否定神權,從經院哲學神學權威桎梏中解放出來的人文運動方興未艾地發展開來。
到佛羅倫薩,首先登上米開朗基羅廣場(Piazzale Michelangelo)居高臨下俯瞰全城,可將其精華盡收眼底。那個巨大紅色穹頂(Brunelleschi's Dome)是聖母百花大教堂(Cathedral of Santa Maria del Fiore),旁邊的方塔是喬托鍾樓(Giotto's Campanile),是文藝複興的象征性建築。高高的尖塔是帕齊禮拜堂(Pazzi Chapel),後方與之相連的是佛羅倫薩聖十字聖殿(Basilica of Santa Croce in Florence),內有米開朗基羅之墓(Michelangelo Buonarroti Tomb,1475-1564)。遠處藍色穹頂是佛羅倫薩猶太教堂和猶太博物館(Synagogue and Jewish Museum of Florence)。近處岸邊黃白兩幢建築間的柱廊是佛羅倫薩國家中央圖書館(Florence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著名的烏菲茲博物館或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ies)在左側畫麵外不遠處的岸邊。
坐落在托斯卡納群山之中的佛羅倫薩是一座改變了西方和世界文明進程的城市。作為文藝複興的源頭佛羅倫薩不僅影響了意大利,也影響了整個歐洲的藝術、哲學、科學和政治。
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這樣說到:“沒有佛羅倫薩,文藝複興或許永遠不會發生。”
用本人的話接著說:"沒有佛羅倫薩世界就不會有今天 - 佛羅倫薩風拂過,換了人間"。:))
聖母百花大教堂和布魯內萊斯基穹頂內的繪畫
夕陽餘暉下的老橋(Ponte Vecchio)(左)和聖三一橋(Ponte Santa Trinita)(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老橋是唯一未受德軍轟炸的阿諾河橋梁。
佛羅倫薩不僅有古老的街道和建築,還有古代藝術家,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留下的豐富遺產,你盡可以在該城獵奇,攀登人文巔峰,無論漫步佛羅倫薩的街道,穿過獨特的老橋,走進烏菲茲美術館,仰望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的穹頂,你都會置身現代歐洲的搖籃中。文藝複興不僅是世界曆史的精彩篇章,還是人類自我意識的閃耀覺醒,而佛羅倫薩正是那場"大爆炸"的中心,不僅孕育了文藝複興,也開啟了世界以不同方式思考的先例。不得不說,什麽時候東方大國有了這點勇氣和膽識,不"彎道超車"就早已超車。不能隻有一種思想一種主義,無論手法如何"高明"用強製手段把人們的精神禁錮起來是永遠不會引領世界的,這也是千百年來的曆史所證明了的。
百花大教堂廣場邊的美食,新鮮香腸披薩和美味"蔥油餅"。
秀一下我們在佛羅倫薩臨時的"家",鬧中取靜,是從古住宅改造而成的酒店,全木地板和牆板,典型的落地長窗和小陽台。
中世紀後期從小冰河回暖的氣候導致歐洲連年豐收,人口增長,佛羅倫薩作為強大城邦國家,發達的紡織業和羊毛生意使財富大幅積聚,富商在建築,雕塑和繪畫方麵的投資大增,那時的意大利藝術家相當富有,他們藝術方麵的才華可與今天的比爾·蓋茨和埃隆·馬斯克的科技能力比肩,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如今天的特斯拉汽車一樣受人追捧。今日旅遊者在佛羅倫薩獵奇,主要是建築,雕塑和繪畫這三方麵,它們看得見摸得著,不像詩歌,哲學和文學(占文藝複興的相當部分)需愛好,激情,時間甚至專業方能一探究竟。除此之外,無處不在的佛羅倫薩美食也在向你招手。
左:老橋中段的巴洛克風格雕像,右:老橋橋麵。
從阿諾河對岸看著名的烏菲茲博物館,館中收藏有米開朗基羅,達芬奇和拉斐爾的作品。展品都在博物館的三樓以上,即使阿諾河洪水泛濫也會安然無恙。
