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代的苦難與愛 -《負重前行》書評

筆名竹心, 分享心靈世界(均為原創, 謝絕轉載.)
打印 (被閱讀 次)

一篇舊文,寫於2022年。今日收集在自己的博客裏。 再讀此文,恍如隔世。曾幾何時,籠罩在疫情陰影之下的我們,那份惶恐和無助。苦難中,潛心讀書、思考,在無望和希望裏理解消化苦難。而今,疫情煙消雲散,我們自由地旅行、隨時去聽音樂會,屋後種花賞花,悠閑散步,好像心卻很難靜下來,安靜地讀書了。就連寫篇博客,都是忙裏偷閑,寥寥幾行,也隻是記錄一下生活而已。          

昨天坐飛機外出,在機場,人流湧動,餐館裏食客爆滿,不禁想起2020年至2021年之間,機場空空蕩蕩,所有餐館關閉,桌椅高高堆起。記得那時喜歡在機場拍照,祈禱何時可以恢複正常。昨天,竟然忘記了拍照:)

 

     疫情時代的苦難與愛

               -《負重前行》書評

                                

2022年三月初一個閑適的午後,躺在沙發上,打開一本剛剛買回來的書《負重前行》,副標題“疫情時代的苦難與愛”。彼時,美國的南方春暖花開,大多數州都解除了口罩令,人們如釋重負般地摘下了口罩,在春天裏大口呼吸青草和花香的味道。

書序 【野地的花】中,作者如此寫道:“說實話和作實事比浮於表麵形式和詞藻華麗更可貴”,“物質上的客套,其實不如精神上的共鳴和交流。”寥寥幾句,便與作者產生了心靈共鳴。讀書的心態也從原先的漫不經心變為認真思考。

書序後半部分的字裏行間無一不展示出作者思考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和視角的廣度。作為心理治療師的陳心潔博士,每日在輔導室裏治療無數的心理疾患,更是深入中國偏遠山區和馬來西亞的原住民當中,做了一係列關於困難的研究課題。“雖然輔導室內也有心靈苦難,但是對比一日三餐溫飽都不能滿足的現實苦難,前者不免享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奢侈。這些四肢健全有房有車的現代人,其實是被欲望塞滿的犧牲品。如果我們能夠再‘野’一點,再放開一點手中的‘籌碼’,也許就能再‘盛開’一點,輕鬆一點,更感恩一點。”(序言《野地的花》)娓娓道來閑話家常一般的語速裏,猶如一道平淡的青菜豆腐裏加了一滴精煉而成的香精,使這部起初以為很閑適、很放鬆的書,充滿了土壤肥沃果實肥滿的厚重感。

整部書的文筆簡練幹淨,敘述節奏不溫不火,不急不須,層層推進,由淺入深,每一個話題,每一篇短文都觸及靈魂而引人深思。其中有真實的故事敘述,細膩的心裏刨析,屬靈的看見和感動,真城自然,有深度、有厚度,有廣度。金句連連,思緒洶湧。特別喜歡作者背包客的旅行方式,對於苦難的感同身受和身體力行的參與奉獻。既有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和治療師的專業解讀,更有作為一名基督徒的屬靈分享。一件件小事,一個個地方,作者用腳丈量走過的每一寸土地,更用心貼近每一寸土地,矚目土地上的個體和靈魂。作為一名立誌以文字為主傳揚福音的基督徒,讀完此書,有一個新的看見,就是基督教的文字宣教,多關注於自身的屬靈體驗,流於個人生命的分享見證,而缺乏站在他人角度,尤其是弱勢群體的角度,注目和體驗苦難。文字宣教需要這樣有深度和高度的專業分享,以及超越個人經曆、跨越文化和地域,在一種更遼闊更深層次的思維視角審視自身,平等對待他人,把福音傳遍每一個角落。

《負重前行》一書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轉悠轉戰】。主要寫苦難,寫最底層人群的生活。作者自稱流浪的背包客,深入民間鄉下,少數民族聚居地,被邊緣化的弱勢人群。作者曾聆聽彝族朋友的苦難故事曆時兩年之久。一個瘦弱單薄的女子走進苦難,體驗苦難,繼而書寫苦難。正如作者所言 “我們的學術使命感。是要還原苦難的真相,建構本體心理學理論;而我們的助人情懷,是要讓世界聽到他們的聲音,祈願社會正義早日實現在這片土地上。” (《你我身邊的她們》)

