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記錄片][意誌的勝利錄-無限珍藏版][德語中字] [555M][RMVB]

(2007-03-10 08:35:25) 評論 (0)

◎譯  名 德意誌的勝利/意誌
◎片  名 Triumph of the Will
◎年  代 1935
◎國  家 德國
◎類  別 紀錄/戰爭
◎語  言 德語
◎字  幕 英文
◎IMDB評分 7.7/10 (2,238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25913
◎文件格式 DVD轉RMVB
◎視頻尺寸 512x384
◎文件大小 49x15MBx2
◎片  長 110 Min
◎導  演 雷妮·瑞芬斯丹 Leni Riefenstahl
◎主  演 Max Amann .... Himself (views parade of SA in long pants, no banners)
      Martin Bormann .... Himself (sits on Hitler's left, at HJ rally, enters hall behind Hess, sits behind Streiche
      Walter Buch .... Himself (views parade of SA in long pants, no banners, views SS parade)
      Walter Darré .... Himself (Health of Our Farmers speech)
      Otto Dietrich .... Himself (Truth About Germany speech)
      Sepp Dietrich .... Himself (Commander of the SS-Leibstandarten)
      Hans Frank .... Himself (speech)
      Josef Goebbels .... Himself (arrives by plane with Hitler, Bright Flame speech, at HJ rally, views RAD parade,
      Jakob Grimminger .... Blood Flag Bearer
      Hermann G?ring .... Himself (listens to Hess, reviews Army, parades in SA uniform then joins Hitler, listens t
      Rudolf Hess .... Himself (opens Congress, You Are Germany speech, at HJ rally, reviews parade, sits on Hitl
      Reinhard Heydrich .... Himself (views SS parade with other officers by Hitler's car)
      Konstantin Hierl .... Himself (National Labour Service speech, presents RAD to Hitler, leads RAD parade then joi
      Heinrich Himmler .... Himself (walks to flame with Hitler and Lutze, leads SS at SA rally, leads SS parade then
      Adolf Hitler .... Himself (lauded by Hess, Physical Labour speech to RAD, Behind Us Comes Germany speech to


簡介:
1934年,當希特勒和他的黨羽們在紐倫堡舉行閱兵典禮時,32歲的萊妮·雷芬斯塔爾被選中,指揮全部電影拍攝工作。納粹黨為她提供了任何一個導演都會為之咋舌的工作條件:無限製的經費,一百多人的攝製組,36架以上的攝影機同時開工,再加上無數的聚光燈隨時聽候調遣--希特勒投下這麽多的馬克,為的就是要把納粹黨變成銀幕上最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雷芬斯塔爾做到了這一點。《德意誌的勝利》在經過長時間的禁止後,重新發行了DVD並在電視上公映。她在這兩部紀錄片中創始的技法,被無數後人或巧妙或拙劣地反複模仿著。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和喬治·盧卡斯都曾公開地向她表示過同行的敬意。在這個意識形態對立逐漸淡化的時代裏,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這兩部作品中強大的力量、秩序和美。中國的學院教授們甚至不敢把《德意誌的勝利》在課堂上全部放完,他們說:“它的力量太強大了,我擔心我的學生如果把片子看完,就會變成真正的納粹。“


轉載影評

我看瑞芬斯坦【意誌的勝利】影像元素有三:一、spectacle奇觀。二、mythology神話。三、power權力。讓我們一一來檢視;

一、 Spectacle-就是那種巨大的景觀,用大廣角全觀式,製造氣勢磅礡的影像。意誌的勝利所紀錄的是1934德國納粹黨代表大會,然而我們不僅看到納粹黨人的那種紀律、組織與調度的能力,更也看到了瑞芬斯坦對於做為一個電影導演所展現的組織與調度的能力。攝影機多角度的視點,從空中、從地上不斷的律動與變化,運動優雅流暢。那種巨大的場景,眾多的群眾,整齊的隊伍,處處展現了鋼鐵般的意誌,不戰而勝人之兵的視覺效果,。