讓我們先看一看雕塑,烏菲茲博物館的雕像太多了(僅貼幾個作為代表),很多就陳列在走廊上,隻有那些大師的雕塑,比如米開朗基羅的才享有特定展廳,且隻能在門口瞟上一眼,大多時候排著長隊。
畫廊有寬敞漂亮的走廊和諸多內部展廳。上麵右圖是豪華和貴重的圓形展廳,內有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和其他大師的作品(以下展品的解說是從其說明牌上拍照後用穀歌翻譯出來的,基本原汁原味貼上來)。
波利克萊圖斯的長矛手雕像
這尊雕像至今仍保留著支撐結構,表明其原型源於青銅雕像“長矛手”(意為“持槍者”),由希臘雕塑家波利克萊圖斯創作(公元前450年左右)。這尊雕像描繪的是荷馬史詩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其體型比例符合波利克萊圖斯在其著作《正典》中對完美男性美的詮釋,是羅馬時代最常被模仿的雕像,主要在公共浴場和體育館展出。
阿波羅坐像
這尊雕像被確認為16世紀末樞機主教皮爾·多納托·切西贈予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1574-1587)的雕塑之一,於1957年進入美術館。唯一原始部分是軀幹和腿部上半部分。這尊古典時期的殘片於16世紀被修複為阿波羅像,並配有箭筒,實際上是神話中牧羊人達夫尼斯(Daphnis)形象的一部分。達夫尼斯的形象是根據希臘化時期(公元前2-1世紀)佛得角(Phodes)的原型雕刻而成,據信是阿帕米亞的赫利奧多羅斯(Heliodorus)的作品。
繆斯女神
這座雕像描繪的是九位繆斯女神之一,她們司管古希臘和羅馬文明中的主要藝術(詩歌、舞蹈、音樂)和文學學科(曆史、天文學)。這件作品的組裝和修複工作應在1780年之前完成。事實上,從其不同的材質可以看出,雕像的頭部和身體分別來自兩座不同的雕像。繆斯·尤特佩的鑒定主要基於其16世紀的屬性:一卷用於伴奏詩歌的紙莎草紙卷軸。
聖母子登基與施洗者聖約翰、聖維克多、聖伯納德和聖艾諾比烏斯同在,木版蛋彩畫。
這幅宏偉的祭壇畫,按佛羅倫薩曆法創作於1485年2月20日(按今天的計算為1486年),是為“奧托·迪·普拉蒂卡”(Otto di Pratica)繪製的,奧托·迪·普拉蒂卡是佛羅倫薩的行政長官之一。畫作頂部的白底紅十字代表佛羅倫薩人民。洛倫佐·美第奇(佛羅倫薩城邦的實際最高領導人,有點像"教父"的角色)裁定,藝術家應獲得1200裏拉的巨額報酬,這幅畫於1782年入藏烏菲茲美術館。
聖家與年輕的施洗者聖約翰《多尼圓盤畫》 木板蛋彩畫 (作者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畫框:弗朗切斯科·迪·多梅尼科·德爾·塔索(1473-1519),可能由米開朗基羅設計。這幅畫作由商人阿格諾洛·多尼(他的肖像畫現陳列於此間)委托創作,可能是為了紀念他女兒瑪麗亞於1507年的出生。這是米開朗基羅唯一有記載的板畫作品。畫中人物的姿態和目光互動方式受到希臘化雕塑的啟發:聖母瑪利亞的麵容令人聯想起此處展出的《垂死的亞曆山大》,而牆後與年輕的施洗者聖約翰一起的許多年輕裸體人物的姿勢則與著名的古典雕塑相呼應。米開朗基羅對雕塑的熱愛也體現在他的畫作中。這幅畫作於1594年被美第奇家族購得,隨後懸掛在講壇上。
人在這藝術的海洋中很容易"疲勞",連大師的傑作都會"疏忽"。這副版畫一開始從其麵前匆匆而過,隻是覺得色彩如此鮮豔,等走出了展廳才意識到"OMG"! 是米開朗基羅,才返回拍下這張照片。
阿格諾洛·多尼與瑪達萊娜·斯特羅齊肖像 椴木板油畫(作者 拉斐爾·桑西 Raffaello Sanzio)
1504年,佛羅倫薩商人阿格諾洛·多尼與瑪達萊娜·斯特羅齊結婚之際,向拉斐爾訂購了兩幅肖像畫。不久之後,他又委托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聖家族》圓形肖像(藏於本展廳),由此成為當時最重要的藝術讚助人之一。當時剛到佛羅倫薩的拉斐爾在這兩幅畫作中展現了他吸收甚至超越達芬奇在空間中描繪人物的創新手法,畫中人物(呈傾斜的四分之三姿勢)的表情遠比蒙特費爾特羅的正麵肖像更加生動自然(本人注:好像差一點在說,比蒙娜麗莎還勝一籌)。
