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蛛絲馬跡:三國一位真正的劉皇叔:渣男將軍劉勳。

專門講古而不論今,從新的角度發掘曆史的盲點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平虜將軍婦,入門二十年。君心自有悅,妾寵豈能專。

出解牀前帳,行吟道上篇。古人不唾井,莫忘昔纏綿。

這一首李白的《平虜將軍妻》

說的是征虜將軍劉勳的妻子王宋的事情。

王宋嫁入劉家二十年,兩人無子。劉勳有了新歡司馬氏,因王宋無子,打算休妻納司馬氏。王宋隻好離開,路上作詩二首。曹丕因劉勳逼迫王宋離婚,撰《代劉勳出妻王氏詩》。

而王宋也有兩首詩傳世。

翩翩牀前帳 張以蔽光輝
昔將爾同去 今將爾共歸
緘藏篋笥裏 當復何時披
 
——其一
誰言去婦薄 去婦情更重
千裏不唾井 況乃昔所奉
遠望未為遙 踟躕不得共
 
——其二


征虜將軍劉勳,在三國漢季占據重要地位,與諸多曆史事件均有牽涉。

而且還娶了這麽聰明並且深情的妻子,應該算是人生贏家。

但是,由於劉勳最後遭到曹操誅殺,紀錄都沒有留下來。

(劉)勳以不軌誅,交關者皆獲罪。--《魏書 司馬芝傳》

也算是渣男的報應了。

1. 劉勳為何得寵於曹操

《杜氏新書》稱劉勳“貴震朝廷”,《司馬芝傳》亦稱劉勳“貴寵驕豪,賓客子弟數犯法”。

征虜將軍劉勳,貴寵驕豪,又(司馬)芝故郡將,(劉勳)賓客子弟在界數犯法。--《魏書 司馬芝傳》

劉勳為太祖所親,貴震朝廷。嚐從(杜)畿求大棗,畿拒以他故。--《杜氏新書》

劉勳在《魏略》中與曹洪齊名,被稱作“軍中豪右”。

軍中豪右曹洪、劉勳等畏(楊)沛名,遣家馳騎告子弟,使各自檢敕。--《魏略》

曹洪驕縱不法,倚勢淩人,相關例證在《魏書》中俯拾皆是。劉勳能夠與曹洪並稱,其得寵程度足見一斑。

曹洪宗室親貴,有賓客在界,數犯法,(滿)寵收治之。(曹)洪書報(滿)寵,寵不聽。(曹)洪白太祖,太祖召許主者。(滿)寵知(曹操)將欲原(曹洪賓客)。--《魏書 滿寵傳》

曹洪、劉勳貴寵驕豪,縱橫不法

劉勳的故吏劉曄,曾因“漢室漸微,己為支屬,不欲擁兵”,最終率部曲委質於劉勳。照此而論,劉勳必是漢室宗親。

(劉)曄睹漢室漸微,己為(漢室)支屬,不欲擁兵,遂委其部曲與廬江太守劉勳。--《魏書 劉曄傳》

問題關鍵恰在於此。

在漢魏嬗代的曆史背景下,曹操對待漢廷宗室頗為刻薄,《魏書》與《後漢書》中有大量關於曹操打擊漢室諸侯的記載;因此劉勳受寵,其原因無疑值得探究。

稽核現存材料,可知劉勳得寵於曹氏,原因有二。其一是劉勳的仕宦履曆,其二是劉勳的出身籍貫。

(1)仕宦履曆

按《魏略》記載,劉勳在中平年間(184-189)曾出任建平縣長,建平縣屬豫州沛國,緊鄰譙縣——即曹操的老家。

中平末,(劉勳)為沛國建平長,與太祖有舊。--《魏略》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魏書 武帝紀》

按《英雄記》記載,曹操在中平末年曾返回沛國募兵,與劉勳出任建平縣長的時間相吻合。這也能夠解釋劉勳為何“與太祖有舊”。

有趣的是,彼時跟隨曹操赴譙縣募兵的人中,還有劉備。照此論之,劉備與劉勳應該是打過照麵的,但關係深淺則不詳。

靈帝末年,(劉)備嚐在京師,複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英雄記》

(2)出身籍貫

劉勳出身徐州琅琊,這是其得寵的另一原因。

(劉)勳字子台,琅邪人。--《魏略》

前文已述,劉勳出身宗室;而琅琊劉氏,與曹操家族的關係非同一般。曹操之父曹嵩,曾長期避難徐州,托庇於琅琊王劉容。

初平四年(193)劉容薨,曹嵩失去靠山,翌年(194)西入兗州投奔兒子,結果遭遇陶謙部將伏擊,滿門盡死。

是歲(指初平四年),琅邪王(劉)容薨。--《後漢書 獻帝紀》

興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曹)德,從琅邪入太山……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曹)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曹)嵩、(曹)德,並殺之於郡界。--《後漢書 應劭傳》