這是一本關於苦難的書,身處象牙塔頂端,甘願走入被遺忘被怠慢被虧待的草根民眾,聆聽他們的心聲,體驗他們的無奈和苦難,更為他們大聲疾呼,寫文著書。“書寫苦難,永遠無法讓人驕傲。因為你隻會在對方的苦難上發現自己的脆弱和無助,繼而產生連結,承認自己的渺小。” “與其說我在書寫少數民族的困難,不如說我的生命被他們的困難所感化、改寫。” (《苦難麵前,發現了謙卑》)

在《2017歲末感言—書》一文裏又說:“書寫‘苦難’改變了我。顧問說,以前看我象是根‘蠟燭’,不斷燃燒自己,總是處在燒盡的邊緣。現在的我,就像是盞被點亮的‘燈籠’,可以恒長地照亮別人,把光發散的更廣。我不斷琢磨著她的這個比喻,想象蠟燭和燈籠的差別,就在於一個屏罩,一個能保護和折射光芒的籠罩體。而後者卻能引導他人走的更遠,更安全。”(《苦難麵前,發現了謙卑》)

基於對於苦難的理解,作者於2018年,選擇了一所曆史悠久的大學分校,作為“籠罩”,放棄了所謂的職稱和頭銜,還有領導職務,“潛心學究,”“以筆杆子代言,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一本有聲書,讓人看到道成肉身的符號和印記。”(《2017歲末感言—《書》》)

在《笑著流淚》一文中,作者刨析了電影《小醜》,“人人生而平等。可卻不是人人受平等對待。。。在這出戲裏沒有旁觀者,當你不被欺壓時,可能也踩在別人的利益之上。當我們看到別人臉上的醜妝時,也許別人正看著我們臉上的麵具,隻是不自覺而已。一個看不到弱勢群體的心理學,對社會正義不敏感的心理治療師,自然感受不到憤怒和無助。”

《小醜》是一部關於弱者和社會邊緣者的電影,作者感到了沉重、黑暗和冷漠,直接叩問讀者“如果今天我們不去傾聽底層的苦難,有一天,底層的罪惡會自然來撕破我們的偽善,這時就有更多無辜的受害者出現,超過了司法能夠遏製的範圍,我們才來向神投訴,為何祂容許苦難的存在?” “我想,這部電影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罪惡的縮影裏有每個人的足跡。人生都是一出戲,同時演給天使和魔鬼看。 ‘為善’和‘偽善’隻是缺了一張人皮麵具,就像小醜的本意是笑臉迎人,而非醜惡。是我們無法看清自己的麵具罷了。。。”

在另一篇《城門失火》一文裏,是作者走進原住民 Temiar部落進行五天調研後寫成的。也是一篇關於苦難的文字。作為大馬的華人後代,作者有如此反思:“希望我們的後代不要忘記自己站立的土地,是屬於原住民的祖先留下來的。我們蓬勃的經濟,來自他們日漸光禿的山嶺;供應我們日夜的能量,來自他們被剝奪的河流;我們所謂‘環保分子’不允許他們繼續打獵,保護稀有動物的同時,我們保護了稀有文化嗎?他們需要活在和野象爭奪食物的生態,不管種植什麽,都被野象吞噬或踐踏。慢慢的,他們放棄了耕種,他們選擇了外出打工,但卻因為沒有教育文憑而隻能在餐廳或者工廠打工。他們寧願回到自己的村子,放棄城市的豪華,因為這裏有自己的父母和親人。寧願辛苦收割橡膠,也不願到城裏委屈。而我們的‘國慶日’慶典,卻沒有他們的影子,忘記了這也是屬於他們的國家。”

反思過後,作者直接挑戰每個基督徒“如果我們的基督信仰是真實的,我們的良心是活潑的,我們還有什麽理由不向他們道歉,不為他們發聲?他們的落魄命運和我們緊緊相連,我們怎麽還持著‘優越感’,去向他們‘傳福音’呢?”