三博士朝聖 木版油畫 (作者 列奧納多·達·芬奇 Leonarrdo de Vinci)
達·芬奇從未完成這幅大型祭壇畫(由奧斯丁修士委托,為佛羅倫薩山丘上的聖多納托·斯科佩托教堂創作),他在動工後不久便前往米蘭。畫中人物略顯蒼白,仿佛他正在努力捕捉某種意象;而另一些人物則較為完整,聖母周圍的人物則顯得情緒激昂。修士們聘請菲利皮諾·利皮繪製另一幅同主題的祭壇畫,並於1496年將其放置在他們的祭壇上(28號房間)。這幅祭壇畫原藏於佛羅倫薩商人阿梅裏戈·本奇的家中,於1670年進入烏菲茲美術館。(本人注:請注意,上述年份意味著烏菲茲美術館在17世紀就已存在,其本身就是一個"古跡",事實是它始建於1560年)。
至此,我們看到了文藝複興時期三位大藝術大師的傳世作品,可以說摸到了那個時期使歐洲社會巨變的脈搏,至於建築,在佛羅倫薩城隨便走走,也會有同樣效果。
無論是教堂鍾樓尖塔,方塔銅像,門頭浮雕,居民樓的細節,還是山腳下的瀑布門洞,都給人一種藝術感。當時人們在富足推動下,沒有其它科技能夠發展,把精力和財富用在了建築的豐富和雅致上,而且無所不用其極。
聖神大教堂(左),布魯內萊斯基 (Brunelleschi) 建於1400 年代,正麵樸素,內飾華麗,充滿藝術氣息,設有巴洛克風格的祭壇。教堂內部充滿了藝術作品,包括由朱利亞諾·達·桑伽羅於1489年設計的八角形聖器室,堪稱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瑰寶。教堂內部禁止拍照。
皮蒂宮(Palazzo Pitti)外牆(右),皮蒂宮是一座宏偉的文藝複興時期宮殿裏充滿了令人驚歎的藝術品、華麗的皇家房間,甚至還有時尚博物館(Museum of Costume and Fashion),帕拉蒂尼畫廊(Palatine Gallery)收藏著眾多名畫,與之相連的是波波裏花園(Boboli Gardens)。
聖神大教堂門前是個長方形的露天市場,環繞著不少餐廳,我們按穀歌地圖上的評級和實際觀察餐廳客人的多寡,選一家解決午餐,美食不但好看,味道更是一流,配有一小籃蒜蓉麵包。
佛羅倫薩城的意大利快餐很呀咪,海鮮也多種多樣。
左:城西的聖弗雷迪亞諾城門(Porta di San Frediano),佛羅倫薩14世紀城牆中保留下來的城門和兩扇釘滿大釘的古木門,是中世紀建築的典範。
右:城南米開朗基羅廣場上的大衛雕像和令人驚歎的底座。
左:維琪奧宮(Palazzo Vecchio),13世紀的宮殿擁有裝飾華麗的房間和庭院。
右:領主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上的科西莫一世雕像(Equestrian statue of Cosimo I)
無論是雨後夜晚的街道,還是藍天白雲下緩緩流淌的阿諾河兩畔,佛羅倫薩的建築都散發著古樸而幽雅的氣息。
無論是街心的旋轉木馬還是瀑布下的荷塘月色,都顯示著這個城市除了建築,雕塑和繪畫之外閃亮的光譜。至於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學,藝術,詩歌,戲劇和哲學等,作為旅遊者很難安下心來去尋找和欣賞,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 比如但丁神曲,既藝術又富含哲理,從這裏發起或複興的十四行詩後來得到英國文學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輝煌傳承。
這次佛羅倫薩之行仍然不得不走馬觀花,很多重要的有待來日再訪時光顧。
佛羅倫薩獵奇 - 文藝複興滿人間
風語空靈 (2025-07-09 16:39:21) 評論 (0)2025五月至六月第二次"流浪"歐洲 - 第三站,佛羅倫薩
文藝複興,指中世紀後期開始的歐洲對古典學問和智慧的複興,主要發祥地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文藝複興用今天的話說白了,有點兒像十幾年前的茉莉花革命或運動,前者是人性覺醒的同時隨財富累積而發生,後者是對獨裁專製忍無可忍而爆發,形式和性質雖很不同,但一點是類似的,就是人們對長期禁錮思想認識的傳統觀念或政治權威發起了"質疑",要掙脫束縛還自身更寬廣的視野和自由。正因如此,文藝複興還見證了人類發現新大陸,日心說取代地心說,封建衰落,政教分離,商業繁榮和一係列社會改革和科學發明,比如紙張,印刷,羅盤和火藥,蘊藏了人類發展的巨大潛力。
