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口味與習慣

本帖於 2023-01-10 19:45:45 時間, 由普通用戶 1001tmkx 編輯

以前基本上中飯在單位的cafeteria吃,周末一頓或者兩頓在外麵堂食或者快餐(如果孩子有活動),一個月一到兩次朋友們聚餐。疫情三年在家上班而且孩子們大了外出運動少了或者自己去了,就基本上百分百自己燒飯了。三年下來發現現在非常不願意外食了。過去的這個節日期間各種工作組朋友圈小聚,中高檔中式西式的都吃過,但沒有一例是吃得喜歡的。或者油膩,或者味重,或者嫌不平衡,或者吃完了胃腸不舒服。總結下來應該是自己燒的種類簡單清淡,胃腸胃口的適應性都差了。少了外食的興致,倒是省錢了。

聖誕節橫跨美洲大陸去姐姐家相聚。姐姐一貫以大廚自居,早早做下甜燒白鹹燒白,光“菊花酥”“蓮花酥”“蛋黃酥”就好幾種,我卻下不得口。她每日精心細做的各種菜肴,我卻多數覺得鹹油或者太細(程序太多不能吃出本味兒)。沒有得到期待中的狼吞虎咽,大姐可能多少有些失望。

默默聽從花班的諄諄教導(以前常有人寫成“哼哼教導”,我覺得寫成“噸噸教導”或者“頓頓教導”也行),這一年水果上吃得也少了。這個假期出去徒步自帶中飯裏麵有香蕉,一口咬下去突然覺得怎麽這麽甜,甜到幾乎吃不下去。

看樓下大家積極討論美國和法國的飲食習慣而有感而發。口味是習慣的積累,是可以慢慢地改變的。在美國,有意識地健康飲食也可以做到“法(四聲)國範兒”的。

信馬由韁,又想起來假期的另外一個有關飲食的討論。

假期看到大姐孩子的飲食習慣(吃飯時沒胃口,過後反正家裏海量的零嘴點心)和我自己的閨女說起來。她特別迷戀甜食,從小就會悄悄地拿糖進自己屋裏吃。我常常給她換床單的時候發現下麵壓著的糖紙。我的辦法就是家裏不買糖,她很長的時候都以為糖是隻能萬聖節要的。到朋友家玩看到朋友媽媽拿出糖來她好奇怪,怎麽糖可以不是自己要來的,可以是媽媽給的!現在她是個一周五次去健身房的大學生了,還是很喜歡甜食。說到我大姐的孩子,我就說我以前怎麽管製糖和甜點的(多少心裏有些驕傲的),沒想到她跟我說,她以前在學校裏在朋友家,有機會吃甜點的時候都是毫無節製地吃,因為她覺得這麽好的東西回家就沒有了要抓緊機會吃。她偷偷地在屋裏吃要來的糖,因為知道要是問我,我一定說一天一個足夠了。在高中的一天,別人給她杯子蛋糕,她推回去的那一刻,突然意識到自己長大了,可以不被甜食控製了,這是一個覺醒的時刻。但她覺得因為我們的控糖,使得她有很多類似撒謊瞞著人的時刻,也使得她有很多craving 甚至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吃的糖更多。這是我們之間第一次講到這個,她說起來竟然有些哽咽。所以可能我們的控糖和嘮叨也不是一個好的做法。我也的確碰到過同事說他小時候得不到糖,就決定自己的孩子要多少糖給多少糖。而我的兒子是對甜食本身就是沒興趣的,從來要來的糖被妹妹拿走也不在乎,所以我的控糖對他也沒有什麽效果。當父母真是如履薄冰,對錯之間太難平衡了。有時覺得幸虧他們都大了,幸虧他們還大體上算好孩子,好驚險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