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洪水之我見 (2)

打印 (被閱讀 次)

本年廣東廣西兩省的暴雨成災,恐怕絕大多數人都始料不及。老天爺近似老頑童,左跳右蹦的逐個城市去搗亂,有的地方甚而是玩完又再來。

於是乎有人在網上大罵政府用了多少個億去搞的排水工程是豆腐渣之類,“一塌胡塗”不假,然既冤也不冤。當大暴雨來臨而在城市看海,是世界性的難題,是“疏”或“堵”,各有各的招數,其效果有時也得看老天爺。但在廣東廣西兩省而言,是有不少可商榷的地方。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策的基調是唯GDP論,故無論珠江三角洲或長江三角洲均大量占用良田興建高樓大廈及廠房,以抬高地方的生產總值,卻缺乏基礎建設規劃,以利長久的經濟發展。盡管這是發展中國家的通病,尤以中國為甚。上從政府﹑下至平民在改革開放前窮怕了,都將能賺的錢同在刀刃上,刃是鋒利了,刀背卻是軟的,一錘下去,刃卷背凹,慘不忍睹。在政府官員而言,求的是政績,卻不管日後的洪水滔天!事實上他們也真的管不了,教育製度也給不了配套的人才,更沒有相應的撥款,那麽誰提誰倒黴。到後來出事了,雖撥款也效果不大,隻能是後任的官員們鞠躬如儀,追責調查輕輕拖過。

下圖是無數城市發展現狀的一個剪影,當知“城市見海”是一種必然。

在上圖來說,環境保護不足導致河床升高是不爭的事實,加上各種城市垃圾隨排水管道流到河岸,造成排水不暢,在暴雨下更如是,倒逼上圖盤地內水位提高,這是城市看海的原因之一。

昨天再廣東電視台民生頻道看到一條街道每逢大雨必定水浸,水深視雨勢而定,一浸則數日。經投訴後環衛派車來用高壓水通渠後就順暢了,據說是沙塵及樹葉堵塞的緣故;而有些街道則連浸一個月,水仍未退去。按這情況來說,是排水管道是設計問題。管道的截麵積及傾斜度﹑附近是明渠暗溝的連通及截麵積等等,都可以計算排水的最大值;而結合每小時的雨量及排流麵積亦可決定排水管道的直徑。既然用高壓水可以通渠,也就是說附近街道的排水也可以提早,這亦說明城市管理出現問題。

大多城市在近郊的防洪堤邊設有抽水機站,然如上圖所見,不管抽水機站的大小,以致開足馬力對城市的排水都是杯水車薪;尤其在河水上漲時更增加下遊防洪的壓力。

山東濟南及重慶都曾引進外國的理念,如海棉城市,都不能奏效,原因是能疏導水的麵積不及需求。真正的原因是沒有足夠的儲洪區域來降低城市受災的壓力。原有備用的儲洪區都因應經濟的需求而成為特區,一旦水淹,經濟的損失更大(無論是恢複生產需政府擔保輸血,產業的經營成本加重,風險更高;故而城市隻能承受更為頻密的水患,市民承受及分擔損失)。

平原地區的農村越來越受水災的主因在各種不同的高速公路將地分割勝大小不一的人為盤地,水疏散的信道及範圍縮小,一旦損失,直接返貧。

各大城市爭相建地下鐵路,卻沒有看到爭相建地下去水渠道,這是中國建設的一怪。地下去水渠道直接通往河道或海,不會太複雜,比灌地下水簡單得多。

另一怪是無論城鄉,均未見有建築的防水限製高度,例如建築物必須有防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等,這些防水限製高度依不同地區的雨量及曆年記錄作為標準(或許我是孤陋寡聞),任何人或單位均需依照用途來按防水限製高度來審批。在現實設計中,這些標準並非沒有,君不見凡政府機構的辦公大樓,何嚐不是高高的步階才到,水是淹不到的。民間是年年暴雨年年災,假如將近年這些損失累計起來足以完善地下去水渠道有餘。將這些未來的隱形損失作為建立一個部門專門為城鄉設計,起碼不至總在報導甚麽“百年不遇” ﹑ “千年不遇”要好得多。

10多年前,在昆士蘭布裏斯本的一位網友剛賣了個兩層的房子,下層空蕩蕩的用木板圍住,隻作儲物用途;外麵是木樓梯通第二層才是生活空間,他是打算將下層利用起來。馬路對麵是單層磚木結構。經詢問地方政府,據說該地區的水患區域,不建議改建。他是感到奇怪,對麵單層碰上水災又如何?自己的是兩層,水災來了還有上層可躲。

我是建議他暫不考慮。這有幾方麵原因:他是剛買的房子,需要貸款,故經濟上存在壓力;現在買的房子雖然隻有兩個房間,但他夫婦當時隻有一個孩子;客飯廳極為寬敞,可以多間隔一個房間留待雙方父母來探時使用(平時可作書客房)。他夫婦是剛移民不久,無論工作或收入都並不穩定,故先安居再說。

更長遠一些去考慮,當數年後工作或收入都穩定下來時出售現時的房屋,再依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購買條件好一點的房屋。同時布裏斯本是澳洲政府主打的旅遊城市,城市水患問題必會優先考慮,倘環境有所改變再圖改變也不遲。

當時他將房屋的照片及地方政府答複的回信發過給我,前些日子查其它資料時還見過,這兩天卻遍尋不獲。

下圖是1971年時布裏斯本政府公布的水患地區示意圖,現在應有所改變。

倘老天不疼﹑政府難管,但辦法總會有的。

例如普通人家或小商鋪,在門的兩側加“ㄈ”形管,當水一來插上擋水板(寬度太大的話,適度用沙包頂住),水漲再加擋水板,擋水板外釘上防水膠紙堵塞縫隙。擋水板易於收藏,平時應可作安放物品的層板用。另外一招是學越南,家中或店中長期配置抽水泵,水一來則往外抽水(在有擋水板的情況下),騰出人手將貴重物品往安全地方轉移。這其實很簡單,觀念改變而已。

假如洪水過門頂,有必要考慮加一層了。這也容易,房子的四角加混凝土柱,房往上移,樓下作安放雜物用。這樣做成本相對減輕,在建期間也不大影響日常生活。

辦法是千變萬化的,躺平就無話可說了。

真的是年年水災年年難過的話,搬遷則應是不得以的辦法,否則年年損失年年窮,有必要嗎?

據說現在報讀建築的學生大幅減少,一些設計公司也在裁員。我是不知道為政者及高校是怎麽想的。用部份救災的人力物力成本移作栽培城市設計的學生及安插一些畢業生作調研,不也是一條路子嗎?

對於治國理念的文章看得多了,僅在“愛思想”(http://aisixiang.com)就有不少,連2019年的中央四中全會也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說 “社會治理”被提升為一種治國理念,甚而是前沿探索的精華;5年過去了,卻體現不出來。大概是政府市場和社會多方協作互動的學術探究成果斐然,卻仍在“有待開拓發展階段”。

今年的“龍舟水”尚未開始,後麵的台風季節陸續有來,水災會持續多久?不知道。願故土故人謹之慎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