二、 Mythology-在【意誌的勝利】(1935) 一片片頭,希特勒搭乘的座機穿越高山,穿過白雲從天而降。一如在【奧林匹亞】(1938) 一片中,運動員手持奧林匹亞的火炬自遠古的希臘穿越高山,穿越平原也穿越了時光,來到了近代的德國。瑞芬斯坦把主題與高山、遠古做了連結賦予影片神話色彩與曆史的深度,增加超塵出俗的想像與曆史傳統的意函,以建立希特勒其統治之合理性。

三、 Power-突顯希特勒權力的神聖與至高無上的尊榮,如風吹草掩所向披靡,如救世主般君臨大地,四海歸心。旗海、人海、萬眾一心向希特勒禮讚、萬臂指向一方向希特勒宣誓效忠,畫麵所醞釀出的力量與能量,象徵希特勒至高無上的權威不容挑戰。在紐倫堡廣場之壯盛軍榮ˋ整齊劃一不動如山,一個超大遠景俯瞰隊伍在廣場中左右排列,希特勒與其兩位將領從廣場當中校閱軍隊,自前景走向遠方,然而在超大廣角的畫麵之中,我們所見到的隻是三個小黑點,類似靜止的小黑點,然而鏡頭所醞釀出的張力異常飽滿,讓這小黑點像是充滿動力與能量的核子,萬眾圍拱著權力的核心,影像的張力在紀錄片史上所僅見,此也正象徵(暗示)希特勒即將為人類帶來了爆炸性的影響。

通過此三項視覺元素之交互運用,完成了瑞芬斯坦對納粹的禮讚,對希特勒的神化,達到了政治宣傳上之令人驚心動魄的钜作。

戰後瑞芬斯坦一直是備受爭議性的人物,因為世界對納粹的疑慮使得瑞芬斯坦也難有機會再執導演筒,各地學者也多對瑞芬斯坦與納粹的關係多所批評,例如:蘇珊、宋妲就對她用藝術為納粹理念包裝,美化與宣揚納粹理念而多所批評。然而瑞芬斯坦極力為自己辦護,她認為她隻是一個藝術家,她隻做一個藝術家該做的事,換言之她隻是個盡職的藝術家,換成任何一個藝術家也都會做同樣的事情要把片子拍好,如她說的:【work to perfection】(注)

從瑞芬斯坦傳奇的一生來看,他說的或許是真心話,他真的隻是一個藝術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藝術家,90歲仍然潛水,拍水底攝影,充滿活力與創意,不斷嚐試新的東西。藝術與政治的關係從瑞芬斯坦的立場而言的確很單純,她也許是真誠的【隻是想把事情做好】,或許他講的也對,但是他這話的確有他的局限性。我們必須要從現實環境的脈絡來看【藝術家】,換言之我們不能隻單獨看一個藝術家,而是要看一個【在現實世界裏】的藝術家,這兩者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藝術家或許主觀期待隻是忠於藝術,不為政治宣傳,但是很可惜【在現實世界裏】事情往往不是這樣發生的。藝術家如果對現實不夠敏銳,對一些令人憂心的發展與政治環境視而不見不去理會的話,其藝術也往往會被政治所用,他不知不覺的就會成了助長風氣的人,這是很殘酷的事實。又例如謹守科學中立的科學家們,當初在發明原子彈時,或許仍隻強調忠於科學忠於學術,而不去管政治與現實中權力的運作,結果所發明的原子彈就很不幸的被權力所運用而對人類造成巨大傷害。換言之瑞芬斯坦或許對藝術有其敏銳度,但對納粹主義的性質欠缺敏銳度,故反而不自覺的投入了為納粹包裝美化的工作助長了納粹的發展,造成對人類社會莫大的傷害,結果沒有人勝利,這自然不是她所能料想得到的。或許他真的認為藝術可以獨立於政治之外為藝術而藝術,但現實世界中藝術與政治是不容易分割的,這是身為一個藝術家要學習,要有自覺的地方。尤其是在【意誌的勝利】半個世紀以後藝術家不能再這樣的單純,不能讓人類的曆史白走過這一段路而未學習到什麽經驗。

