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可以優勢互補

來源: 中醫世家 2010-08-13 17:27:0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43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中醫世家 ] 在 2010-08-13 21:38:4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為什麽既要發展現代醫藥(西醫),也要發展我國傳統醫藥(中醫)呢?為什麽中西醫要取長補短呢?這是有其理論與實踐的科學依據的。
  醫學的特殊性決定中西醫要互相配合
  醫學無疑屬於科學中一門,但又不同於其他自然科學,有其獨具的特殊性。
首先,自然科學是以自然現象為研究客體,人為研究主體,主客體是分離的。醫學則例外,主客體是同一的。人既是被研究的客體,又是研究的主體。這一特點,就造成醫學研究的特殊性與艱巨性。蘇東坡在吟廬山的詩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就道破醫學的特色與艱巨。對人體生命係統的“真麵目”,之所以至今仍處於“不識”的狀態,隻因為人本身就處在此係統中。
  不同文化背景的醫學,就從不同視角來觀察研究人體係統。有的“橫看”,有的“側看”,結論也就有是“嶺”、是“峰”的差異。人體生命係統複雜多變,出現因人因時因地的“各不同”。中醫橫看成嶺,西醫側看成峰。唯有互相配合,才可能較接近於認識其“真麵目”。
  其次,醫學研究對象是人,而人是目前宇宙裏各種運動形態中的最高形態。因此醫學研究的是一個更具有混沌性、模糊性的超複雜性係統。至今發現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知識,皆可運用於醫學,但醫學絕不隻是這些知識的總和。因為人這個超複雜性係統,已發生了質的飛躍,產生了自身特有的運動形態與規律。
  人體絕不是物理學概念中的機器,絕不是信息技術概念中的機器人,絕不是化學概念中的反應罐,也絕不是生物學概念中的多細胞集群或靈長類動物。人就是人,雖然他不是神,但他絕不是一般的生物。因此,醫學不同於一般自然科學,也不同於獸醫學。醫學是人文同科學的交叉與結合,是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的交叉與結合。在這方麵,中醫比西醫結合得好。這也正是中西醫需要互相配合的依據之二。
  第三,從中西醫發展曆史來看。作為現代人類,隻有10多萬年左右的曆史,進入有曆史記載的年代,還不到萬年。古代醫學中,唯有中國醫學,幾千年從未中斷失傳,一直傳承至今。由於中國在人類曆史上,人口一直占世界人口的1/4,有時達1/3,如今仍占1/5強。又擁有世界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曆史最久的農耕經濟。在文藝複興前,可謂是統領世界水平的主流國家。在兩千年前,就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嚴密的醫學理論體係,一個獨特的包括病因、病機、診法、辨證、論治、藥物、預防、養生等臨床體係。這就反映在《黃帝內經》與張仲景的《傷寒論》等經典著作中。這個醫學體係,是1/4人類經驗的結晶,一直成功指導中醫的臨床實踐,從而使1/4人類一代接一代的繁衍、生存、發展。雖然也不斷出現瘟疫等傳染病,但並未像歐洲那樣,僅因為一場黑熱病,就奪去2/5人口的性命。
  現代醫學是在文藝複興之後,隨自然科學的出現而出現的。17世紀興起解剖學、血液循環學。18世紀出現水銀華氏溫度計來測量體溫。19世紀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後來,巴斯德又發現了細菌,於是出現細胞病理學、細菌學和免疫學,開始使用疫苗。20世紀上半葉,出現了磺胺類藥物和抗生素、X光透視及新型手術。二戰以後,現代醫學才突飛猛進。50年代出現超聲成像技術,70年代出現斷層成像(CT)技術,80年代出現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使醫用影像學為人體檢查提供新的裝備。再加上生物電技術在心電、腦電、肌電檢測上的運用,放射性同位素運用,各種化學分析檢測儀器與技術的運用,使西醫對人體活動的許多因子,有了定量的檢測數據。加上各種人造器官(人造腎、起搏器、人造心髒等等)與器官移植、幹細胞培養、基因工程等,使西醫從現代高科技發展中,源源不斷獲得許多新的手段與工具,這更如虎添翼。
  但不要忘了,西醫也就二百多年的曆史。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醫學,更隻是近幾十年的事。雖然進步很快,但對於超複雜性的人體生命係統來講,仍是滄海一粟。不要說遠遠夠不上窮盡真理,就連中醫幾千年前發現並加以運用的經絡係統,到現在也未能找到解剖或生理上的依據。但這個係統連西醫也承認確實存在,針灸術在西方發達國家還很受歡迎。
