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象征 - 自由女神像

徐誌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筆。天馬行空,喜歡寫作。閱讀曆史、地理等知識,追尋探險背後的故事。曾上電視參加益智類競賽節目-金頭腦,並奪得月優勝。這就是我,一個愛好廣泛的小夥子。
打印 (被閱讀 次)

明天是美國國慶日,特此寫一下幾年前參觀自由女神像的經曆和感想

 

 

177674日,美國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從英國獨立出去。此時,美國獨立戰爭已經打了一年多。

稍後,美國派出以本傑明.富蘭克林為首的代表團前往巴黎,遊說英國的世仇法國參戰和支援美國。

177710月,美軍在紐約州薩拉托加大勝英軍,穩住了陣腳。受此消息影響,法國於翌年2月正式承認美國,並訂立軍事同盟。

法國不僅派出三萬六千名陸軍赴北美參戰(華盛頓也隻有四萬名美軍),還有一百多艘戰艦在大西洋攔截英軍,大大增加了英國的軍事壓力和戰爭成本。

178110月,美法聯軍迫使英軍在約克鎮投降。此後英國終於不堪重負,和美國談判。1783年,雙方簽署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

 

一百年後,為慶祝美國獨立百年和法美傳統友誼,法國人拉沃拉葉提議兩國共同建造一座大型塑像,安放在美國。其中由法國負責建造塑像,由美國提供場地並製造底座。

 

塑像由巴特勒迪設計建造,是一座高46米的銅像,共使用了9.08萬公斤銅。塑像人物是身穿長袍的女子,代表羅馬神話中的自主神,她右手高舉火炬,左手的冊子上用羅馬數字寫有美國獨立宣言簽署日期:“JULY IV MDCCLXXVI” (177674日),腳下還有斷裂的鎖鏈。

 

銅像的頭部花了一年完成,但其餘部分得向民間邊籌款邊建設,用了六年多時間才於1884年全部完工。此後銅像暫時安放在巴黎,以等待美國的底基施工達到要求時再拆解打包準備遠涉重洋。

 

下圖:1878年,自由女神像的頭部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

 

美國基座的籌款建設更是一波三折。民眾一開始對此缺乏熱情,政府也沒有拔款,直到《紐約世界報》的出版商普利策(多年後,根據他的遺願設立了同名的新聞獎項)宣布要為此項目籌集十萬美元,才解決了資金缺口。

 

1883年,15米深的地基在紐約港內的自由島(原名貝德羅島)開挖;基座用花崗石作為牆麵,內中澆築6.1米厚的混凝土。地基高度19.81米,底座高度27.13米。

 

下圖:18856月的《弗蘭克.萊斯利畫報》,其上的木刻版畫顯示出位於巴黎的已完成塑像,巴特勒迪以及塑像的內部結構。

18856月,法國汽船伊澤爾號帶著分拆成一百多個部件的自由女神像安然抵達紐約港。到了18864月,自由島上的底座終於完成了,艾菲爾(就是後來巴黎同名鐵塔的建造者)指導工人們進行塑像的重組工作。75名工人用了近半年的時間,像螞蟻似的爬在神像上,用三十萬隻螺栓把女神像的100多個部件拴釘在架上。自由女神像的火炬內有一個舷窗,舷窗內有燈,舷窗外還有金箔覆蓋。島上為火炬照明及其它供電需要還新建了發電廠。整個自由女神像(包括銅像和基座)高93米,重204噸。

 

18861028日下午,包括時任美國總統克利夫蘭、銅像設計者巴特勒迪在內的幾百名嘉賓出席了自由女神像的落成儀式。紐約市內還舉行了數十萬市民參與的慶祝遊行。

 

自由女神像位於紐約的移民檢查站埃利斯島旁邊,許多從歐洲來的移民視其為歡迎的信號。直到上世紀中民航客機普及以前,自由女神像是很多坐船來紐約的歐洲移民及遊客對美國的第一印象。美國政府也多次在海報和宣傳上使用自由女神像,很多旅遊書籍畫報也以自由女神像作為美國的象征。

 

2015年,我乘坐曼哈頓的觀光船近距離觀看自由女神像。當船隻接近它時,船上的遊客都很興奮。

 

 

現在美國正是多事之秋,不少國慶慶祝活動都因故取消了。希望下半年能諸事順利,讓大家的生活回複正常。

 

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tue_of_Liberty?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