與瑞芬斯坦同時期的佛茲朗Fritz Lang就做了另外一個選擇 -流亡到好萊塢。拍過【大都會】的Fritz Lang信奉馬克思主義,其影像風格似亦喜好追求奇觀與旁礡的氣勢。在【大都會】中同樣看不見個人,個人可以為建構一個雄偉的世界而犧牲。然而Fritz Lang是采取了批評的角度,他在追求視覺上這種磅礡氣勢與非凡的張力時,他卻保持相當程度的清醒而沒有沉迷,後來他不見容於納粹而遠走他鄉。對今天的世界而言,瑞芬斯坦、佛茲朗都是人類社會的智慧與資產。

當一個強國窮兵黷武的時候往往會造成世人的恐慌,納粹【意誌的勝利】就是個例子,這也是為什麽在戰爭好多年之後世人還無法完全能夠以純欣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它的力與美。權力一定要放到世界的Context中去理解,尤其是一個強國,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由【我】與【他】所共同建構而成的,對於一個強國而言,應該更敏感要體諒別人的感受,然而權力隻有使人傲慢,今天美國出兵伊拉克更是赤裸裸的例子。美國霸權每每說是為保護美國利益而出兵世界,他為什麽不想一想,為何美國的利益都在別人的國家內呢?

【意誌的勝利】以軍隊、紀律、鋼鐵、機械、勝利建構出一個陽剛的世界,然而這樣一個陽剛的世界竟是出自女性之手,這倒充滿了衝突與吊詭。性別在【意誌的勝利】中有沒有意義?我們又要如何去理解【意誌的勝利】裏的性別?我的看法是:一,與其說瑞芬斯坦是在造神,然而她所造的神是她自己。外表上看來希特勒是神,是德意誌的父親,是救世主而君臨天下,然而在電影的世界中卻都是瑞芬斯坦這位女性所製造出來的。她---這個導演,才是真正推動世界的手,她是聖母瑪麗亞把希特勒(救世主)獻給了世界,那架飛機載著希特勒來到了人世隱喻猶如分娩,是她創造了讓德意誌頂禮膜拜的偶像。瑞芬斯坦是母親,希特勒是兒子(至少她像一個母親一樣,用鏡頭照顧打理著她的兒子希特勒),瑞芬斯坦歌頌希特勒,其實是歌頌她自己。

二,在影片中瑞芬斯坦多用優雅而流暢的運動鏡頭,並且配合以平穩而緩和的音樂使觀眾陷入一種催眠的狀態。群眾、軍隊都是德意誌的兒女,瑞芬斯坦用視覺、聽覺低吟著搖籃曲lullabies “、、孩子們乖乖、要聽話,聽話我們的意誌才會勝利,德意誌才會勝利、、、”這些優雅的運動、柔和的音樂、還有細膩的分鏡,為原本陽剛的影片憑添了一些女性的氣質。

希特勒最欣賞的首席攝影師
 
  如果隻用兩個字來概括她的一生,那該是“傳奇”。她曾是希特勒最欣賞的首席攝影師、最喜歡的導演,德意誌第三帝國時代最才華橫溢的女人;她1935年拍攝的納粹紀錄片《意誌的勝利》,其藝術手法至今仍是電影業的登頂之作;她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力,把20世紀30年代的納粹德國捧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她稱自己不關心政治,感興趣的隻有藝術。

  但國際社會的共識是:她那些刻意漠視道德的作品是對人類文明的摧殘。計劃拍攝瑞芬舒丹富有傳奇色彩一生的好萊塢著名女演員朱迪·福斯特這樣說:“瑞芬舒丹讓很多人惱火的原因很簡單,第一她是個女人,第二她從不曾為自己所做的事情道歉!”