  因此,從中西醫發展曆史來看,中醫曆史悠久,至少是七十多代人臨床經驗的積澱,但近代發展不快。西醫曆史很短,僅幾代人,但近代發展很快。這正是兩者應互相配合的依據之三。
  中西醫的差異決定兩者要互補
  中國傳統醫藥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以東方文化為背景;現代醫藥是工業文明的產物,以西方文化為背景。兩者確實存在很大差異。
  我們目前要實現現代化,向工業文明過渡,就要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當然包括現代醫學。但也不能丟棄自己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這不是出於民族自尊,而是出於崇尚真理,出於人類的未來發展。
  當代國際著名曆史學家湯因比,過去曾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已僵化並走向死亡了,唯有西方文化才是方興未艾的。但到晚年,他認識到東方文化的現實重要性與生命力,認識到西方文化的缺陷和給人類帶來的負麵影響。他主張東西文化應當互相取長補短,才能解決人類的未來。這是十分有見地的。
  東西方文化差異,可列舉很多,現僅舉出同醫藥相關的幾點。
  第一,東方強調天人合一,人要順乎自然;西方強調人定勝天、戰勝自然。中醫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統一,強調天人相應,注意節氣變化,用藥多為天然的。西醫隻注重人體自身,如何戰勝病原體,不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用藥多為人工合成的。
  第二,東方側重整體,重綜合與歸納;西方側重局部,重分析與演繹。中醫把人看成一個整體,是一個模糊的超複雜性係統,采用綜合的方法,可以頭痛醫腳。西醫則把人看成是由各個係統、器官、組織、細胞構成的複合體,采用單因子分析的方法,隨技術發展,越分越細、越單一、越精確,直到分子水平。
  第三,東方重形像思維,重直覺、悟性;西方重邏輯思維,重實證、理性。因此中醫用陰陽、五行、運氣、髒象、經絡等形象地描述人體各種器官與功能的相互關係,用悟性直覺冥證出一個模糊的複雜性體係,讓人感到玄學的味道。西醫則采用數理思維與實證的方式,理性的觀察人體,用各種自然科學的概念來看待人體。醫學描述同自然科學述語也相一致,讓人感到科學的味道。
  第四,東方重模糊,亦此亦彼,重內在聯係,講究複雜性;西方重清晰,非此即彼,界線分明,簡潔明白。中醫理論就重模糊,重複雜性,亦此亦彼,中藥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講究四氣五味,升降沉浮,若幹味中藥混成一體,也弄不清什麽是有效成份。西醫理論就重清晰,判斷明確,非此即彼,西藥有效成份單一,效用專一,含量精確。
  第五,東方重經驗,重特殊性、偶然性;西方重推理,重普遍性、必然性。中醫以經驗為主,通過問、聞、望、切等經驗來了解病人,重視病人的特殊性,采取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方法,既可同病異治,也可異病同治。因此缺少統一標準。西醫以推理為主,通過各種儀器觀察,生理生化指標檢測,從精確的數據中,按統一標準,判斷病症,對症下藥。重視病的普遍性,不注意人的特殊性。
  第六,東方重身心統一;西方則身心分離。中醫保健養生,講究身心和諧,如太極拳、氣功等,講究雜食與食藥同源。西醫有病治病,重肌體變化,不注意心理、感情變化,保健單純,運動就是運動,飲食也單一化。由於東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就造成中西醫藥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決定兩者應當互為補充。
  中西醫的利弊決定應發揮各自優勢
  代表現代醫學的西醫,既屬工業文明,就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以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學體係為基礎,對人體生命運動的規律與體質變化,作出越來越精細準確的定量分析,微量到ppb水平(1/10億),微觀到分子水平。對於病理、藥理、流行病控製等都有係統、詳盡的研究。
  西醫以極快的速度汲取高科技的成果,充實到檢測、手術、藥物等領域,在外科手術、流行病控製、動物實驗、免疫技術、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幹細胞工程、新藥物篩選、醫學工程等方麵,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對於當代人類平均壽命的提高,對於未來人類的健康,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
