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愛老年朋友的精神健康

打印 被閱讀次數

 

早兩天ABC傳媒的時評專欄,在談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同時也提醒老年朋友因為攝取的信息來源過量,加上老年人的信息篩選不當,導致產生焦慮症,情緒波動,容易緊張,甚至恐慌的問題。這就是當今社會的“信息過載”(英文叫:Information Overload)的後果,尤其對老年朋友精神健康可能產生多方麵的影響。 

“信息過載”對老年人的影響,據我觀察周圍的老年朋友,有那麽幾條:

1、倍感焦慮

大量信息,尤其是新聞裏世界各地的戰爭、自然災難、極端氣候、衛生防疫的警報、世界經濟問題、股市房市、就業問題、生活物價攀升等民生問題,老年朋友往往將“局部現象”延伸到“普遍現象”,以為整個世界各地都是一般的慘象,似乎“世界末日”明天就會來臨。這就導致一些知識麵並不全麵,判斷能力在下降,心誌也比較脆弱的老年朋友,過度擔憂自己的未來,逐漸產生焦慮症,抑鬱症。加上老年人身體上某些疾病和疼痛,度日如年非常痛苦。

焦慮的東西太多了 

2、無法集中注意力

過多的信息會幹擾老年人處理重要事務,使其難以專注,甚至影響判斷能力。整天往往感覺不看新聞和刷屏吧心裏不踏實,時不時心裏老是惦記著。但是一看新聞,一打開手機、電腦,都是負麵消息,心情反而更壞,根本無法集中精力做正事。

3、認知疲勞:

每天會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同樣一個事件,評論五花八門,觀點也不盡相同,很多都是“專業點評”,聽誰的都有道理,搞得無所適從。不斷接收、篩選和理解信息會加重大腦負擔,最終導致思維混亂、記憶力下降,甚至影響睡眠質量,疲憊不堪。 

 

無所適從

4、社交孤立:

假如老年人比較固執,堅持一種觀點,可能會導致不同觀點的圍攻。因為老年朋友的抗壓和應變能力相對比較差,文字表達能力也比較差,打字比較慢。說起來辯不過人家,想表達的意思又說不清,說了別人不明白(也可能一開始自己都不完全明白問題是什麽)。這會導致老年人對複雜的信息感到困惑或無助,漸漸會減少與他人的互動,害怕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而導致孤獨感加重。 

5、錯誤信息影響:

判斷力的缺乏,會造成老年人因誤信網絡謠言或虛假信息而感到恐慌,比如早兩天的“九星連珠”,“血月”等自然現象,聽信謠言,以為世界真的完蛋了,其實稍微有點科學常識,或是問問AI知識庫,基本上不會上當受騙。有些對普通人很容易識破的騙局,一些老年人會輕易上當,做出錯誤決策,盲目陷入詐騙。有些公眾號為了流量,故意製作一些似是而非的視頻,人工合成的玩笑。可老年朋友的判斷力有限,信以為真,搞得神魂顛倒。 

當然還有很多方麵,而老年人受害的程度也因人而異,受害人也不盡相同。

“信息過載”Information Overload

如何克服“信息過載”帶來的焦慮?

1、篩選信息來源

  • 隻關注可靠的新聞平台,其實西方國家的電視台,盡管還是帶有一定的左右翼政治背景,報道的事件也是篩選過的,或是避重就輕,但對新聞事件本身,基本上還是實事求是,這體現“新聞的公正性”,非常離譜的謠言也不多。隻是很多華人老年朋友的英文不太好,不習慣看西媒傳播,過多相信自媒體小道消息。
  • 對於健康保健的谘詢更是需要注意,很多自媒體博主為了流量,故弄玄虛,借接著什麽“祖傳秘方”,“專家獨訪”,“權威揭秘”幌子,老年朋友很容易聽信,甚至延誤病情。現在的醫療條件普遍比過去有所改善,在很多西方國家,有事和家庭診所GP醫生約個時間談談,實在不行經過藥房和注冊藥劑師聊聊,可能不會立刻解決問題,但會指明一個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 限製每天接收新聞的時間,即便是是西人電視台,打開新聞十有八九都是天災人禍,戰場消息,要麽是政客們的吵架,揭短。所以對於老年人應該選擇性看電視。其實周邊發生的事情和他們沒有一點關係,看得越多,產生的焦慮越大。很多老年朋友並不炒股炒房,但看到股市房市跌宕起伏,惶惶不可終日,其實不關他們的事,自己給自己套上毫不相幹的“緊箍咒”,應該盡量少看、不看。

