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談《路西法效應》

打印 (被閱讀 次)

 初談《路西法效應》

看來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工程,因為涉及到的方麵太多,加上孤陋的我也是剛剛才知道,因此要從頭學起。

開始並沒想到會引起我的興趣。那是在無意中找到了一段梁文道的視頻。我對鳳凰台的徐子東、梁文道還是比較欣賞的,他們是認真做學問的人。看到那段視頻的題目後就下載了,想留待閑暇時再看。

社會學上有很多種效應,是對應社會上曾經發生過的某些群體現象而得名的。所謂群體現象,該是包羅萬象的。很多群體現象反應出來的多是愚昧和野蠻。我總有種感覺,也許對群體現象的發生,該用返祖來解釋,因為人們在大多數群起時的反應是缺少智慧的,就好似一群白癡們的發泄,此刻無法談理智,也許過後有些人會後悔,會感到羞恥。而有些人在若幹年後還會津津樂道,認為是一種榮光。

這類社會心理學方麵的問題,我隻是模糊的知道一點點,也很不係統,但還是感興趣。也許是經曆過文革的關係,也因此就加上了更字。那時文革剛剛結束,麵對過去的十年,我內心總是感到空曠得無著落,因為很多過去認為對的,認為曾經該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卻在頃刻間煙飛雲滅。

後來看到過一本書,大概題目叫做《民主的限度》。文章裏提到了“集體無意識”這個詞,但是解釋不多,我隻是朦朧覺得文革中的我似乎也是處在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漩渦中,仿佛是被夾裹著投入到一場不得不加入的運動裏麵去。也有一種無形的規則,在類似大眾認同的輿論中,被推著向前走。

我感覺到當時的是處於一種饑渴、貧瘠、枯澀而向往的情緒中。也許裏麵該是存在很多本源的東西,也就是本質吧。這裏麵體現的是人性未被開發出之前的那種醜陋。因為我根本不懂,也不知道人還存在人性。

有些知識需要從頭學,從頭認識。而對於這類學問,不是很多人都願意去學的。而對於如何一夜間就可暴富的那些玩意,也許能夠有更多人喜歡看吧。這就是人之所以愚昧的原因之一,理想多是被物欲所充斥,物質上的成功也就意味著得到社會承認,別的學問,也就因為不能使人得到更多的物質需求,也就變得不那麽重要。一旦再次麵對那些我們所無知的世界時,錯誤會不斷重複,也許擔憂文革會重新來過的人是對的。

集體無意識是榮格首先提出的。(以下摘自網絡)

榮格生平:(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卡爾·榮格)

出生於瑞士一個凱斯威爾的村莊。榮格六個月大時,家庭移居到萊因瀑布邊的洛封城堡。父親是一個牧師。榮格從小受家庭宗教氣氛的影響,對宗教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但是由於他認為其父身為牧師卻喪失真心的信仰且無力麵對現實,隻能講述空洞的神學教條,再加上他本人在少年時期在領聖餐時心中毫無感覺,不符他的期望,對基督教非常失望。榮格更做過一夢,其中上帝的糞便擊碎精美的教堂,因此榮格背離了基督教。

1895年-1900年,榮格在巴塞爾大學學習醫學,隨後在蘇黎世伯格爾茨利精神病院謀得助理醫師職位,在布洛伊爾手下實習。其間他進行了高爾頓詞語聯想實驗的研究,積累了最初的聲譽。榮格1905年任蘇黎世大學精神病學講師,後來辭去職務自己開業。榮格對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夢的解析》很感興趣,與之通訊,參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運動,共同創立了一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並任第一屇主席,後因兩人的學說產生分歧而決裂。由於此決裂弗洛伊德將榮格的名字一筆勾消。榮格曾任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及母校巴塞爾大學教授,又獲牛津大學及哈佛大學等頒授榮譽博士學位。1961年6月6日去世。

榮格在與弗洛伊德決裂後曾經憂鬱數年。他曾見到幻像也曾感覺到眾多鬼魂聚集在他家中。其中一個幻像是一位有翅膀而又跛腳的老人菲利門,另一個幻像是一位美貌的女士。這兩位成為他日後老智者(自性)及阿尼瑪的樣本。