13世紀末,歐洲和意大利逐步從中世紀後期的黑暗中走出,尤其是從連綿多年的黑死病中恢複過來。政治上在擺脫封建社會的束縛,經濟上貿易、銀行業和城市生活蓬勃發展。一場空前絕後的複興古羅馬共和古典,強調古為今用,以客觀科學人性否定神權,從經院哲學神學權威桎梏中解放出來的人文運動方興未艾地發展開來。
到佛羅倫薩,首先登上米開朗基羅廣場(Piazzale Michelangelo)居高臨下俯瞰全城,可將其精華盡收眼底。那個巨大紅色穹頂(Brunelleschi's Dome)是聖母百花大教堂(Cathedral of Santa Maria del Fiore),旁邊的方塔是喬托鍾樓(Giotto's Campanile),是文藝複興的象征性建築。高高的尖塔是帕齊禮拜堂(Pazzi Chapel),後方與之相連的是佛羅倫薩聖十字聖殿(Basilica of Santa Croce in Florence),內有米開朗基羅之墓(Michelangelo Buonarroti Tomb,1475-1564)。遠處藍色穹頂是佛羅倫薩猶太教堂和猶太博物館(Synagogue and Jewish Museum of Florence)。近處岸邊黃白兩幢建築間的柱廊是佛羅倫薩國家中央圖書館(Florence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著名的烏菲茲博物館或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ies)在左側畫麵外不遠處的岸邊。
坐落在托斯卡納群山之中的佛羅倫薩是一座改變了西方和世界文明進程的城市。作為文藝複興的源頭佛羅倫薩不僅影響了意大利,也影響了整個歐洲的藝術、哲學、科學和政治。
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這樣說到:“沒有佛羅倫薩,文藝複興或許永遠不會發生。”
用本人的話接著說:"沒有佛羅倫薩世界就不會有今天 - 佛羅倫薩風拂過,換了人間"。:))
聖母百花大教堂和布魯內萊斯基穹頂內的繪畫
夕陽餘暉下的老橋(Ponte Vecchio)(左)和聖三一橋(Ponte Santa Trinita)(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老橋是唯一未受德軍轟炸的阿諾河橋梁。
佛羅倫薩不僅有古老的街道和建築,還有古代藝術家,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留下的豐富遺產,你盡可以在該城獵奇,攀登人文巔峰,無論漫步佛羅倫薩的街道,穿過獨特的老橋,走進烏菲茲美術館,仰望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的穹頂,你都會置身現代歐洲的搖籃中。文藝複興不僅是世界曆史的精彩篇章,還是人類自我意識的閃耀覺醒,而佛羅倫薩正是那場"大爆炸"的中心,不僅孕育了文藝複興,也開啟了世界以不同方式思考的先例。不得不說,什麽時候東方大國有了這點勇氣和膽識,不"彎道超車"就早已超車。不能隻有一種思想一種主義,無論手法如何"高明"用強製手段把人們的精神禁錮起來是永遠不會引領世界的,這也是千百年來的曆史所證明了的。
百花大教堂廣場邊的美食,新鮮香腸披薩和美味"蔥油餅"。
秀一下我們在佛羅倫薩臨時的"家",鬧中取靜,是從古住宅改造而成的酒店,全木地板和牆板,典型的落地長窗和小陽台。
中世紀後期從小冰河回暖的氣候導致歐洲連年豐收,人口增長,佛羅倫薩作為強大城邦國家,發達的紡織業和羊毛生意使財富大幅積聚,富商在建築,雕塑和繪畫方麵的投資大增,那時的意大利藝術家相當富有,他們藝術方麵的才華可與今天的比爾·蓋茨和埃隆·馬斯克的科技能力比肩,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如今天的特斯拉汽車一樣受人追捧。今日旅遊者在佛羅倫薩獵奇,主要是建築,雕塑和繪畫這三方麵,它們看得見摸得著,不像詩歌,哲學和文學(占文藝複興的相當部分)需愛好,激情,時間甚至專業方能一探究竟。除此之外,無處不在的佛羅倫薩美食也在向你招手。