  今年8月22日,她100歲,已經整整50年沒有拍電影的她將再推出新片!她就是雷妮·瑞芬舒丹。這是一部水下記錄片,裏麵有她在世界各處潛水的鏡頭,其中包括印度洋。

  她與運動

  幾乎沒有哪種運動是瑞芬舒丹不感興趣的。5歲的時候,瑞芬舒丹就已經加入遊泳俱樂部,在那裏,她幫孩子們把全部獎項都贏回來了。在體操班裏,瑞芬舒丹同樣是最棒的一個。此外,網球、溜冰、攀登、滑雪、騎馬均是瑞芬舒丹的拿手好戲。瑞芬舒丹對運動幾乎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即便是72歲的高齡,瑞芬舒丹仍然堅持要學習潛水,此後,她參加了2000多次潛水比賽。瑞芬舒丹恐怕是世界上最老的女潛水員了。

  瑞芬舒丹一生中發生了很多次意外事故,有些事故導致她幾個月都不能運動。97歲那年,在蘇丹一次直升機墜毀事故中,瑞芬舒丹與死神擦肩而過,但這些都不能減少她對運動的熱情。瑞芬舒丹最喜歡的運動是攀登和潛水。但由於年紀大了,瑞芬舒丹的脊柱經常疼痛得難以忍耐,所以她不得不放棄了攀登,然而潛水卻是她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不會放棄的運動。

  她與希特勒

  瑞芬舒丹雖然已是百歲高齡,可全世界,包括她自己都明白她活著或死去都無法擺脫一個死了有半個多世紀的人——希特勒。在回憶錄裏,她說:“人們無休無止地問我是不是和希特勒有羅曼史……”幾十年來對於外界認為她是希特勒的情婦一事,瑞芬舒丹向來堅決否認。

  她與電影

  瑞芬舒丹被認為是一位有爭議的電影攝製者和攝影師。1902年,她生於柏林一個商人家庭,先是以一個芭蕾舞者身分成名。後來由於膝蓋受了傷,她不得不結束了她的舞蹈生涯。後來美麗聰慧的瑞芬舒丹先後擔任過演員、電影導演、電影製片人和電影記者。認識希特勒後,希特勒把她變成了國社黨電影的首席指揮,她也借此成為天才並成了納粹政治的美學詮釋人。

  1934年,她接受希特勒的個人委托,拍攝了最為當時世人激賞和詬病的《意誌的勝利》,在瑞芬舒丹的攝影機下,希特勒成了人間之神。這部紀錄片中瑞芬舒丹首創了電影史上的很多攝影技巧;在大場麵的把握上,至今沒有一個導演可以超越她。 1936,瑞芬舒丹為在柏林召開的奧運會拍攝一部紀錄片——《奧林匹亞》,這也成了她的經典之作。《奧林匹亞》後來在電影史上得過4個大獎,但同時也永遠地成了她的汙點,因為在當時和現在的眾多影評人看來,她“把奧運會轉化成了法西斯儀式,旁白中不斷出現的‘戰鬥’、‘勝利’字眼,都透露了創作者的法西斯信念”。

  瑞芬舒丹晚年的時候,嘲諷而辛酸地說:“女人是不被允許犯錯誤的。”的確如此,她為她的“錯誤”付出了太多代價。自從拍攝了《奧林匹亞》後,她就開始遭遇一生源源不斷的攻擊:“雷妮,滾回家去!”——這就是好萊塢給她的歡迎詞。1945年第三帝國倒台後,瑞芬舒丹是第一批被送進監獄的電影人,並被定名為“納粹同情人”,幾次遭到逮捕。1949年,她終於結束了牢獄生活,但是輿論和評論界的牢獄更迅速而紮實地圍困了她,而且她作為導演的生涯隨著帝國的覆滅也永遠結束了。瑞芬舒丹曾很憤怒地聲稱:“不要因為我為希特勒工作了7個月而否定了我的一生!”