因為榮格對宗教毫無忌諱,他對中國道教的《太乙金華宗旨》、《慧命經》、《易經》,及佛教的《西藏度亡經》、禪宗皆深入研究。他也對西方煉金術著迷。他在《太乙金華宗旨》及西方煉金術找到與他個性化觀念相同之處:調和有意識的自我與無意識的心性。

他也在解夢方麵有傑出成就。夢反映潛意識,是心理學家非常重視的。據他估計,自己一共大約解過80000個夢。榮格的學說與弗洛伊德最大的分別,是他的理論得到較廣泛的考察證據。相對於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被壓抑的願望的隱晦表達,榮格更強調夢具有一種補償作用。夢不是偽裝和欺騙,而是一部用特殊語言寫成的書。在夢的分析上,榮格強調不應該僅局限於單獨的夢,而是關注夢的係列,著重分析與個人有重要影響的“大夢”。同時,榮格對夢的一些神秘現象也產生了興趣。榮格按時間順序把夢分成指向過去的夢(即通常的對過去生活進行回應的夢)、同時不同地的夢(即夢見的一件事正好在現實的某一角落同時發生)和指向未來的夢(即預言的夢)。對於後兩者因違反因果律,在當今科學無法得到解釋。榮格認為應該用現象學的觀點理性地看待,而不是簡單地否定排斥。

他曾到非洲及美洲等地對原始人類的心理進行考察,提出集體潛意識這一重要的心理學概念。

他提出內傾和外傾的心理類型。並與思維、情感、感覺、直覺四種功能類型進行匹配。提出了八種人格類型: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感覺性、內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這種分類法成為以後邁爾斯-布裏格斯性格分類法(MBTI)的基本理論。

在他晚年時,榮格在夢中得到啟示,回頭研究西方的宗教。在最滿意著作《答約伯》中批判猶太教、基督教的耶和華。也許因為個人的經曆,他批判約伯記中耶和華對約伯的回答。此一充滿怨恨苦毒的批判招致宗教界的反對與批評。由於他年事已高,他對這預料中的批評並不在乎。他也認為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並不完全,欠缺一女性的角色。

榮格是一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學者,在世界心理學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是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榮格認為在潛意識中有個人潛意識及集體潛意識。他考察非洲及美洲等地原始人類的宗教、神話、傳說、童話、與夢並比較西方人與東方人的宗教、神話、傳說、童話、與夢,發現許多共同的原型而得到的結論。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是人格中最深刻、最有力的部分,它是幾千年來人類祖先經驗的積累所形成的一種遺傳傾向。這些遺傳傾向被稱為原型。各種原型在夢、幻覺、幻想、神經症中無意識地表現出來。相對於弗洛伊德的無神論頃向,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中充滿了神的形象。

這裏似乎存在有神與無神之間的爭論。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多是以性傾向為依據,而榮格似乎更深了一步,涉及到神秘領域。也就是遺傳,而榮格所提到的遺傳與醫學上的基因遺傳是否有內在的鏈接,目前還無法證實。估計也不太好證實,因為如果榮格的遺傳與醫學上基因遺傳確實存在鏈接的話,也許輪回說就不是迷信,而對目前生命來說還是未知領域。

可是從榮格對社會心理中集體無意識的分析來看,人們的行為在很多方麵卻會有原始人類的痕跡,或回歸。因此我不得不覺得,潛意識也許就是人類內心中未被明確發現的“基因”。

既然細胞基因存在遺傳,大腦中的腦細胞未必就沒有基因遺傳,也許是解釋潛意識的可能性解釋。我是外行,不過自己在推理。

這裏似乎存在有神與無神之間的爭論。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多是以性傾向為依據,而榮格似乎更深了一步,涉及到神秘領域。也就是遺傳,而榮格所提到的遺傳與醫學上的基因遺傳是否有內在的鏈接,目前還無法證實。估計也不太好證實,因為如果榮格的遺傳與醫學上基因遺傳確實存在鏈接的話,也許輪回說就不是迷信,而對目前生命來說還是未知領域。