庚子年初爆發的疫情,無疑是一場全人類的空前大災難。時間凝滯,世界停擺。作者以《向死而生》一文談論疫情。“就如意外隨時會臨到,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就一輩子困在家,杯弓蛇影,還未生病就已成了病人。常常在這樣的時候,就想起孔子老先生曾說,未知生,焉知死,我們人對‘活著的意義’還沒琢磨透,怎麽敢遑論死後的世界呢?耗了多少精神在想著如何避免死亡,卻沒好好思考如何生活 –這是許多現代人的悲哀,也是許多人帶進輔導室裏的生存焦慮。”

作者說自己是個“較真的理想主義者,長不大的孩子,揮著拳頭不願與殘酷的現實妥協。有些事可以順其自然,可是有些時候總不能坐以待斃。所以我情願將生命活到極致,毫無保留把時間奉獻給那些值得自己投入的人與事—比如教學,比如下田野,比如赤足,比如中國。” “所有的未知其實也都是已知,因為終點都一樣。” “如果現在所有的不適應行為(或症狀),都是為了逃避死亡而產生,那麽接受了人最終會死亡的命題,也許就是治愈症狀的第一步。” “其實我們的生命,如雨後的朝露,轉瞬即逝,沒有人可以誇自己明天或後天可以做什麽。因為給予我們生命的不是我們自己,是那個掌管我們氣息的主。我們隻不過是時間的管家,把自己的生命做最好的規劃,然後其它的由主人來決定。”

“生命簡單脆弱如斯,我們何必多花力氣複雜化?何必喧賓奪主?即使2020年主將再來,那也是我們無法預知時刻,我們隻能回應, “我在這裏,請差遣我!”希望每一個讀者在此停留一分鍾,仔細想想,我們能否在未知的疫情和未來麵前,大聲回應“主啊!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本書的第二部分【田野日記】,記敘了作者2017年至2021年間,走進中國大陸彝族地區作義工的經曆,與艾滋病人,吸毒者相處,為他們免費提供心理輔導和幫助。看到了 “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國人民,也許真的揮金如土,但深山裏的少數民族,卻成了快速致富經濟發展的犧牲品。九十年代涼山彝族青年外出打工的潮流,把毒品和艾滋帶回家鄉。。。而許多喪生的年輕人,由始至終都不知道自己是感染者,一代傳一代,就有了牧野的哀歌。。。”

作者目睹親見少數民族的生存困難,以悲憫的心理解他他們的困難,“就象耶穌說的,法利賽人的眼裏沒有困難,隻有律法主義,對於邊緣群體的求助無動於衷。真正瞎了眼的,是那些對他人苦難已經沒有知覺的人。”

作者一直關注苦難,關注少數族裔,關注邊緣文化。站在邊緣群體的角度思考問題,脫離了個人和群體利益的束縛,在一個更高的高度,更廣的縱深,走進邊緣文化,感同身受地體驗邊緣群體的苦難,尊重邊緣文化。字字句句散發出憐憫、仁慈的馨香之氣。也讓讀者脫離了個人生活的象牙塔和小圈子,得以超越自我局限,以全新的角度體驗和對待困難。

第三部分【輔導心聲】收錄了作者從2010年到2020年十年間在心理治療室的個案分析。作者從專業心理治療師的角度,聆聽患者苦難,所有的苦難源於愛的缺乏,而所有的醫治歸於愛的禮物。作者說“有些人等著我們去愛”,我想說有些事等著我們去做,愛的禮物需要通過每一個基督徒的手和口,文字工作者的文字傳到天涯海角。

第四部分【新冠四伏】收錄了作者從2020年至2021年間的文章。新冠病毒,這是最近三年以來全人類共同經曆的最大苦難。從武漢疫情爆發開始,作者傾心盡力為武漢籌集抗疫物資,當疫情在馬來西亞爆發,作者充當義工免費作心理治療。麵對疫情中太多的苦難,讓作者“好久沒有感到這麽苦楚‘飽滿’。裝的不止是自己的苦,大部分都是來自別人的心酸和心聲。”

疫情泛濫,作者為年邁雙親擔憂焦慮。但作為牧師的父母卻堅守宣教基地,“所以我們隻能交托和相信,隻能尊重他們的選擇。”

“把每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活,起床,把最好的給了世界,躺下,向世界說晚安。”因為“生命的終極意義並不會因為時針的轉動而改變。”

用了一周的時間讀完了這本《負重前行》,享受了閱讀的妙趣,更是一場屬靈的挑戰和洗禮,邊閱讀邊思考,邊思考邊反思,邊反思邊懺悔,邊懺悔邊感恩,邊感恩邊讚美。疫情的不可掌控和不可預料,苦難的突如其來和蔓延泛濫,這一場彌漫全世界的疫情,人手能作的難乎其難,人可預知的微乎其微。作為基督徒,我們能作什麽呢?或許正如作者所言“所有的苦難有所盼望,給受困的人們一盞燈火,陪他們走一段路。這就是複活的大能。”“在疫情中仍然保持感恩與知足,從容地活著,便是最好的見證與愛了。”