劉容死,則曹嵩無處容身,可見琅琊劉氏無疑是曹嵩的保護傘。初平年間(190-193)劉容還曾遣使赴長安,向漢獻帝稱頌曹操功德。可見兩家的親密關係。

琅邪順王(劉)容,初平元年遣弟(劉)邈至長安,盛稱東郡太守曹操忠誠於帝。(曹)操以此,德於(劉)邈。--《後漢書 光武十王傳》

劉容遣使赴長安,稱頌曹操功德

曹操知恩圖報,對劉容家族也不吝賞賜。直至建安十一年(206)黃河以北大勢已定的情況下(袁紹、袁譚皆死),曹操還在大肆封賞琅琊劉氏。

是年(206),青、徐二州的漢廷封國幾乎全部被廢,唯有琅琊國依舊維持舊有建製。曹操還特意準許劉容的兒子劉熙承襲琅琊王。

建安十一年,立故琅邪王(劉)容子(劉)熙為琅邪王。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陰、平原八國皆除。--《後漢書 獻帝紀》

劉姓封國等同於漢室的藩衛,曹操在青、徐諸州大肆廢黜劉姓諸侯,無疑是在為篡漢做準備。琅琊國幸免於難,可見琅琊宗室在曹氏集團中的特殊地位。

推此而論,琅琊出身的劉勳受到曹操的特別優待,也便不足為怪了。

2. 劉勳為何成為袁術故吏

劉勳在《孫策傳》中被稱作“袁術故吏”,這一點不能不引起注意。

袁術是篡漢之賊,劉勳則是漢室宗親。宗室效力於篡賊,無疑令人迷惑。

何況劉勳與曹操“有舊”,曹操又是袁紹集團的成員;劉勳不追隨袁紹,卻投奔袁術,又有舍近求遠的意味。

考察《臧洪傳》與《典略》,可知劉勳與袁紹的關係,並不太好,甚至還存在宿怨。

《臧洪傳》記載,劉子璜曾經奉袁紹之命出使,最終卻被袁紹所害。

劉子璜奉使踰時,辭不獲命,畏威懷親,以計求歸,可謂有誌忠孝,無損霸道者也;然輒僵斃麾下,不蒙虧除。--《魏書 臧洪傳》

《典略》則記載,袁紹使者名為劉勳。裴鬆之為《三國誌》做注時,曾認為“劉勳是(劉)子璜也”。

(袁)紹與故虎牙都尉劉勳首共造兵,(劉)勳仍有效,而(袁紹)以小忿枉害於勳。--《典略》

臣鬆之案……疑此是(劉)子璜也。--裴鬆之

本文的主角琅琊劉勳,表字子台,因此後世學者(比如錢儀吉、盧弼等人)普遍認為劉子璜是另一個同名同姓的劉勳。

需要注意,“子璜”與“子台”的表字結構完全相同,同時“璜”與“台”也有典故聯係。

《楚辭 天問》中,曾有“璜台十成,誰所極焉”的詞句,可知劉子璜與劉子台,很可能存在親屬關係。

厥萌在初,何所億焉?璜台十成,誰所極焉?--《楚辭 天問》

曹氏宗親當中,曹洪(子廉)、曹仁(子孝)、曹純(子和)等人為兄弟或從兄弟;曹真(子丹)、曹丕(子桓)、曹彰(子文)、曹植(子建)等人亦然。

照此而論,劉子璜很有可能是劉勳(劉子台)的平輩親屬。

如果這個推論成立,那劉勳棄袁紹而投袁術的動機,便很好理解。畢竟劉子璜是被袁紹害死的,於情於理,劉勳會盡量遠離袁紹集團。

實際從劉勳後來的行為上看,他對袁紹集團確實心存抵觸。

劉勳委質袁術的時間很早,在孫策攻陷廬江時(195),劉勳便被稱作“袁術故吏”。

(孫)策攻(陸)康,拔之。(袁)術複用其故吏劉勳為(廬江)太守,(孫)策益失望。--《吳書 孫討逆傳》

孫策討伐廬江,始於興平元年(194);可知劉勳投奔袁術的時間,至晚應在初平年間(190-193)。

(袁)術大怒,遣其將孫策攻(陸)康,圍城數重……受敵二年,城陷。--《後漢書 陸康傳》

袁術以故吏劉勳為廬江太守,孫策益失望

袁術的篡漢野心早有征兆。初平元年(190)袁紹擁立劉虞時,袁術便因為“憚立長君”而大放厥詞;興平二年(195)天子敗於曹陽時,袁術甚至大會群下,公開商討僭號事宜。