附天才導演瑞芬斯塔爾的生平簡介


2003年9月8日,101歲的萊妮·瑞芬斯塔爾(LeniRiefenstahl)壽終正寢。全球媒體按照各自嘩眾取寵的程度,或稱她為“希特勒的情婦”,或說她是“希特勒的禦用影人”,連最嚴謹的報紙也以“跟希特勒相關的影人”稱之。
  瑞芬斯塔爾早早地“愛”上了希特勒,自從她1931年第一次聽到希特勒的演講,便有一種轟然洞開的感覺。她在自傳裏寫道:“我聽到他那句‘我的德國同胞們’那一刹那,我眼前一亮,如同神諭出現,永生難忘,就像地球在我眼前無盡地綿延,並突然從中間裂成兩半,噴射出巨大的水柱,直衝雲霄,使得地球顫抖。當時,我似乎癱瘓了。”於是,她主動向希特勒請纓,表示願意“做點事”。
  瑞芬斯塔爾所做的“事”就是影史上的兩個“裏程碑”:一、在1934年拍攝、次年完成的《意誌的勝利》中,她把純粹的政治宣傳品提高到罕見的藝術高度;二、在1936年拍攝、花兩年才剪成的《奧林匹亞》中,她在濃烈的政治環境中創造出超越政治的藝術作品。

  政治與藝術
  無論國別、文化或意識形態,很多人都習慣在政治觀點和藝術成就之間尋找對應點。一部政治上反動但藝術上輝煌的作品在多數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貶低瑞芬斯塔爾的人,毫無例外把她當作納粹幫凶來作全盤否定;認同她藝術造詣的人,往往有意無意淡化她的政治立場。這兩種傾向的內在邏輯是相同的: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怎麽可能跟世紀魔王同流合汙?
  客觀地分析瑞芬斯塔爾,必須把她的各方麵進行有機的拆解。先說她的那兩部記錄片傑作:《意誌的勝利》拍的是納粹的紐倫堡大會,是百分之百的政治宣傳片;《奧林匹亞》則不同,它並沒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即便在最早的原版本中,三四個鍾頭的片長中希特勒的鏡頭僅占15秒鍾。該片的主題是對人體的讚美,你可以說這裏麵蘊涵著納粹的種族論,但你也可以反駁,因為裏麵有完全不符合納粹理論的黑人傑西·歐文斯奪冠的鏡頭。
  除此之外,不管是從當時德國法律的角度還是同盟國的角度,瑞芬斯塔爾有沒有犯罪行為?二戰後她被關押了長達三四年,接受審查,但最終的定論是“納粹同情者”。如果她有犯罪行為,無論她藝術成就多高,理應受到懲罰;但是“納粹同情者”並不是一項法律上的罪名,在希特勒當政初期的德國,大多數老百姓都是納粹同情者,因此最終僅禁止她擔任公職。至於她是否希特勒的情婦,那更不能用來作法律或道義的定性。瑞芬斯塔爾在自傳中對她跟希特勒的往來有詳細的描述,她說隻有一次,她能隱約感到希特勒對她有點那個意思,但沒有行為。她表示,在1939年作為記者到前線看到納粹暴行後,她改變對納粹的看法,但仍保持了跟希特勒的禮節關係。關於她在波蘭報道戰事時是否親眼目睹納粹屠殺當地平民的暴行,流傳著不同的說法,不過有一張瑞芬斯塔爾被別人抓拍到的照片,顯示出她驚恐的反應。
  當然,瑞芬斯塔爾的話未必能全信。比如她說《奧林匹亞》並非官方出資,這就讓人難以置信。現在一般的說法是,該片是由國際奧委會委托拍攝,但資金則來自德國政府。關於這兩部影片,我們必須了解它們的時代背景。兩次大戰之間,德國因為戰爭賠款等因素,經濟蕭條,民不聊生,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希特勒和納粹是順應這股潮流發展起來的。在瑞芬斯塔爾拍攝這兩部影片時,納粹的猙獰嘴臉仍未充分表露出來。作為一個熱血青年,瑞芬斯塔爾跟多數德國人一樣,受到鼓動,全身心投入他們認為的“救國運動”中。另一點必須承認的:作為一個極其殘忍的獨裁者,希特勒對於藝術的品味及對藝術人才的愛護遠勝於其他獨裁者。上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卡拉揚及女高音歌唱家施瓦茨科夫均成長在那個政治黑暗的環境,二戰後他們也曾遭到西方民眾的唾棄,但最後大家都原諒了他們,畢竟他們隻是第三帝國的裝飾品,本人並沒有具體的害人舉動,有些甚至連納粹黨員都不是。
  瑞芬斯塔爾也是如此。直至去年,她在一次媒體采訪中仍反問:“我有什麽錯?我沒有傷害任何人,也從來沒有害人的意圖。如果我必須後悔的話,我後悔拍了《意誌的勝利》這部納粹片,但我不能後悔我生活在那個年代。我從來沒有發過反猶太人的言論,我也沒有加入過納粹黨。”