 

周五了,祝福眾親們周末快樂!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水星98' 的評論 :
水星兄謬讚,有點散了,應該濃縮一點:) 周末快樂!等你的更新呢,下篇準備寫什麽呢,綠皮火車係列太精彩了!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黑貝王妃' 的評論 :
謝謝班主任鼓勵,周末快樂!
水星98 發表評論於
杜鵑不愧是大作家,寫的書評又深刻又全麵,很受啟發。
黑貝王妃 發表評論於
謝謝杜鵑分享好書,書寫苦難發現謙卑我很同意,人間正道是滄桑,一帆風順的人生不多,其本身也是遺憾。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哈哈哈,弄弄好可愛,俺就喜歡你跟俺作對:))) 說正經的,俺和弄弄一樣,現在看劇都喜歡看喜劇,繞過添堵的,難受的。因為自己做不到,所以特別佩服作者。親,周末快樂!
無法弄 發表評論於
杜鵑寫的真好!我說一下不一樣的人生體會,不是跟你作對,是忽然想起的。我同事去過世界很多地方,五大洲都走過,之後她說以後不再去窮地方了,什麽非洲、南美啊,世界有那麽多漂亮地方,沒精力體驗痛苦,貧窮。我現在一看令人難受的就掉頭,不是沒有同情心,是老心髒承受不了那麽大的壓力和折磨,就默默選擇容易的吧。相信世上好人多:)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唐宋韻' 的評論 :
太感謝唐宋了,難得的有你如此真誠真摯的評論,何其幸運!有友如此,我的榮幸。希望以後多多提建議,不甚感謝:)
你說的對,引用原文太多,應該多加一些自己的感悟。
唐宋韻 發表評論於
全麵的書評,凸顯杜鵑的用心。
有兩點說出來供參考,若不中肯請忽略:1.直接引用原文的句子太多,影響了評論的流暢;2.任何作品都不是完美的。這麽長的評論文,最後應該說幾句不足,或你認為怎樣可以更好。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雅佳園' 的評論 :
謝謝佳園,周末快樂!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平等性' 的評論 :
謝謝平等,周末快樂!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油翁' 的評論 :
謝謝油翁鼓勵,周末快樂!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小花榮' 的評論 :
謝謝小花榮鼓勵,也代原作者謝謝你,周末快樂!
雅佳園 發表評論於
杜鵑書評寫得很深刻, 謝謝分享, 祝周末愉快!
平等性 發表評論於
好書評,多謝杜鵑分享。祝周末愉快!
油翁 發表評論於
杜鵑盛開的文章充滿人文關懷和深刻思考,對人類苦難和愛給予了深刻解讀,令人深思。祝願作者周末愉快!
小花榮 發表評論於
難得讀到這麽好的書評。謝謝杜鵑分享。
原作者心屬上帝,胸懷博大,眼界高遠,認知充滿智慧,令我感佩。
信上帝!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謝謝鹿蔥,作者是馬來西亞的心理治療師陳心潔博士。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可能成功的P' 的評論 :
我們一起努力,任何時候,都要從容地生活:)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曉青' 的評論 :
是的,每天麵對的挑戰太多了:)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的評論 :
謝謝蘑菇姐妹,驕傲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錯。剛去你家讀了你的好文,在文學城結識蘑菇,也是神的恩典:)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書評真好!誰的大作?
可能成功的P 發表評論於
杜鵑好分享,好感悟,謝謝!“從容地生活”真是一輩子的修行啊,尤其是遇到苦難的時候。
周末愉快!
曉青 發表評論於
我們必須有能力接受各種挑戰。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站在他人角度,尤其是弱勢群體的角度,注目和體驗苦難”, 杜鵑這個書評有很多點和我今天發的與兒子的交流有共鳴。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是,不知道隻是蒙了神的憐憫。謝謝杜鵑分享,周末愉快!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親介紹紫若藍博主的文章,有空去拜讀。尤其是國內封控太久太嚴厲,很多年輕人有心理疾患,後患無窮。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讚杜鵑係統,詳盡的書評,“輔導心聲”這部分現在尤其重要,我知道很多人因為疫情心理有創傷的。

紫若藍博友的疫情係列記實和你的書評相得益彰:)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9242/128634.html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