(袁)紹議欲立劉虞為帝,(袁)術好放縱,憚立長君,托以公義不肯同,積此釁隙遂成。--《後漢書 袁術傳》

興平二年冬,天子播越,敗於曹陽。(袁)術大會群下,因謂曰:“今海內鼎沸,劉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指僭號稱帝),於諸君何如?”--《後漢書 袁術傳》

作為漢室宗親的劉勳,寧可服侍篡賊袁術,也不肯跟隨盟主袁紹,這本身就很說明問題。

袁術死後(199),劉勳與孫策為了爭奪其政治遺產而大打出手。劉勳戰敗後,先求助於江夏太守黃祖,後求助於荊州牧劉表,直到徹底山窮水盡,才被迫歸順曹操。

(劉勳)聞(孫)策等已克皖(廬江郡治),乃投西塞。至沂,築壘自守,告急於劉表,求救於黃祖。--《江表傳》

曹操曾經是袁紹的盟友,人所共知。從這一點看,劉勳對於是否要歸降袁紹集團,確實是心存芥蒂。

因為劉勳降曹的時間節點非常值得玩味,他是在建安四年(199)年底才歸順曹操;同年(199)八月,又恰好是官渡之戰爆發的起始。

(建安四年)秋八月,(曹)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於禁屯河上。九月,(曹)公還許,分兵守官渡。--《魏書 武帝紀》

(建安四年)廬江太守劉勳率眾降,封為列侯。--《魏書 武帝紀》

換言之,劉勳是在確認曹操與袁紹徹底撕破臉皮之後,才敢投奔曹操。否則他寧可尋求黃祖、劉表的幫助,也不肯求援於曹氏。

3.  劉勳與華歆的關係探究

孫策在攻伐廬江前夜(199),曾致信劉勳,稱海昏縣有“宗民萬餘家”,勸劉勳自取。

(劉)勳新得(袁)術眾,時豫章上繚宗民萬餘家在江東,(孫)策勸(劉)勳攻取之。--《吳書 孫討逆傳》

劉勳出兵之後,孫策奇襲廬江。劉勳因此流離失所,先奔荊州,後投曹操,結束了割據生涯。

海昏縣,是該事件的關鍵線索。

海昏縣屬豫章郡,豫章太守是華歆。華歆與劉勳,又曾共事袁術。

華歆在初平年間(190-193)曾一度流寓南陽,做過南陽太守袁術的幕僚。

(華)歆求出為下邽令,病不行,遂從藍田至南陽。時袁術在穰,留(華)歆。--《魏書 華歆傳》

華歆至南陽,為袁術所留

按《華歆傳》的記載,他在袁術麾下,至少呆到了初平三年(192)。這樣一來,華歆與“袁術故吏”劉勳必有舊交。

(初平三年)八月,遣(馬)日磾及太仆趙岐,持節尉撫天下。--《後漢書 獻帝紀》

天子使太傅馬日磾安集關東,日磾辟(華)歆為掾。--《魏書 華歆傳》

由此可知,劉勳之所以被孫策輕易煽動,出兵討伐海昏縣民,其實不止是貪圖土地人口,也是為了幫助老朋友華歆。

這裏需要說明,劉勳討伐海昏,並非侵略華歆,而是援助華歆。因為海昏縣雖然隸屬豫章郡,卻不受華歆控製。

該縣的強宗大族,不僅不肯承認華歆的太守地位,還自築塢堡,與華歆做對,乃至“太守發召一人遂不可得”。

海昏有上繚壁(指塢堡),有五六千家相結聚作宗伍,惟輸租布於(豫章)郡耳,發召一人遂不可得。子魚(華歆字子魚)亦睹視之而已。--《江表傳》

劉勳曾遣堂弟劉偕赴豫章向華歆求米,結果華歆與劉偕下基層,做工作,在海昏縣忙活了一個多月,“才得數千斛”,鬧得十分不快。

(劉)勳糧食少,無以相振,乃遣從弟(劉)偕告糴於豫章太守華歆。歆郡(指豫章郡)素少穀,遣吏將(劉)偕就海昏上繚,使諸宗帥共出三萬斛米以與偕。(劉)偕往曆月,才得數千斛。--《江表傳》

