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日本自由行6(再續人文篇)

用心靈詮釋心靈
博文皆為
原創

打印 (被閱讀 次)

 

奈良時代(公元710年-794年)

這一時期隨著佛教傳入日本,各地首領劃分為佛教認同派和反對派,雙方展開激烈的戰鬥,最後,以認同派獲勝而告終。此後,佛教成為推動國家建設的思想核心,象征權力的埴輪逐漸被寺院和佛像所取代。古墳時代最具曆史意義的大事件就是大和國家的出現,大和的命名是因為其權利據點設在奈良盆地大和。

在古墳時代末期固定的首都,直到公元 710年,首都遷往平城(奈良),奈良時代開始了。平城仿照中國唐朝首都長安建造,但是平城麵積隻有 20平方千米,是長安城的1/4。不到100年的時間,首都就再次遷移,奈良時代很快結束。

                      

日本模仿中國製銅鏡,開始自主製造銅鏡始於彌生時代。奈良時代日本從大唐舶來大量的銅鏡(唐鏡),並以其為原形進行鑄造或者仿製,成為當時的時尚。

                    

             這麵瑞花雙鳳八棱鏡是日本最初的生產鏡子。

此麵鏡子也屬於上述唐式鏡中的一麵。銅鑄製,外形為八棱形,以同樣八棱形的圈線將鏡分為內外二區。內區中央為帶有花瓣紐座的鏡紐,鏡紐兩側配有兩隻鳳凰以及二處雪花(瑞花)。外圍為連綿不斷的唐草圖案。

 

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

奈良時代的最後幾年,可能出於佛寺肆起的壓力——也可能出於別的原因,當權的桓武天皇再三猶豫後,終於在 794 年決定遷都平安。平安時代由此開始。平安京也是仿照中國古代長安式格子長方形建造的,它作為首都超過了1000年曆史。

                                 

            

 

平安時代是日本的貴族時代。在宮廷的設計和禮儀方麵,平安朝可以比肩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宮廷。這個朝代還創立了古代文學的裏程碑,成書於長保三年至寬弘五年(公元1001年至1008年)間的《源氏物語》,是女作家紫式部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代表著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

                           《源氏物語》插圖

 

中世日本:

鐮倉時代(1185年-1333年)

11567月日本發生於了一場內戰,史稱為保元之亂。對陣雙方為後百河天皇(其支持者平清盛、源義朝等)和崇德上皇(其支持者正平忠正、源為義等)。戰鬥的結果,後白河天皇一方勝利。保元之亂的皇室敵對勢力均借助武士的力量作戰,標誌著武士階層走上日本政治舞台,成為日本武家時代的開端。

平安時代最後幾年,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作為皇室分支——同時也是武士集團代表的源氏和平氏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鬥,這也是社會動蕩的因素之一。源氏武士集團11世紀末成為支配國家的武裝力量,源氏家族首領也以“天下第一武勇之士”出入朝廷。在此背景下,地方各國的行政事務官逐漸由武士擔任,武家政治的色彩更加凸顯。

源氏與平氏之戰

在保元之亂中立有大功的源氏首領源義朝,對自己所受封的官位低於平氏首領平清盛而心生不滿,所以拘禁了上皇和天皇,後被平清盛打敗,其家族幾乎全遭株連,隻有年僅 13 歲的源賴朝幸免一死,被流放伊豆半島。

在經曆了一係列的戰亂之後,源氏後代源賴朝最終成為全國權勢最強大的人物,但是他並沒有自己出任天皇,也沒有消滅皇室,反而借由皇室頒給他的“征夷大將軍”頭銜,使自己的權利合法化。他建立的新政府叫做“幕府”,國家的實權由幕府掌握。幕府不設在首都京都,而是設在關東地區的鐮倉,以武家為權利中心的鐮倉幕府時代就這樣開始了,這也是日本中世曆史開始的標誌。

 

室町時代(1333年-1568年)

幕府時代末期,忽必烈統治下的蒙古多次入侵日本,雖然日本最終取得了抗爭的勝利,但是幕府也因此財政空虛,武士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逐漸喪失,幕府與武士間的主從關係也開始鬆懈,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矛盾越加惡化,鐮倉幕府的統治岌岌可危。

13世紀中後期,日本皇室開始認識到奪回實權的重要性,於是發動了兩次倒幕運動,但都以失敗告終。1333年,各地豪族都舉起了反幕大旗。幕府派當時最有實力的足利高氏去京都平亂的途中倒戈,一舉擊潰了京都六波羅府。接著,新田義貞又攻下鐮倉幕府,最後一代執權的北條高時自殺,鐮倉幕府宣告滅亡。

次月,後醍醐天皇返回京都重掌朝政,並頒布了一係列新政。這些政策重公卿輕武士,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從鐮倉幕府倒戈的足利尊氏利用社會混亂,決意重建武士政治體製。

足利尊氏對應後醍醐天皇的南朝建立了北朝,於1336年建立室町幕府1336年11月7日,室町幕府公布《建武式目》,標誌著足利幕府統治的建立。兩個朝廷對立的南北朝時代一直持續到公元1392年,最後被北朝統一,以"應仁之亂"為標誌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

室町時代的武士階層除了對國家政治權利的控製之外,還在文學藝術、建築等文化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國立東京博物館裏,收藏著大約 800 把象征日本武士精神文化的武士刀。其中一把被定為國寶的武士刀的製作者是名為觀世正宗的刀匠,正宗是日本刀黃金時代的代表性人物,所以此刀被命名為《無銘正宗》。

