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在大陸長大的華人,普遍信奉一種“奮鬥哲學”。我們堅信,通過不懈努力可以改變生活,甚至逆轉命運。這種信念根深蒂固:盡管現實中充滿不如意,但許多事情都能通過雙手去改善,機遇也往往在奮鬥中被抓住。比如,在上山下鄉的年代,有人通過刻苦複習,在文革後首次高考中脫穎而出,進而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這種“努力出成果”的經曆,讓很多人相信,人生不是全憑運氣,而是可以通過勤奮來塑造。深入人心的“勤勞致富”觀念正是這一哲學的縮影。
年輕時,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隻要努力,人人都有機會”。這句成功學的口號激勵過無數人,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逐漸發現它並非絕對真理。努力固然重要——不努力,一定與機會無緣;但努力了,也未必就有機會成功。關鍵在於努力是否“出成果”,因為社會隻認可有成果的努力。許多人覺得自己已在學習或工作中拚盡全力,卻仍未考上理想大學或獲得晉升。這並不是他們不夠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或成果未達預期,或者說努力了但沒有出成果。
事實上,即使付出同等努力,不同的人結果也可能是天差地別的。努力隻是成功的表象,天賦和機遇往往才是決定性因素。試想,若人生重來,從出生就苦練百米短跑,你能成為下一個博爾特嗎?再比如,梅西五歲開始踢球,即便你三歲起不眠不休地練球,能成為第二個梅西嗎?這裏,天賦的鴻溝顯而易見,絕非是單純努力所能彌補的。當然,這些是極端例子,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一些天賦異稟的人,他們看似不費力,得到的成就很容易就超越我們經過千辛萬苦拚來的結果。因此,僅憑學曆判斷一個人學生時代的努力程度,或以職位薪資來衡量其奮鬥程度,都是片麵的。他可能已經竭盡全力了,卻受限於天賦或者是由於機遇的缺失。
成功應該不是來自單一努力的結果,而是天賦、機遇與勤奮的合力。而天賦與機遇,歸根結底是運氣。天賦一定來自遺傳,是父母給予的先天禮物,而非後天爭取所得。機遇則更玄妙,可能是時代風口,也可能是偶然的“貴人”相助。有句流行語叫做“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這話雖戲謔,卻道出了人生的真相。人生的起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胎時的運氣。也就是說,最應該努力的時候是在出生前的投胎。
那麽,努力和運氣,究竟哪個更重要?能否通過加倍努力壓倒運氣的不公?答案或許令人意外:努力本身也可能是運氣的一部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在上世紀60年代開展的一項遺傳學研究,提供了有趣的視角。這項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研究,名為《遺傳、環境與人格:850組雙胞胎研究》(Heredity,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 A Study of 850 Sets of Twins),分析了850組雙胞胎的個性差異,旨在探究遺傳與環境的作用。由於同卵雙胞胎基因相同,研究特別關注那些成長環境迥異的案例。例如,一些雙胞胎因家庭貧困出生時被分開,一個留在窮人家,一個被富人家收養。研究人員想知道,環境差異會如何塑造他們的性格與行為。
結果令人震驚:無論成長於貧窮還是富裕家庭,同卵雙胞胎的“努力傾向”有驚人的一致。當時,美國學校常開設古典樂器課程,這類課程非必修課,而且學習周期長。所以,能夠堅持不懈的學習古典樂器,興趣與毅力缺一不可。研究發現,即使雙胞胎從未謀麵,成長環境天差地別,隻要其中一個拚命練習樂器,另一個往往也在另一處同樣投入,花費時間相近,成果也相似。這表明,努力的意願並非由環境塑造,而是深植於基因之中。換句話說,會努力的人,無論條件如何都會堅持;不願努力的人,即使身處優渥環境,也會很快放棄。
若努力的傾向是天生的,那麽它也就屬於運氣的一種——由基因決定,而非個人選擇。如此看來,人生似乎隻剩下一個變量:運氣。家庭背景在出生時已定格,基因則決定了你的天賦與努力傾向,這便是你的“命”。出生後的際遇——機遇的降臨與否——則是你的“運”。努力不過是命的一部分,嵌在基因之中。於是,有人得出結論:人生的財富與成就,皆由命運主宰。
才能、努力與運氣,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才能與努力受基因影響,運氣則來自外部環境,是天意而非人力可控。法國有四分之三的人認為,人生由命運決定,與努力無關;即便是以勤奮著稱的德國,也有超過一半人相信,人生能不能掙到大錢,能不能成功全靠運氣,而非加班苦幹。所以他們生活節奏特別慢,從來不加班。加什麽班,加班也不能改變命運。既然命運不可抗,何必徒勞掙紮?
這種觀念在高福利國家尤為明顯,被稱為“反能力主義”。其核心在於:人生成敗主要由運氣決定,而非個人能力。這些國家稅率極高,通過高所得稅從富人手中籌資,用於社會保障,補貼窮人。邏輯很簡單:富人之所以富有,是運氣使然,而非單純努力的結果;窮人並非懶惰,隻是運氣欠佳。北歐國家多奉行這一理念,強調對“運氣不佳者”的關懷。
2016年,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美國人與歐洲人的五種差異》(5 Ways Americans and Europeans are Different)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研究顯示,73%的美國人相信努力能改變命運,而歐洲僅有35%的人持相同看法。歐洲人更傾向於將成功歸因於外部因素,如社會環境或運氣,而非個人奮鬥。
若人生由命運主宰,我們應將重心從盲目努力轉向尋找“命運之路”。與其在非天賦領域掙紮,不如順應自身稟賦。梅西若研究數理化,博爾特若埋首書卷,或許一生碌碌無為;但在球場與跑道上,他們輕而易舉超越常人。成功學常說“大器晚成”,鼓勵堅持不懈。可現實是,每個人生來一定會帶有大器,隻要你知道你是什麽大器,你就免成了,“大器免成“。明明是個踢球的天才,為什麽要研究數理化。如果你是個數學天才,像拉瑪努基天天做夢都夢見數學公式,那你就不要去踢球了。真正的人生必勝攻略,就是發現自己的天賦大器所在——這才是改變人生的唯一鑰匙。
出生前的命無法選擇,出生後卻可探尋自己的基因與潛能。人生的哲學,或許不是奮鬥至死,也不是認命躺平,而是識命而行。找到命運之路,輕推一步,便可能勝過他人窮盡一生的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