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泡沫資產有十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購買泡沫資產有十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3/26/2024

問:在世界金融史上,當某些資產變得異常昂貴時,大多數市場參與者傾向於認同市場,他們選擇性地迷信支持資產高價的各種理由,卻不願考慮各種不利的因素。著名例子包括十七世紀荷蘭鬱金香鬱金香狂熱,十八世紀英國南海公司泡沫,1929 年的美國股市,1990 年的日本天價房地產。為什麽大多數市場參與者傾向於否認資產價格奇貴的事實,象飛蛾撲火一樣購買泡沫資產?

答:即使價格與基本麵脫節,市場參與者仍會熱情買入資產泡沫,這種現象可以歸因於以下十個心理、社會和經濟因素:

1. 從眾心理:

社會認同和群體行為:人們自然會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尤其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當資產價格快速上漲時,大多數參與者認為其他人一定擁有一些卓越的知識或洞察力,因此他們會隨波逐流。這會導致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越來越多的人購買該資產,進一步推高價格。

經典的“錯失恐懼症”(FOMO) 也發揮了作用,因為個人害怕在看到其他人獲利時錯過潛在的收益。

2. 過度自信偏差:

隨著價格上漲,投資者開始對自己選擇正確資產和把握市場時機的能力更有信心。持續的價格上漲可能導致人們相信這種趨勢將無限期持續下去,投資者可能會覺得他們可以避免經濟下滑的風險。

他們或許還認為自己可以在股市崩盤之前“逃離”,但這往往是個錯誤的想法,因為把握市場時機極其困難。

3. 推斷近期趨勢:

人們傾向於將近期趨勢推斷到未來。如果價格持續上漲,許多市場參與者會認為這種趨勢會持續下去,即使這種預期沒有基本麵基礎。在資產泡沫中,“這次不同”的信念往往占上風,這意味著投資者會忽視曆史教訓,並認為市場將打破過去的崩盤模式。

4. 敘事謬誤:

資產泡沫往往伴隨著令人信服的敘事。投資者和市場參與者編造故事來證明高價是合理的,然後強化他們的購買決定。例如,在荷蘭鬱金香狂熱中,鬱金香被視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價格會繼續上漲的想法在一段時間內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同樣,在南海泡沫期間,該公司承諾通過貿易創造巨額財富,投資者被輕鬆致富的故事所吸引,盡管該公司的實際經濟基本麵很弱。

5. 金融創新和杠杆:

在某些情況下,金融創新(如新的投資工具或信貸係統)使更多人更容易參與資產類別,即使他們不完全了解潛在風險。使用杠杆(借來的錢)購買資產會增加需求並推高價格。

例如,在 1929 年股市崩盤之前,以保證金(用借來的錢)購買股票的能力導致了更大的投機,從而進一步推高了價格。

6. 否認和認知失調:

隨著價格上漲,人們越來越難以認識到或承認資產可能被高估,尤其是對於那些已經投入大量資金的人來說。投資者會經曆認知失調,他們會忽略警告信號或合理化高價的不合理性,以避免麵對他們可能成為投機泡沫一部分的令人不安的現實。

許多參與者也可能隻是忽略負麵消息或將相反的觀點視為過於悲觀或無知。

7. 缺乏對基本麵的了解:

在許多資產泡沫中,絕大多數投資者並不完全了解基礎資產或市場動態。他們可能僅根據價格走勢進行購買,而不考慮價格是否反映了資產的真實價值。

例如,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期間,房地產市場被視為一種有保障的投資,許多投資者沒有充分認識到估值過高的風險或房地產繁榮的極限。

8. 確認偏差:

當市場繁榮時,人們傾向於尋找支持他們相信價格會持續上漲的信息。他們會忽略那些可能表明泡沫不可持續或即將崩潰的信息。這種確認偏差強化了人們相信市場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即使有明顯的高估信號。

9. 政策和監管影響:

在某些情況下,政府或監管政策可能會無意中加劇泡沫。例如,寬鬆的貨幣政策(如低利率或輕鬆獲得信貸)可能會使借貸成本降低並鼓勵投機,就像 2000 年代中期美國房地產泡沫前所見的那樣。

在金融繁榮時期,即使是中央銀行和政府也可能似乎鼓勵樂觀情緒或未能采取行動來防止泡沫的積累。

10. 投機行為:

許多泡沫的核心是投機心態:投資者購買資產不是因為其內在價值或效用,而是因為他們相信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將其賣給其他人。這種投機行為將價格推高到遠遠超出基本估值的水平,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在泡沫破裂前賣出。

總之,大多數市場參與者傾向於購買泡沫,這是由於心理偏見、社會壓力和為資產高估辯護的集體敘事的綜合作用。由於根深蒂固的認知和社會傾向影響著人類在金融市場的行為,這種現象在曆史上屢見不鮮。

聲明:本文部分內容由ChatGPT 及Copilot 提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