  但西醫也有其短處,對人的特殊性不夠重視,側重人的生物性,忽視人的心理、感情、行為、社會、環境等方麵的因素。過於側重人體的局部直至微觀機製,而忽視人體的整體相關性與宏觀調理。藥物主要是人工合成,藥效專一,常治標不治本。受工業文明影響,常把病人當作一“加工部件”,在醫院的“流水線”上,從這個科室轉到那個科室,流經各“車間”接受各式裝備的檢測,抽取各種樣品作生化分析。醫生隻依靠各項指標數據而作出判斷,或處方或手術。這種看病不看人,也常引起副作用。比如非典期間,靠插呼吸機、打激素等,雖救活了一些人,但不少也留下嚴重的後遺症,造成終身殘疾。
  代表傳統醫學的中醫,由於缺少現代自然科學知識的支撐,重於經驗與形象思維,所以發展緩慢,仍靠千年前的經典著作與配方。對於不斷出現的高新技術,也麻木遲頓,不能及時吸納采用。雖有近萬個傳統方劑,但多靠野生生物資源,隨生態惡化,天然藥物資源已漸匱缺。中醫的諸多缺陷是十分明顯的。這也是常被人誤認為不科學的緣由。
  然而中醫在宏觀戰略上,重視人的特殊性,強調人的整體性,主張標本兼治,關注人體同心理、同社會、同環境的統一和諧。這些都是其優勢。比如有人呼吸係統患病,西醫久治不愈,中醫卻從腸道著手用藥,不久痊愈,因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通。中醫搶救的非典患者,就沒有後遺症。因中醫重視整體的調理,用藥溫和,靠調節人體機製來戰勝疾病。中醫用藥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強調配伍,綜合效果。如果把中藥材作為單因子分析,的確會發現具有毒副作用。但經配伍後,毒副作用就被平衡減緩。有時中醫還采用以毒攻毒的處方,也能治好病人。中醫這些優勢與療效也是不可否認的。正因如此,在國內甚至國外,仍有相當多人,救治於中醫,特別是一些慢性病、功能失調性疾病、老年病與疑難症,常有很好的效果。
  從醫學戰術上看,西醫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也是當今世界醫學的主流;從醫學戰略上看,中醫也確實具有優勢。現代自然科學包括醫學,其發展趨向是:從分科過細轉向綜合,從線性轉向非線性,從簡單性轉向複雜性,從不可逆性轉向可逆性,從一般性轉向特殊性,從必然性轉向偶然性,從可預見性轉向不可預見性,從治標轉向治本。這些正是中醫的特色。因此,現代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可以從中醫的宏觀戰略思想上,獲得啟迪與思路。
  傳統醫學要在繼承經典的基礎上,取得進一步發展與創新,也必須從西醫的微觀戰術上,汲取方法與手段。現代科學知識、高科技成果,西醫能用,中醫同樣也可采納。若僅固守傳統經典,拒絕現代科技成果,就隻能延守經驗,而不能創新發展。長期以往,恐怕連延守也要發生困難了。因此,中西醫應當發揮各自優勢,互相借鑒,用對方的優勢,彌補自身的不足。

所有跟帖: 

很有道理, 事實事求才是理性科學的態度 -jck6- 給 jck6 發送悄悄話 jck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3/2010 postreply 19:32:56

謝謝分享。 -愛令- 給 愛令 發送悄悄話 愛令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3/2010 postreply 19:45:43

西醫優勢但非萬能,中醫互補是朋友,不是敵人!頂! -華灜- 給 華灜 發送悄悄話 華灜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3/2010 postreply 19:51:31

推薦你下次吃牛排時蘸大醬吃 -weston- 給 weston 發送悄悄話 westo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3/2010 postreply 20:27:34

很好吃的, 為何不試試? 上月開party, 老美醫生用烤鴨醬沾牛排 -jck6- 給 jck6 發送悄悄話 jck6 的博客首頁 (18 bytes) () 08/13/2010 postreply 21:12:01

Thanks! -houtou72- 給 houtou72 發送悄悄話 houtou7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4/2010 postreply 08:02:01

strong agree!!! -曉雨1- 給 曉雨1 發送悄悄話 曉雨1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4/2010 postreply 13:13:2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