 

限製時間 

2、培養思考型思維

  • 學會判斷信息的真實性,不輕信社交媒體上的未經證實的消息。即便是一張西媒報紙上的評論文章,因為作者的出發點不一樣,很可能結論大相徑庭。這個不能說作者在“造謠”,別人隻是說明自己的觀點罷了,但老年人不假思索全盤接受,過兩天看到相反的意見,又信以為真。反反複複不置可否,產生幻覺。其實需要培養自己的思考型思維,凡事有自己獨立的看法。
  • 遇到存疑的信息,其實也沒必要什麽事情都值得追根尋源。但要是一定要想弄明白,不妨先向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求證。不要一概認同,也不要一概否定,參考他人的意見,再做判斷。
3、減少不必要的信息輸入

  • 適量減少社交媒體或短視頻平台信息的攝取,避免信息泛濫,人生短暫,並不是一定有必要將所有事情都要搞得清清楚楚。
  • 養成定期“信息斷舍離”的習慣,隻關注真正重要的信息。比如我給很多朋友的建議,我不是隨身攜帶手機,時不時在看微信等社交平台信息。很多人去教會聽牧師講道,手機“叮咚”一響,趕快查看。一場講道,十個“叮咚”,你還去幹什麽?其實真的沒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4、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

  • 規律作息,避免因長時間刷信息而影響睡眠。現在的小視頻一個接一個推送,看Youtube的視頻也是看完一個,推送一個。而且經過大數據智能分析,推送的內容都是合自己胃口的,於是一個接一個,看到天旋地轉,視力模糊。可是幾小時下來,一個內容都回憶不起來。老年人反正不上班,有的是時間,於是“通宵夜戰”。其實這是個生活習慣的問題,不是說絕對不可以,而是一個度。
  • 通過閱讀書籍、散步、做手工、遠足、參加一些活動等方式調整心態,減少對電子屏幕的依賴。

和家人散步是很好的方法

5、多與家人和朋友交流

  • 在獲取信息時,與信任的人討論,聽取不同意見,避免被單一信息誤導。
  • 這裏建議家人和朋友們:適當給與一些有助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我每天都會給一些老年朋友群裏發一些自然風景照片集,世界名勝的觀光視頻,令人心情舒暢的輕音樂,生活小竅門,對老年朋友有幫助的物品,合理搭配的飲食結構,調整心態的“心靈雞湯”等等。“信息的導向”並不能說都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肯定勝過打打殺殺,恐怖災難的絕境和危言聳聽的“末日論”。
6、培養興趣愛好

  • 告別大起大落帶有刺激性的嗜好,我認識幾位七十多歲的老人,陷於炒股不能自拔,進去後又退出,退出來又進去,反反複複,精神狀態非常糟糕,蒼老沮喪,什麽都覺得沒意思。其實這個年紀經濟上基本定型,生活需求也已經綽綽有餘,說為“下一代賺錢”?談不上。說培養“興趣愛好”?反而更掙紮,那又是在圖什麽?
  • 重要的還是培養一些益於身心健康的興趣愛好:開展閱讀、書法繪畫、藝術欣賞、音樂、寫作、攝影、DIY製作、園藝種植、烹飪美食等興趣愛好,讓大腦得到適當的放鬆和鍛煉,其實我們心靜下來,可以關注的方麵非常多,讓我們開心的事也非常多。
  • 參加社區活動,公益活動或教會團契,增強社交互動,減少焦慮。

園藝種植有益於身心健康

7、尋求心理支持

  • 如果因信息焦慮已經影響了日常生活,可考慮向心理谘詢師,谘詢熱線或牧師尋求幫助。
  • 也可以通過信仰(如禱告、靈修、默想等)尋求內心的平安和穩定。 
總之,信息本身並不可怕,信息多是好事,這幾年隨著AI的普及,舉手之勞的免費資源就可以搜尋到真正有價值的信息,也很容易識別真偽。 說實話,很多中年朋友也多多少少出現這些問題。所以關鍵還是在於如何管理和篩選,如何將有用的信息幫助中老年朋友的生活如虎添翼。同時也通過理性獲取信息、調整生活習慣、增加現實社交互動,讓周圍的中老年朋友可以減少焦慮,保持身、心、靈的健康。

 

我們都會老去,幫助到周圍的老年朋友,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建立一種良好的精神健康習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