  死不悔改
  一般來說,西方民眾普遍具有寬恕精神,隻要沒犯十惡不赦的罪行,能認錯悔過便可以重新做人。麥卡錫時代告發好萊塢共產黨人士、後來並未公開道歉的伊利亞 ·卡讚得到了多數同行的原諒,因為他的電影導演成就壓倒了政治考量;法國大明星莫瑞斯·夏瓦裏埃是納粹同情者,但二戰後照樣廣受歡迎。
  瑞芬斯塔爾的最大不同是,她太衝,她從心底裏堅信藝術應該是超越政治的,別說是低頭認罪,就連大眾期望的謹小慎微她都沒有。換言之,她不給自己一個台階下。雖然她說過她後悔拍了《意誌的勝利》,但在另外的場合,她也說過:“我乾嗎要為《意誌的勝利》而道歉?這是一部獲獎片。我所有的影片都獲過大獎。”
  瑞芬斯塔爾自己的說法是:“我是樂天派,當然喜歡捕捉生活中美的形象。”她一生中經曆過墜機、車禍、羈押、譴責、指控等無數挫折,但她卻拒絕“成熟”。
  由於拒絕道歉,她事實上喪失了繼續拍電影的可能。此後,她選擇了圖片攝影,把鏡頭對準非洲原始部落和海底世界,並再次取得舉世矚目的藝術成就。綜觀她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藝術,其共同特征是對力和美的迷戀。無論是納粹整齊的步伐還是蘇丹紐巴族的膚色,瑞芬斯塔爾眼裏看到的是形式,至於這形式背後的內容則不是她關心的範疇。瑞芬斯塔爾曾表示,《意誌的勝利》並不是政治宣傳,因為該片並沒有采用記錄片通用的畫外音解說。由此可見,她對內容的忽視具有雙重效果,一方麵她完全看不到該片作為政治宣傳的實際作用,其藝術性越強宣傳效果也就越佳;另一方麵也充分體現了她從未認同過希特勒的種族觀。二戰結束前,她除了拍黑人,還拍過吉普賽人,她第一部影片的合作者是猶太編劇,她表示她曾當麵向希特勒質問其反猶太的種族政策。
  但無論瑞芬斯塔爾鏡頭下是納粹、運動員、非洲部落還是鯊魚,批評者始終抓住不放。美國女作家桑塔格在70年代寫了一篇極為著名的評論,說她看到了貫穿瑞芬斯塔爾作品其中的“法西斯視覺形象”,因為這些美和力的象征乃強者對弱者的征服。德國評論家本傑明的觀點比較相似,他認為“法西斯主義乃對政治的美化”。德國文化部長懷斯相對比較寬容,她認為瑞芬斯塔爾的悲劇是錯認為藝術和政治是可以分家的,“她的一生證明了沒有非政治化的藝術,形式和內容是不可能分開的”。