可是從榮格對社會心理中集體無意識的分析來看,人們的行為在很多方麵卻會有原始人類的痕跡,或回歸。因此我不得不覺得,潛意識也許就是人類內心中未被明確發現的“基因”。

既然細胞基因存在遺傳,大腦中的腦細胞未必就沒有基因遺傳,也許是解釋潛意識的可能性解釋。我是外行,不過自己在推理。

一些名詞解釋

原型(archetype):是集體潛意識中榮格所發現人類不分地域與文化的共同象征(symbols)。

阿尼瑪(Anima):男人潛意識中的女性性格,隻有一個。阿尼瑪也是男人心目中女人的形象。當男人對女人有一見鍾情的感覺時,他可能是將他心目中阿尼瑪的形象投射在這女人身上。

阿尼瑪斯(Animus):女人潛意識中的男性性格,可有多個。

陰影(Shadow):潛意識中與自我(ego)相反的性格。

·自性(Self):也就是心、性、或本性,人心靈的中心。

·情結(the complex):情結是個人無意識中的成份。

共時性(synchronicity):榮格認為兩件或多件事於同時發生有其特殊的意義。在有翅膀的菲利門出現前,榮格發現一隻少見的魚狗死在湖畔。他認為這兩件事於同時發生有關聯。

力比多(libido):與弗洛伊德認為裏比多是純粹性的潛力不同,榮格認為裏比多是普遍的生命力,除表現在生長及生殖方麵外,也表現於其他活動。

人格麵具(persona):人們在他人眼中表現出的形象,通常是社會和公眾期許的形象。

·外向性與內向性(extravert & introvert)

通過對以上這些心理學名詞可以看到很有意思的解釋。我之所以找到這些心理學上的詞匯,最主要的是因為梁文道的那段視頻,因為他所提到的“路西法效應”。

我昨天才是第一次聽到路西法這個外來名詞。很有意思的是,西方對一些社會現象會用宗教故事來解釋,也許是因為宗教故事大都帶有社會學的寓意,教導心理也必須與社會相關聯。

路西法在西方是聖經裏麵提到的人物,看看維基百科是怎麽解釋的吧。

傳統意義上,路西法(Lucifer)是《聖經》中的一個名詞,出現於《以賽亞書》第14章第12節。通常指被逐出天堂前的惡魔或者撒但,但這並不是路西法這個詞的原意。路西法這個詞衍生自拉丁語,由lux(光,所有格lucis)和ferre(帶來)所組成,意思是“光之使者”,指黎明時出現的金星,預示著白晝的來臨。通常使用“晨星”(Morning Star)或“啟明星”(Day Star)來表述這層原意,而不使用路西法這個詞。

在基督教世界裏,路西法的故事有不同的解釋。不僅僅是名詞,也代表巴比倫王。是因為他想淩駕於耶和華之上,所以後來被冠以撒旦和惡魔的名聲,意味著反叛和墮落。

也許在這類寓意中,有著更深刻的意思。光明或帶來光明卻又與反叛和罪惡聯係在一起,這就是路西法效應的意義吧。

這下就回到了社會學意義上。

(http://zh.wikipedia.org/wiki/路西法效應)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是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2007年出版的著作。津巴多在書中首次詳細敘述了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經過,並且對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案中美軍獄警虐待囚犯的現象作出了社會心理學解釋。

路西法是光之守護者,上帝最寵愛的天使,直到他挑戰上帝的權威,帶領一群墮落天使投身地獄,成為魔鬼撒旦。

概述

美國斯坦福大學曾經有一個很有名的實驗叫“斯坦福實驗”;實驗把一撥大學生分成兩堆人,一邊扮作獄警,一邊扮作犯人。本來這個實驗計劃是十五天,但六天後就結束了。結束的原因很簡單,局麵無法控製了。為什麽局麵無法控製-----扮成獄警的一方因為有了某種特權,有了很大的暴力性和攻擊性,而扮演罪犯的一方性格變的順從和屈服,這就是所謂的“路西法效應”。簡單的來說,在某種特殊的環境下,天使會墮落成魔鬼,好人也會變成壞人。

