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

喬州山人 (2018-02-23 06:48:21) 評論 (3)

最近很多海外論壇和微信群都在討論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話題。免不了也說說自己的看法。一己之見,歡迎拍磚。

在海外的華人大致分為三類:

1. 留學生和短期駐外人員。這類人隻是“路過曹營“,不在討論之列。

2. 取得海外長期居住權,但未來去留未定的。

3. 入了外籍紮了根的。子壇眾生多屬這一類(包括鄙人)。

我們先說說第二類人。這類比較複雜,又可細分為3種:一種是鐵心要海歸,隻是時機未到或者在為此做準備的。這種人其實可以劃歸第一類,因為他們也隻是逗留稍長的“過客”而已;第二種是猶豫不決,因各種原因去留難以取舍的;第三種是決心紮根海外,正在為此努力的。這種其實也可以劃歸上述第三類。

這樣分類下來,真正名副其實且理所當然“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隻有第二類中的第二種人。如果您屬於這種人,那您沒什麽可羞恥的。您“身在曹營”隻不過是身不由己的權宜之計。大家議論褒貶的應該是第三類人。但是我們仔細想想“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個典故的來源,就會發現對於我們這類人,“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個說法對我們並不適合。因為我們不像徐庶那樣是被外力脅迫下在“曹營”居留的,而是主動積極並為之奮鬥努力後才“賴”在“曹營”的。所以我們這類人如果仍然“心在漢”,那於情於理於法都說不過去了。我們當初可都是舉手宣誓要效忠自己的新祖國的。

說到這裏,我們需要仔細分析一下“心在漢”這個概念的準確定義:究竟什麽樣的心態,尤其是行動才能符合這個概念。我們都知道徐庶當年雖然歸順曹操,卻發誓永不為之效力,並且他還在赤壁之戰前給敵營出謀劃策。那麽我們今天要符合這個定義,就應該是這樣的:不為定居國做貢獻,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中國,甚而至於為中國政府效力。那麽也就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稱為“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種人理應受到譴責。但是我相信現實中應該是鳳毛麟角,極其罕見的。不僅生活中我從未見過,即使是前些年媒體上炒的風風雨雨的幾起所謂“中國間諜”案,最終都是子虛烏有或不了了之。這種人因為不具普遍性,所以沒有討論的意義。

至於海外第一代移民的故國情懷,鄉愁情節乃是人之常情。我遇到過的來自其他國家的第一代移民絕大多數都有類似情懷(不否認華人尤其突出)。 如果連這點情懷都沒有還能稱之為“人”嗎? 這和在國內離開家鄉到外省外地定居後仍不忘故鄉有何不同?“身在曹營心在漢”不適用於他們,也不適用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