(國寶)

正宗刀在日本武士社會中被認為是唯一值得收藏的日本刀,它是武士名譽的象征,所以武士以佩戴正宗刀為榮,同時它也是武士之間互送的贈品。

近代日本:

安土桃山時代(公元1568年-1600年)

1467年(應仁元年),封建領主之間爆發了一場內亂——應仁之亂,將日本曆史帶入了持續 120多年的戰國時代。

這樣的分裂局麵最終結束於日本曆史上三位大名手中。他們分別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稱霸日本的時代又被稱為織豐時代,也就是所謂的安土桃山時代。

織田信長可以稱作亂世梟雄。1568年,他率領人馬占領日本首都京都,之後統一近畿,並準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恢弘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就在天下即將統一的時候,織田信長的一名部下明智光秀在本能寺發動叛變,織田信長自殺而亡,隨後,豐臣秀吉斬殺叛賊,奪過政權,並徹底結束了分裂的時代。由於豐臣秀吉的權力中心在京都附近的桃山城(也就是今天的伏見城),所以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反映這個戰亂時代的鎧甲:“樫[jiān] 鳥線肩赤威胴丸”鎧甲。(國寶)

 

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在關原合戰中率領東軍戰勝西軍,確定了霸權。三年後的1603年,德川幕府在一個叫江戶的小漁村建立起來,日本進入了暫時的和平時期——江戶時期。

從 17 世紀後半葉開始,江戶武家政權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國內因而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可謂“太平盛世”。這個時候的日本,民族意識高漲,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繁榮,普通百姓的經濟實力大幅提高,城市中漸漸形成富裕階層。作為都城的江戶,也成為商業中心。

        

17 世紀末,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幕藩體製即幕府和藩國共同統治的封建製度出現危機,表現為幕藩財政困難,農民起義頻繁。為應付危機,幕府在18世紀中葉到19 世紀40年代實行改革。但改革失敗。1843年9月水野忠邦下台,江戶幕府存在了 260 多年,最終被以天皇為中心的新政權推翻。

                 

《神奈川衝浪裏》 作者  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師  葛飾北齋 

浮世繪是日本的一種繪畫藝術形式,因巧妙地與木板活板印刷結合而在江戶時代廣為流行,起源於17世紀,並以18、19世紀的江戶為中心迎來創作與商業上的全盛時期,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戲劇。浮世繪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但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

 

國立東京博物館的這件文物——“舊江戶城寫真帖”(國寶),是太政官少史蜷川式胤(1853-1882年)在攝影師橫山鬆三郎和畫家高橋由一的協助下,於明治4年(1871年)製作的記錄舊江戶城的照片集,共64張照片記錄了那個時代江戶城的社會生活圖景,包括當時的城門、建築物,以及被燒毀的德川大將軍居住的遺址等。

               

                                      

    如今的日本皇宮被護城河環繞的高約 18 米的城牆包圍著,占地麵積為 115 萬平方米。那裏就是紅極一時的江戶城遺址。

     

現代日本:

明治時代(1868年-1961年)

 江戶時代的日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禁止外國的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製造適於遠洋船隻。江戶後期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作坊。作坊內出現 了“雇傭工人”製,這就是資本主義萌芽。它的出現,衝擊了封建自然經濟,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治基礎。

在商品經濟形態的快速擴展下,商人階層特別是把控金融業的階層逐漸強大。為了突破封建製度的束縛,他們始呼籲改革政治體製。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商人們組成了聯盟,並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

1867 年12 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複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製度。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頒布“王政複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並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將一切權力重新歸於天皇。明治時代開始。

在國立東京博物館中,收藏著一件明治時代繪製而成的日本全國地圖——《日本沿海輿地圖》,“輿地”,就是大地的意思這張地圖很大,上麵繪製了沿岸和內陸的主要街道,用不同顏色標誌山、海、沙灘、耕地等,細致到村鎮的名稱,城堡、寺廟等。

                             這是一幅19世紀初根據實際測量結果繪製而成的日本全國地圖,它反映了日本從遠古走到現代的漫長曆史,讓世人第一次看到日本列島的全貌。這幅地圖不但繪製得十分精確,還像繪畫作品一樣美觀。該地圖采用淡綠淡藍等沉穩的色調繪製而成,顯示測量軌跡的紅色線條加強了畫麵的緊湊感。伊能忠敬自55歲起花費17年時間親自步行前往各地進行測量,首次在日本采用地麵測量與天體觀測相結合的方式繪製出精確的地圖。繪製地圖原本是伊能的個人行為,但逐漸得到幕府認可,最終成為國家項目。其後,當人們使用近代測量技術繪製新地圖時,這幅地圖成為了新圖的基本原型。

     我在主館、平城館逗留的時間較長,在匆匆瀏覽了東洋館之後,已到了閉館時間,隻好打道回府。

有一些中學生模樣的孩子,在認真記錄。

      據媒體報道說當時參觀這個展覽的觀眾爆棚

表慶館

法隆寺寶物館

平城館

東洋館

法隆寺寶物館

黑田紀念館

 

出門往回走,此時下午17:30

華燈初上。夜幕即將降臨

 

(部分曆史資料和圖片來自網絡/鳴謝)                               ——未完待續——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