左:老橋中段的巴洛克風格雕像,右:老橋橋麵。
從阿諾河對岸看著名的烏菲茲博物館,館中收藏有米開朗基羅,達芬奇和拉斐爾的作品。展品都在博物館的三樓以上,即使阿諾河洪水泛濫也會安然無恙。
讓我們先看一看雕塑,烏菲茲博物館的雕像太多了(僅貼幾個作為代表),很多就陳列在走廊上,隻有那些大師的雕塑,比如米開朗基羅的才享有特定展廳,且隻能在門口瞟上一眼,大多時候排著長隊。
畫廊有寬敞漂亮的走廊和諸多內部展廳。上麵右圖是豪華和貴重的圓形展廳,內有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和其他大師的作品(以下展品的解說是從其說明牌上拍照後用穀歌翻譯出來的,基本原汁原味貼上來)。
波利克萊圖斯的長矛手雕像
這尊雕像至今仍保留著支撐結構,表明其原型源於青銅雕像“長矛手”(意為“持槍者”),由希臘雕塑家波利克萊圖斯創作(公元前450年左右)。這尊雕像描繪的是荷馬史詩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其體型比例符合波利克萊圖斯在其著作《正典》中對完美男性美的詮釋,是羅馬時代最常被模仿的雕像,主要在公共浴場和體育館展出。
阿波羅坐像
這尊雕像被確認為16世紀末樞機主教皮爾·多納托·切西贈予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1574-1587)的雕塑之一,於1957年進入美術館。唯一原始部分是軀幹和腿部上半部分。這尊古典時期的殘片於16世紀被修複為阿波羅像,並配有箭筒,實際上是神話中牧羊人達夫尼斯(Daphnis)形象的一部分。達夫尼斯的形象是根據希臘化時期(公元前2-1世紀)佛得角(Phodes)的原型雕刻而成,據信是阿帕米亞的赫利奧多羅斯(Heliodorus)的作品。
繆斯女神
這座雕像描繪的是九位繆斯女神之一,她們司管古希臘和羅馬文明中的主要藝術(詩歌、舞蹈、音樂)和文學學科(曆史、天文學)。這件作品的組裝和修複工作應在1780年之前完成。事實上,從其不同的材質可以看出,雕像的頭部和身體分別來自兩座不同的雕像。繆斯·尤特佩的鑒定主要基於其16世紀的屬性:一卷用於伴奏詩歌的紙莎草紙卷軸。
聖母子登基與施洗者聖約翰、聖維克多、聖伯納德和聖艾諾比烏斯同在,木版蛋彩畫。
這幅宏偉的祭壇畫,按佛羅倫薩曆法創作於1485年2月20日(按今天的計算為1486年),是為“奧托·迪·普拉蒂卡”(Otto di Pratica)繪製的,奧托·迪·普拉蒂卡是佛羅倫薩的行政長官之一。畫作頂部的白底紅十字代表佛羅倫薩人民。洛倫佐·美第奇(佛羅倫薩城邦的實際最高領導人,有點像"教父"的角色)裁定,藝術家應獲得1200裏拉的巨額報酬,這幅畫於1782年入藏烏菲茲美術館。
聖家與年輕的施洗者聖約翰《多尼圓盤畫》 木板蛋彩畫 (作者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畫框:弗朗切斯科·迪·多梅尼科·德爾·塔索(1473-1519),可能由米開朗基羅設計。這幅畫作由商人阿格諾洛·多尼(他的肖像畫現陳列於此間)委托創作,可能是為了紀念他女兒瑪麗亞於1507年的出生。這是米開朗基羅唯一有記載的板畫作品。畫中人物的姿態和目光互動方式受到希臘化雕塑的啟發:聖母瑪利亞的麵容令人聯想起此處展出的《垂死的亞曆山大》,而牆後與年輕的施洗者聖約翰一起的許多年輕裸體人物的姿勢則與著名的古典雕塑相呼應。米開朗基羅對雕塑的熱愛也體現在他的畫作中。這幅畫作於1594年被美第奇家族購得,隨後懸掛在講壇上。
人在這藝術的海洋中很容易"疲勞",連大師的傑作都會"疏忽"。這副版畫一開始從其麵前匆匆而過,隻是覺得色彩如此鮮豔,等走出了展廳才意識到"OMG"! 是米開朗基羅,才返回拍下這張照片。
阿格諾洛·多尼與瑪達萊娜·斯特羅齊肖像 椴木板油畫(作者 拉斐爾·桑西 Raffaello Sanzio)
