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忽夢少年時(5)姑蘇的春天

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考槃在阿,碩人之薖。獨寐寤歌,永矢弗過。考槃在陸,碩人之軸。獨寐寤宿,永矢弗告。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夜深忽夢少年時(5)姑蘇的春天

蘇州老家的天井裏有一顆枇杷樹,種在西麵的牆邊,我是看著它長大的,三、四年的功夫,長得比大人還要高點了,那年冬天枝頭竟然孕育出了淡黃色毛絨絨的花蕾,我的高興和激動難以言表。寒冬臘月裏陽光晦澀,隻有枇杷樹上小小的花蕾裏有著生命的湧動,讓我有著一絲盼望。每天早上起來,就去仰望枇杷樹上的花蕾,盼望著春天早早的到來,盼望著枇杷樹開花結果。

終於花蕾綻開出了白色的小花朵,團團簇簇的花朵中間有蜜蜂在忙碌,甜甜的枇杷花香散漫在天井裏,春天的腳步慢慢走近了。蘇州的老家是典型的沿街枕河的江南民居。那時的河對岸是一片農田。打開後門望過去,農田漸漸變綠了,就知道春天真的是來了,大地又重現生機,“春風又綠江南岸”是對春天最為生動的描繪。

老家後河對岸的那片田野是我兒時最向望的地方,但我從未去過河對岸,跨河的橋在很遠的地方,而且這片農田的另外三邊還有街道、房屋及小河包圍著。就是找到橋過了河,當時的我也未必就能走得到河對岸的那塊田野。大概正因為從未親自去過那裏,隔河觀望這片農田憑添了不少樂趣。

春天來了,先看著麥苗從土塊中挺拔而起,綠油油地連成一片,然後就是田埂邊的蠶豆苗越長越高,開出了紫色的蠶豆花,散發出春天才有的氣味。最後是油菜花怒放,金燦燦的一片在春天的陽光中閃爍。春天河對岸的田野給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期待。

春天也給了孩子一些獨特的娛樂,養蠶寶寶就是極為有趣的一種。先把深色的像芝麻大小的蠶籽放進通氣的紙匣中,然後置紙匣於朝陽房間中蓋上黑布保暖,十來天後,幼蟲孵化出來後就可移至桑葉上喂養了。吃著桑葉的蠶寶寶日長夜大,慢慢變成白色,並一次次的脫皮長大。最後蠶寶寶養得滾壯滾圓,身體漸漸透明,它會爬上稻柴堆上吐絲結繭。

有一年,母親決定擴大養蠶規模,產繭出售以營利。我們把客堂右廂房出空改成蠶房,整整養了近十個竹匾的蠶寶寶。這一下桑葉的供應成了大問題,記得夜深人靜時,我都能在蠶房邊上聽到一片的沙沙聲,那是蠶寶寶在吃桑葉。老家的東北方向不遠處有一片桑園,我們得每天去採桑葉,怎麽與桑園主交易已經忘了,但至少我去採桑葉從未付過錢。春天的桑樹上結有紫色的桑椹,極像今天市場上出售的藍莓,桑椹對那個年代的孩子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採了桑葉回家的孩子的嘴上、手上盡是紫紅色,大人們一般也不會責怪,大概也算是勞動的一種酬勞吧。

我現時的親友多數在上海市裏長大,當我們一起回憶童年歲月時,我的故事常讓他們嫉妒不已。在上海的亭子間裏養蠶、玩蟋蟀的孩子們實屬精神可嘉,個中的困難與憋屈不難想像。我兒時蘇州老家的房子雖然簡陋、老舊,但要闊敞得多,又是平房,還有天井、花壇,後門就是一條小河,流水潺潺,大片的農田僅在咫尺之遙。相比大城市的兒童,我的少年時光是始終是“接地氣”的。春天裏,離我家僅二、三百公尺的北園的池溏邊有許多小蝌蚪,用杯子盛了帶回家,放養在天井中的一隻石缸中。石缸不深但有二尺多長,就安放在屋簷之下,缸裏放些水草,靠天落水維持供養。我們看著蝌蚪慢慢長大,看著它們長出蛙腿,脫去尾巴,變成了可愛的小青蛙。小青蛙跳跳蹦蹦,終於跳出了石缸,有幾隻青蛙還會在天井裏陪著我生活一段時間,最後去了它們自已的家園。落花流水春去也,很快“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天也就不遠了。

兒時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熱愛自然、喜歡花草蟲魚、隻求簡單平易的生活,我的這些性格脾氣均形成於洞庭東山和蘇州老家的童年歲月。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的個性一點沒變。