  瑞芬斯塔爾的101年
  ○1902年8月22日,瑞芬斯塔爾出生於柏林一個商人家庭
  ○1918年瑞芬斯塔爾進入柏林一家藝術學校,學習芭蕾和現代舞
  ○1920年在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和瑞士進行舞蹈巡演
  ○1926年出演阿諾德·弗蘭克的影片,這是瑞芬斯塔爾第一次接觸電影
  ○1931年成立萊妮·瑞芬斯塔爾電影製作公司
  ○1932年導演處女作《藍光》並自任女主角。該片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銀獎。影片也引起希特勒注意,兩人在5月首次會麵。
  ○1934年拍攝紀錄片《意誌的勝利》,並於次年公映。
  ○1936年拍攝紀錄片《奧林匹亞》,兩年後完成製作。
  ○1938年《奧林匹亞》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當天首映,這個日子由希特勒本人確定。
  ○1939年國際奧委會向瑞芬斯塔爾頒發紀念獎章。
  ○1948年首次受審,並被無罪釋放。
  ○1954年在壓力下放棄製作電影,開始從事攝影。
  ○1972年瑞芬斯塔爾被慕尼黑奧運會組委會批準,以攝影師的身份報道奧運會。
  ○1973年前往蘇丹,觀察和研究紐巴族人的風俗和生活,後來出版的攝影集《紐巴人》獲得國際認可。
  ○1976年成為蒙特利爾奧運會的榮譽嘉賓,並因在藝術方麵對奧林匹克運動的貢獻再次獲頒獎章。
  ○1978年出版反映海底世界的攝影集《珊瑚花園》。
  ○1982年因電視紀錄片《寂靜與黑暗的時代》在西德播出,西德各大傳媒展開了一場如何評價瑞芬斯塔爾作品對納粹所起的宣傳作用的討論。同年,攝影集《我的非洲》正式出版。
  ○1987年出版自傳,在書中,瑞芬斯塔爾拒絕承認自己是納粹政權的同謀。
  ○1990年攝影集《水下奇跡》出版。
  ○1993年參與電視紀錄片《圖片的力量》的拍攝,該片獲得艾美獎。
  ○1996年根據瑞芬斯塔爾經曆編排的舞台劇在德國科隆劇院首演。同年,包括舞台、電影和攝影集在內的“瑞芬斯塔爾作品展”在意大利米蘭和羅馬舉辦。
  ○1997年前往美國領取Cincecon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再次引發巨大爭議。
  ○2002年德國吉普賽人聯合會控告瑞芬斯塔爾。在她百歲生日當天,法蘭克福檢察院開始就瑞芬斯塔爾否認大屠殺的指控展開調查。兩個月後,檢察院撤銷了指控,理由是缺乏證據以及當事人年事已高。
  ○2003年瑞芬斯塔爾於9月8日去世。
   
瑞芬斯塔爾的後半個世紀以攝影為主業


本人最為推崇的一位導演和記錄片,撇開政治色彩,這也是一部將永遠載入記錄片曆史的偉大作品,她的力量實在太強大了,所以在這裏友情提醒:發布此片不含任何政治色彩,僅作為一個曆史的鑒證!請大家用藝術的眼光來欣賞!全世界已經公映,包括德國!

這裏下載
http://www.megaupload.com/cn/?d=RXEELLA2
http://www.megaupload.com/cn/?d=YKFJG1OQ
http://www.megaupload.com/cn/?d=R1KEY5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