1504年,佛羅倫薩商人阿格諾洛·多尼與瑪達萊娜·斯特羅齊結婚之際,向拉斐爾訂購了兩幅肖像畫。不久之後,他又委托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聖家族》圓形肖像(藏於本展廳),由此成為當時最重要的藝術讚助人之一。當時剛到佛羅倫薩的拉斐爾在這兩幅畫作中展現了他吸收甚至超越達芬奇在空間中描繪人物的創新手法,畫中人物(呈傾斜的四分之三姿勢)的表情遠比蒙特費爾特羅的正麵肖像更加生動自然(本人注:好像差一點在說,比蒙娜麗莎還勝一籌)。
三博士朝聖 木版油畫 (作者 列奧納多·達·芬奇 Leonarrdo de Vinci)
達·芬奇從未完成這幅大型祭壇畫(由奧斯丁修士委托,為佛羅倫薩山丘上的聖多納托·斯科佩托教堂創作),他在動工後不久便前往米蘭。畫中人物略顯蒼白,仿佛他正在努力捕捉某種意象;而另一些人物則較為完整,聖母周圍的人物則顯得情緒激昂。修士們聘請菲利皮諾·利皮繪製另一幅同主題的祭壇畫,並於1496年將其放置在他們的祭壇上(28號房間)。這幅祭壇畫原藏於佛羅倫薩商人阿梅裏戈·本奇的家中,於1670年進入烏菲茲美術館。(本人注:請注意,上述年份意味著烏菲茲美術館在17世紀就已存在,其本身就是一個"古跡",事實是它始建於1560年)。
至此,我們看到了文藝複興時期三位大藝術大師的傳世作品,可以說摸到了那個時期使歐洲社會巨變的脈搏,至於建築,在佛羅倫薩城隨便走走,也會有同樣效果。
無論是教堂鍾樓尖塔,方塔銅像,門頭浮雕,居民樓的細節,還是山腳下的瀑布門洞,都給人一種藝術感。當時人們在富足推動下,沒有其它科技能夠發展,把精力和財富用在了建築的豐富和雅致上,而且無所不用其極。
聖神大教堂(左),布魯內萊斯基 (Brunelleschi) 建於1400 年代,正麵樸素,內飾華麗,充滿藝術氣息,設有巴洛克風格的祭壇。教堂內部充滿了藝術作品,包括由朱利亞諾·達·桑伽羅於1489年設計的八角形聖器室,堪稱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瑰寶。教堂內部禁止拍照。
皮蒂宮(Palazzo Pitti)外牆(右),皮蒂宮是一座宏偉的文藝複興時期宮殿裏充滿了令人驚歎的藝術品、華麗的皇家房間,甚至還有時尚博物館(Museum of Costume and Fashion),帕拉蒂尼畫廊(Palatine Gallery)收藏著眾多名畫,與之相連的是波波裏花園(Boboli Gardens)。
聖神大教堂門前是個長方形的露天市場,環繞著不少餐廳,我們按穀歌地圖上的評級和實際觀察餐廳客人的多寡,選一家解決午餐,美食不但好看,味道更是一流,配有一小籃蒜蓉麵包。
佛羅倫薩城的意大利快餐很呀咪,海鮮也多種多樣。
左:城西的聖弗雷迪亞諾城門(Porta di San Frediano),佛羅倫薩14世紀城牆中保留下來的城門和兩扇釘滿大釘的古木門,是中世紀建築的典範。
右:城南米開朗基羅廣場上的大衛雕像和令人驚歎的底座。
左:維琪奧宮(Palazzo Vecchio),13世紀的宮殿擁有裝飾華麗的房間和庭院。
右:領主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上的科西莫一世雕像(Equestrian statue of Cosimo I)
無論是雨後夜晚的街道,還是藍天白雲下緩緩流淌的阿諾河兩畔,佛羅倫薩的建築都散發著古樸而幽雅的氣息。
無論是街心的旋轉木馬還是瀑布下的荷塘月色,都顯示著這個城市除了建築,雕塑和繪畫之外閃亮的光譜。至於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學,藝術,詩歌,戲劇和哲學等,作為旅遊者很難安下心來去尋找和欣賞,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 比如但丁神曲,既藝術又富含哲理,從這裏發起或複興的十四行詩後來得到英國文學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輝煌傳承。
這次佛羅倫薩之行仍然不得不走馬觀花,很多重要的有待來日再訪時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