因此劉勳出兵海昏,一方麵是幫助華歆,另一方麵是報複海昏豪強。至於孫策“黃雀在後,坐收漁利”,那就不是劉勳所能逆料了。

4. 劉勳家族與《孔雀東南飛》的聯係

樂府詩《孔雀東南飛》膾炙人口,它講述了東漢建安年間(196-220)的淒美愛情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劉蘭芝,很有可能是以劉勳的家族成員為原型。

劉勳長期擔任廬江太守(195-199),而《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又恰好發生在廬江。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東南飛》

焦仲卿是廬江府吏,按兩漢製度,官員由中央任免,吏員則由地方自行辟召。因此焦仲卿是廬江人無疑,劉蘭芝則未必是廬江人。

按《江表傳》記載,建安四年(199)孫策、周瑜襲擊皖城(廬江郡治)時,“得袁術、劉勳妻子”,可知劉勳家屬全部淪為戰俘,劉勳之女當然也在其中。

(孫策)自與周瑜率二萬人步襲皖城,即克之,得(袁)術百工及鼓吹部曲三萬餘人,並(袁)術、(劉)勳妻子。--《江表傳》

孫策破廬江,得袁術、劉勳妻子

需要注意,樂府詩中劉蘭芝的相關記載,與史籍中的劉勳之女高度相似。

以下從“容貌”與“婚姻”兩個方麵進行比對分析。

(1)容貌

《華佗別傳》記載,劉勳之女生膝疾,“有蛇在膝中”。《獨異誌》則記載,“魏國有女子極美麗,踰時不嫁,以右膝上常患一瘡”,病因也是“蛇在膝中”。

琅邪劉勳為河內太守,有女年幾二十,左腳膝裏上有瘡,癢而不痛……有若蛇者從瘡中而出。--《華佗別傳》

魏國有女子極美麗,踰時不嫁,以右膝上常患一瘡……俄傾,一赤蛇從瘡而出。--《獨異誌》

互文見義,可知兩書記載的實際是同一件事,那個“極美麗”的魏國女子,就是劉勳的女兒。

至於《華佗別傳》中的劉勳,就是將軍劉勳。因為《別傳》稱劉勳為魏河內太守,還注明了他的籍貫為琅琊。這與劉勳本人的履曆完全一致。

劉勳的女兒“極美麗”,劉蘭芝則“指如削蔥,口如含丹”;設定非常相似,必定做過原型參考。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孔雀東南飛》

(2)婚姻

劉蘭芝的婚姻問題也十分值得玩味。

劉蘭芝的前夫不過是個府吏,但新夫則是府君的公子。“府君”是兩漢時對太守的尊稱,可知劉蘭芝離異之後,又高攀上了廬江郡守的兒子。

阿母謂阿女:“適得府君(指廬江太守)書,明日來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孔雀東南飛》

更令人詫異的是,劉蘭芝在許婚府君之子以前,還拒絕過縣令兒子的求親,擇偶標準之高,令人驚詫。

(劉蘭芝)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阿母白媒人:“貧賤有此女……不得便相許。”--《孔雀東南飛》

由此可知,劉蘭芝必然出身不凡,否則不可能“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

如果聯係史書,會發現劉蘭芝的身價提升,其實是在影射袁術、劉勳家屬的境遇變化。

孫策攻占廬江之初(199),曾把袁術與劉勳的宗族子弟像戰利品一般瓜分,大喬、小喬、包括孫權的步夫人,均在其中。

(周瑜)從攻皖(廬江郡治),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吳書 周瑜傳》

漢末,其(步夫人)母攜將徙廬江。廬江為孫策所破,皆東渡江,以美麗得幸於(孫)權。--《吳書 步夫人傳》

孫策、周瑜破廬江,納二喬為婦

不難看出,劉勳家屬的最初待遇十分不堪,屬於受到迫害的群體。這也能解釋為什麽劉蘭芝初婚隻能嫁給“府吏”。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孔雀東南飛》