自古民以食為天,孩子完全依賴食物才得以生存並逐漸成長起來,其意義加倍的重要,因而小孩一般都嘴饞,兒時的記憶中有關吃食部份最難忘懷。 春天裏有一些兒童喜愛的吃食,除上麵提到的桑椹外,還有一種我們稱作“枸梗”。這是一種樹木在春天長出的嫩枝,有鉛筆一般粗細,半透明,內中多甜汁。孩子們常常手裏一大把,咬咬把渣吐掉,糖份攝入對那個時代的孩子太重要了,又不需化什麽錢這一點可能更重要。

春天是萬物生長、孕育後代的重要時光,正是各色魚蝦、蔬菜最為肥美可口的時節。“西塞山外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鱖魚和河豚從未進過那時我家的門,但河蚌非常便宜,我們常吃。蘇州人稱河蚌為“水菜”,一般去殼洗浄後,把它切成四塊,與鹹菜豆付同煮。春天裏的河蚌特別肥美,切開後裏麵都是蛋黃,營養價值極高。江南的孩子能讀書也許與此有關,窮家子弟至少也有些水產品進食,這些極普通便宜的螺絲、河蚌為孩子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蛋白質。

春遊是孩子們春天裏的又一樂事。我們小學裏組織的春遊要到四年級才開始,這也是我們這個小學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那時我們誰也不知道什麽叫春遊,從未聽說過世上還會有如此的好事,天天嗬責我們的老師竟然要帶我們到從未去過的地方遊玩,真是好得令人難以相信。那個年代的孩子淳樸、簡單、土得掉渣。臨行前的早上,母親為我做了些鹹菜麵衣餅,作為旅途上的幹糧。鹹菜麵衣餅是在麵粉糊中加些鹹菜在鍋中攤煎而成,由一層層不規則麵衣疊成,雖說是極簡單的食品,大概比平時多用了些油,感覺十分鮮香可口。那次春遊去的是蘇州效區名鎮木瀆,離蘇州城約二十公裏,這點距離對我們孩子來說無異於天涯海角了,大家的興奮自不待言。可惜樂極生悲,我們是坐小船去的木瀆,一路搖晃過去我暈船了,到了目的地,嘔吐不止,把提早吃進去的鹹菜麵衣餅吐得一幹二淨,真是後悔死了。恰巧在木瀆鎮上遇到我父親,那天真好陪同上海來的客人在木瀆踏青,我就跟隨他們一起乘車回家,免去返程時再次坐船之苦。我的人生之旅就是這樣開始的,以後越走越遠,去了世界上許許多多地方,但是印象最深的還是那次春遊木瀆。

我們的兒時是一個清貧的年代,但我們有藍藍的天空、青青的河水,那時的河裏有許多野生的魚蝦,天空中有更多的飛鳥。當“花褪殘紅青杏小”時,那真是會看見“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現代的孩子們太可憐了,他們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看到的隻有“汽車噴煙天空霧霾繞”。兒時看見燕子是習以為常的,老家客堂門口的屋簷下就有一個燕子窩,春天到了,去南方避寒燕子會正確無誤地回到我家。那可不是“似成相識燕歸來”,而是相知相識的老朋友,飛入了我們盡常百姓家。

鳥兒的歡叫是春天裏最美妙動聽的樂章。有一首五十年代的兒歌《哩哩哩》,這首歌曲的歌詞簡單,它把鳥鳴聲安排在第一樂句,非常生動形象地模擬了春天鳥兒的歡鳴。歌曲釆用少年兒童純真、甜美的語調,通過美妙的音樂語言表現了人們渴望春天到來,祈盼豐收的喜悅心情。那報春的布穀鳥,使人聯想到農事的繁忙景象;那盡情歡歌的百靈鳥,使人感受到了春天明亮的色彩。歌曲節奏活潑、旋律流暢,傳播著春天到來的喜訊,處處洋溢著青春歡樂的氣息。

這首我們小學時唱的兒歌始終感動著我,一路伴隨著我渡過了風風雨雨、年年歲歲。歌曲的魅力無窮,隻要一哼起這首《哩哩哩》,腦區的某些部位就有共鳴,產生似夢的幻覺,我似乎覺得兒時的春天又回到了自己的身邊。我會有一種衝動,盼望自己就是歌曲中的那隻“祖國的天空飛著的小鳥”,能重回我的蘇州故鄉,重見那江南美麗的春天。

讓我們一起共賞我兒時最喜愛的童歌《哩哩哩》。

哩哩哩,哩哩哩 春天來了哩哩哩多麽美麗

哩哩哩祖國的天空飛著小鳥

唱吧唱吧飛吧飛吧 唱吧飛吧飛來這裏 飛來許多布穀鳥

布穀布穀布穀布穀 布布穀布穀布穀 唱一個吧百靈鳥

比哩哩比哩哩比哩哩比哩 啦啦啦啦啦啦啦 唱吧飛吧飛來這裏飛來這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