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家庭基督教會

                           青島的家庭基督教會

        兩年前的一個清晨,約六點半我散步來到了五四廣場。見到有八九個操著青島話的中老年女士整齊地坐在二排石階上。我好奇地近前一看,原來她們人手一本《聖經》在利用晨光學習福音。

        我猛地想起50年前我所在的國營紡織廠的一幕往事:一群頭戴白工作帽身穿白大襟的紡織女工人手一本小紅書班前學習並背誦《毛主席語錄》早請示晚匯報的場景。

       毛澤東的《浪淘沙》詩詞: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他想得到嗎?

       十年前,我曾到台東的“三自教會”做過禮拜。在那裏,我曾看到原單位的老紀委書記和老團委書記都手捧《聖經》坐在後排。我們打招呼隻是一笑。我理解並分享著他們退休後的自由和快樂。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我隻添一個字:人而無信仰,不知其可也。

         世事真是不塞不流。文革之後,迄今據說青島已湧現出了500多個家庭教會。大者信徒過百,小規模的也不低於一二十人。已遍布於全市城鄉的每一個社區角落。

許多信徒是放棄了多年的馬列信仰而改信耶穌基督的。這道理誰能說得清?

        在農村,許多老年人過去迷信佛祖和關公。拜財神爺燒紙燒香越燒越窮。如今改信了基督。

許多人家把過春節的春聯改成了:信基督愛神愛人 聽主話作光作鹽。

在家庭教會裏見到更多的是男女大學生們。他們風華正茂,有時用流利的英語來朗誦經文,用英文唱讚美詩為教會增添了無限的朝氣和活力。每天都會有無數的青年男女在教會裏結緣相識並組成幸福家庭結婚生子。

        有的男士擇偶標準是非基督徒不娶。

        有的小姐擇夫的標準竟是非基督徒不嫁。

        家庭教會都是信徒自籌資金用於租房、購買《聖經》等。誰有困難,誰家裏有人患了疾病,眾教友就會集體在主麵前為之祈禱。有個女子患了絕症,幾個教會短短幾天就籌款數萬元救助款。家庭教會真像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體現了世上的愛是永無止境。

家庭教會的生存環境是很艱辛的。

        他們就是在誤解和偏見加歧視中成長起來的。

這純屬中國特色。

《憲法》早已規定了公民有信仰和結社的自由,這完全合法毋庸置疑。

朝露青 發表評論於
您如果真是青島人的話應該知道上青天這些老租屆城市很早就有基督教會生活方式,不是什麽新鮮事物,上世紀老市南區基督教家庭都很多代人了,很普遍的
膠澳子丁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油翁' 的評論 : 謝謝評語。
油翁 發表評論於
膠澳子丁,您的文章充滿溫情和幽默,讓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對於家庭教會的生存環境,應該有更多理解和支持。
Firefox01 發表評論於
羨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