孫策攻占廬江之後,僅過一年即死(199-200)。孫權統事以後,袁術家屬的待遇明顯提高,兒子出仕做了官,女兒還差點兒成為孫權的皇後。

(袁術)子(袁)耀拜郎中。--《魏書 袁術傳》

袁夫人者,袁術女也,有節行而無子。(孫)權數以諸姬子與養之,輒不育。及步夫人薨,權欲立之。--《吳錄》

照此推斷,建安五年(200)以後,劉勳家屬的待遇,應該也有所改善。

這便可以解釋,為什麽劉蘭芝離異之後,其阿兄與阿母竟敢拒絕縣令之子的提親,非太守之子不嫁。

這是因為此一時彼一時,劉氏受到的政治迫害既然已經緩解,那自然應該挑選一個門當戶對的夫君。

當然,《孔雀東南飛》既然是文學作品,必然有渲染誇張的成分存在,不過該故事中的女主角應是以劉勳家族為原型參考,大抵無誤。

《孔雀東南飛》發生在建安年間(196-220),建安年間的廬江太守,按時間順序羅列,有劉勳、李術、孫河、朱光、呂蒙等人。

其中,李術在任僅一年,即被孫權所殺。

是歲(孫權)舉兵攻(李)術於皖城。術閉門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糧食乏盡,婦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梟(李)術首。--《江表傳》

至於孫河、朱光、呂蒙等人,在任時均受困於戰亂,人口大量流失;包括廬江在內的江北地區,幾乎化作廢墟,根本不具備婚喪嫁娶的條件。

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征令內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吳書 吳主傳》

廬江諸任郡守中,唯有劉勳,在任時間既長(195-199),所在環境又相對穩定。可見“劉蘭芝”的姓名創作,頗富巧思,與時代背景高度結合。

劉勳作為漢末群雄,做軍閥時割據廬江,“兵強於江淮”,做臣僚時又官至征虜,“貴震朝廷”。

(劉)勳兵強於江、淮之間。孫策惡之。--《魏書 劉曄傳》

征虜將軍劉勳,貴寵驕豪。--《魏書 司馬芝傳》

仰仗著琅琊宗室的尊貴身份、以及琅琊王劉容和曹嵩的友善關係,劉勳在曹魏集團一度獲得了崇高的政治地位。

在建安十八年(213)的《勸進魏公表》中,劉勳的勸進班次,竟然排在夏侯惇、程昱、賈詡、董昭等人之上。這在漢魏禪代的曆史背景下,無疑反映出曹操的特殊考慮,同時也反映出劉勳的尊貴地位。

於是中軍師陵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平虜將軍華鄉侯劉勳……伏波將軍高安侯夏侯惇……等勸進。--《勸進魏公表》

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袁術故吏與劉勳家屬在廬江地區的境遇變遷,又成為《孔雀東南飛》的創作素材。

在樂府詩的影響下,劉蘭芝的知名度遠遠超過了劉勳。可見相比於枯燥繁瑣的史料,通俗易懂的文學,總是更受讀者歡迎。

焦仲卿與劉蘭芝

關於劉蘭芝的身份認定,目前存在不同意見。有學者認為《孔雀東南飛》的實際作者是曹植,故事雜糅了“劉勳休妻”與“甄後賜死”兩個典故。

注:見尚學鴻《論孔雀東南飛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甄後賜死之事,人所共知,固無足論。劉勳休妻之事,見於《玉台新詠》,稱劉勳妻子王宋,入門二十餘年,以“無子”被休。

王宋者,平虜將軍劉勳妻也。入門二十餘年。後(劉)勳悅山陽司馬氏女,以(王)宋無子,出之。--《玉台新詠》

當然,無論王宋有子無子,均可以看出,《孔雀東南飛》,確實是以劉勳家屬為故事原型,無可置疑。

5. 劉勳之死。

劉勳是被殺掉的。但是沒有提出原因。隻是說“謀反”被人舉報,然後就被哢嚓了。

從時間來看,王宋是劉勳在公元200年投降曹操之後娶的妻子。二十年後被休。也就是說,到220年劉勳還活著。

而曹操死於220年。

所以很可能是曹操死後,曹丕殺的。

曹丕因劉勳逼迫王宋離婚,撰《代劉勳出妻王氏詩》。

所以曹丕對於劉勳是非常的鄙視的。

曹操非常寵信劉勳,而曹丕未必。

特別是曹丕篡漢。而劉勳是漢室宗親裏麵掌握兵權的大將。

估計是必除之而後快的。

同樣是漢室宗親的劉嘩就聰明得多,堅決不掌兵權,並且把自己的部曲都給了劉勳。

最後活到了下半場。

一個掌兵權的劉皇叔,生活在曹丕篡漢的時代,並且生活腐化,道德敗壞。為曹丕所鄙視。

這大概就是劉勳的死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