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做過一個探討人性心理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顯示:好人也會犯下暴行。這種人的性格的變化被他稱為“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後來墮落成了撒旦。實驗內容:在當地報紙上征集誌願者參與監獄生活的研究,為期兩周,誌願者每天能得到15美元的報酬(相當於今天的75美元)。有70名應征者被招到斯坦福大學麵試,接受一係列心理測試。這70個人都是美國的大學生。其中24名被認為非常健康、正常的人被選中。從24人中間隨機抽出一半,讓他們飾演監獄的看守,餘下的一半飾演囚犯。誌願者們都說他們更願意飾演囚犯,部分是因為他們無法想像自己畢業後會去做看守,但他們可以想像自己是在坐牢,並以為可以從這一經曆中學到一些東西。誌願者們還被告知,如果被分派去飾演囚犯,他們可能會被剝奪公民權利,並且隻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飲食和醫學護理。那些將飾演囚犯的人被告知在某個周日等在家裏。在那一天,令他們感到吃驚的是,他們被真的警察“逮捕”了,隨後被帶到斯坦福大學心理學係地下室的模擬監獄。第一天,大家還相安無事,但“囚犯”第二天便發起了一場暴動,撕掉囚服上的編號、拒絕服從命令、取笑看守。津巴多要求看守們采取措施控製住局麵,他們照著做了。他們采取的措施包括強迫囚犯做俯臥撐、脫光他們的衣服,拿走他們的飯菜、枕頭、毯子和床、讓他們空著手清洗馬桶,關禁閉。最後局麵完全失控,實驗隻持續了六日便被迫終止。實驗結論:個人的性情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惡之間並非不可逾越,環境的壓力會讓好人幹出可怕的事情。“在實驗開始的時候,兩組人之間沒有任何區別,不到兩個星期之後,他們之間已經變得沒有共同之處了。”尤其顯著的是,囚犯們懷疑分組並不是隨機的,他們認為看守的個子比他們高。(其實兩組人的平均身高是一樣的。)

津巴多試圖用他的實驗解釋很多問題,包括飛行事故、人在麵對惡行時的無動於衷、護士對病人的不當處置以及自殺式襲擊者和恐怖分子的行為。由於對自己角色的認識,護士會過度服從醫生的安排,哪怕明知醫生開出的劑量遠遠大於規定的劑量;有四分之一的飛行事故的起因都是由於副機長過於服從機長的錯誤判斷。

津巴多雖然強調人們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作惡,但他樂觀地指出,按照他的“十步法”,人們同樣能夠頂住壓力,英勇地違抗“路西法效應”。先是承認自己的錯誤,最後是拒絕為了所謂的人身安全而犧牲自由,相信自己能夠反對任何不公正的製度。他舉的道德英雄包括抵抗麥卡錫主義、種族隔離、反對越戰的人。

有一個問題是,當津巴多說好人變成了壞人時,那些“壞人”並不認為自己成了壞人,他們要麽認為受害者罪有應得,要麽認為自己隻是采用了惡的手段來實現其正當的目的,用目的的合理性為自己采取的手段辯護——虐囚的士兵是為了獲取反恐所需的情報,恐怖分子是為了民族解放,在他們的同仁眼裏他們也是道德英雄。這根本上是不同的善之間的衝突,而不是善和惡之間的衝突,已經超出了心理學的範疇。

看完這段話後,本來我就不該再說什麽了。聯係到我經曆過的那場被稱為浩劫的十年,心裏也就明白了自己該做什麽。

要想悲劇不再重演,不在於更多的批判和抱怨那個時代,首先應該明白不管是邪惡還是善良,往往就在一紙之隔。而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的信仰和理想,有時會被很多現象所迷惑,會被輿論左右,而這些信仰或輿論掌握在具有話語權的權威那裏,無論我們如何想要獨立個性,或自認為的理想和抱負中,其實在有意無意間卻並不是在被自己主宰,隻不過是淩駕於某些深埋在潛意識中的東西所影響,深陷於集體無意識中。自古封建王朝灌輸的就是奴化,就是屈從。而教育也被奴化所影響,變幻莫測的烙印在心中。

這也是為什麽當我遇見路西法效應後感到的驚醒。


 一個普通人離殺人有多遠——梁文道講《路西法效應》:

http://hxzq05.d68.zgsj.net/Essay/6620.xml?id=6620


 黎京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44

diaozhi 發表評論於
"要想悲劇不再重演,不在於更多的批判和抱怨那個時代,首先應該明白不管是邪惡還是善良,往往就在一紙之隔。而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的信仰和理想,有時會被很多現象所迷惑,會被輿論左右,而這些信仰或輿論掌握在具有話語權的權威那裏,無論我們如何想要獨立個性,或自認為的理想和抱負中,其實在有意無意間卻並不是在被自己主宰..."

Profound, and thought-provoking! Thanks for sharing.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