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親身經曆過房市崩盤的人,不知道崩盤是多麽慘烈。目前,中國的房市崩了,跟美國2010/2011年的房屋市場很像。
房價普遍從高點跌去一半(隻要進入市場買賣),大量房屋滯留在市場上,賣家恐慌性拋售。地理位置不好的地方跌去9成,幾乎想白送,給錢就賣。
我看到的主要原因大致為:
1,供給遠大於需求。我看到過一個數據(有待考證),中國過剩房屋約1.2億套。
2,經濟下滑,失業率增,收入降低,無法負擔房屋的人越來越多。房價也隨這趨勢在走,自2022年一路跌,今年8-9月開始加快跌勢。
3,房價顯然存在的大泡沫。房屋若作為居住產品,一向與收入掛鉤,按西方經濟觀點,房價大約在小於家庭6年收入,就比較健康。而中國過去二十年的房市繁榮,是把房屋當成了金融產品,買到就是賺,無論房價推到多高也不會跌,是普遍認知,於是把房價推高到家庭收入的20多年。
另外,地方政府的經費問題,以前賣土地收入頗豐,未來有轉移到房產稅的預期。負擔不起的人棄房,負擔得起的部分人感覺到了潛在的危險,也加入不計成本賣房的行列。於是,一場完美風暴就形成了。
中國未來的房價走勢會如何?
我感覺中國這次崩盤與美國的次貸危機不太一樣,與日本90年代的崩盤相似度更高一些。
上世紀50年代,日本崛起,生產汽車家電等精密產品,暢銷全球。國內資產也一路走高,到九十年代崩盤前,東京一個城市的房屋價值就等於全美國的房屋總值。“廣場協議”,日本鑽進一個美麗的圈套,短期裏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人民進入最幸福的時光,隻要走出日本,去世界各地都是低消費。但伴隨日元走高,產品價格也相應走高,失去競爭力 ,於是,日本股市與房市從天上跌到地上,三十年的興盛,三十年的失落。在90年代高點買入房子的,有人剛用一生還完貸款,有的人至今還在努力還貸,還房屋價值遠低於90年代的房貸。
是否與中國崛起的二十年有相似之處?當勞動力價值走高(從貧窮到中等收入到富裕國家發展的必經過程)產品價格走高,出口就會漸失優勢,每個國家都會保護自己國家的利益,從本質角度看,打貿易戰關稅戰是正常事, 情緒化地解讀徒增煩惱。
當房屋回歸居住價值,房價的走勢就可用相關工具去衡量,最簡單的是租售比。炒房時期,一個炒房人可坐擁數套數十套房(所以,現在還有一批成交數年依然為毛坯的房源),而衡量一個地區的房市的實際需求要看租房市場(沒人花錢租個房來囤著)。以北京為例,目前的租收比為1.8%/年(注意,是“年”,我們一貫用的租售比是按“月”),目前的利率已由6.x%降至3.1%,那麽當租收比超過3.1%時,從銀行貸到的錢就可產生現金流,那麽,就會有投資人考慮買進投資。由此推測,房價大約會再跌30-40%可達合理區間。注意,這一算式僅為推測,變數還包括國家政策,銀行利率,人口及收入的改變。
其它省市縣,也可依此推測。人口流出,沒有經濟與就業支撐的地方,可能就此沉淪,幾十年也翻不了身。
我對中國房市崩盤的思考。
1,房價隻會漲不會跌是個偽命題,以此為依據的消費和投資行為錯在根本上。
2,一線城市是安全的投資港灣也是偽命題。房價與供需和可負擔性才高度相關。
3,Location 依然是房市的最重要選項之一 ,好Location支撐性會更好。但決定盈虧的依然是價值,買到巨大泡沫資產或簡單地買貴了(可能是時機問題),無論買在哪裏依然會虧。Location好的地方,跌幅按百分比算會小於Location差的地區,但因為房價本身的巨大差異,虧損可能會更大。比如,一線城市,買價為幾千萬的房產,損失就以千萬計,幾百萬以百萬計。那些人口流失嚴重的不上線的地方,按百分比計算,跌到地板價,可能永遠不得翻身(比如我聽到的 一套18萬多購入的新房,目前賣8千,很多類似百分比),但其損失不會要命。
4,杠杠是雙刃劍。美國房市相對穩定,絕大多數時間,我們看到的是杠杆的正麵作用,但不要忘記它確實有負麵放大作用。
過去這半個月,我關注中國的房屋市場,看得驚心動魄,免疫力下降,竟然病了幾天(我幾乎不生病),實在太慘烈了,比我看到的次貸危機時失房的美國民眾慘得多。抗風險能力低的民眾,往往買房時集合了上輩人的半生積蓄,而棄房斷供又擔心影響子女未來的就業與發展(聽說信用受損會影響子女考公務員,不知真偽),而此時,失業找工作難收入低供不起房,即使起早貪黑,一年工作350天。我確實不知道他們的出路在哪裏,時代的一場小風雨放在個體身上,可能就會成為無法承受之重的滅頂之災。而我最惋惜的,一百個受害人裏,大約隻有兩三人有基本的金融知識,知道自己錯在哪裏,絕大多數人隻是哀與怨,隻是嚎啕大哭或目光無神地問:我究竟哪裏做錯了?我該怎麽辦?
我實在受不了了,決定再不去看中國房市了。願神與政府相助,幫助那些悲慘的人渡過困境,並能給予他們一定的心理輔導,否則,他們的未來會活在長期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