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倉健主演的"遠山的呼喚", 是一個北海道的愛情故事. 艱難的生活, 美麗的愛情, 暮色中遠去的火車......
這一個, 也是愛的故事, 發生在中國和美國, 普通人身上.
(一) 遠山的呼喚
這隻是路途上一次非常偶然的邂逅.
1987年, 家在紐約的楊貴平女士, 第一次去中國大陸.
她想到中國最落後最窮的地方先看一看.但是哪裏最貧窮?她完全沒有概念.
在飛機上, 坐在她身旁的乘客, 剛好在貴州農村有個農民培訓班的項目, 便邀她一同前去.
參觀後, 她聽說還有更窮的村落, 就又走了七個小時的汽車路, 再走三個小時的大板車山路, 終於到達一個從未想象過的貧困山村.風景很美,可那是個真正意義上的窮鄉僻壤, 山高, 地少, 被主流社會遺忘.
然後, 她看到了那些女孩, 清亮的雙眸, 和她紐約的學生沒有區別. 整個鄉村共幾百名6歲到12歲的適齡女學童, 有八成, 從來就沒有上過一天學!
她忍不住流淚, 更忍不住心痛.一個孩子一年的學雜費僅為八美金, 隻相當於在美國吃一兩頓午餐的費用,而在當地,卻能換來一個孩子一年黃金的學習年華.別的先不說,孩子們最起碼應該識字. 她聽到這麽一些例子: 有婦女被拐賣去了外鄉, 可是認不得字又寫不出名,連家都沒法回得來.
正是那些寫滿了要上學的滿懷期待的目光, 讓"希望工程" 成為中國最有名最重要的長期助學項目之一.
也正是那些滿懷期待的目光, 讓楊女士一回到美國, 就馬上著手籌備. 1988年, 滋根基金成立. 頭一年共有十人捐款, 集三千美元. 這筆錢, 得以資助貴州雷山幾個鄉村的兩百位極貧困學生第一次走進學堂----7歲到12歲的孩子們擠在條件極簡陋的課堂, 一起讀一年級, 一起學寫自己的名字.
從此的二十五載悠悠歲月, 每一年, 楊女士和滋根的義工們, 都會越海翻山, 再踏上那條通往遠山的路. 而遍布美國各地的一群熱心華人, 和中國最貧困山區的一大群孩子們, 命運從此就有了奇妙的交點. 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輪番上演, 雖然遠隔著重洋, 卻是一年又一年, 不斷地 為對方而感動, 為對方的需要而牽懷, 更為對方取得的成績而欣喜.
2001年, 隨著中國的國力增強, 國家對邊遠地區的教育投入不斷增加. 為了改變零散的投入和分配不均的師資力量, 國家的做法是大規模的撤點並校, 關閉邊遠地區的小學校, 把孩子們都集中到城鄉的中心學校去.
希望工程也撤了.
滋根卻一直都在, 在邊遠農村教學的第一線, 聆聽家長們的意見, 學生們的反應, 社區的變化, 用微薄的力量和聲音, 不斷地把意見歸納總結再反饋. 從成立第一天起, 滋根就帶有海外學人較真細致調研的基因, 用數據和案例說話. 終於, 教育部開始正視並反思"撤點並校"帶來的反麵效果, 一刀切的政策開始鬆動, 民間的聲音終於得到聆聽和尊重.
低調, 草根, 民間, 民眾對民眾, 紮根在最弱勢的第一線. 這一份二十多年的堅持, 彌足珍貴; 也正是這一份二十多年的堅持, 贏得了改變國策的可能.
(二) 小錢辦大事
滋根的助學模式, 是一種"民眾對民眾"的直接援助方式, 沒有中間環節. 通常是貧困家庭提出助學申請, 由滋根當地人員審定後上交批準. 基金的大部分用於小學到高中的助學金及完善教學設施, 部分用來資助及培訓鄉村衛生員, 小部分用於生產技術指導, 幫助留守的老人孩子克服生活困難,改善衛生環境, 鼓勵創業,等等能夠緩解當地政府壓力,有利民生的種種實事.
為了保證分布在十幾個省市的每一個項目都實施到位, 每一年, 滋根都會有義工奔赴各個項目點, 逐項跟進, 檢查成效.
讀書, 如一盞明燈, 照亮了孩子們對未來的希望.
有跟蹤報道說, 如果不識字, 一個人的移動範圍是十五公裏, 如果念完小學, 移動範圍增加到500到1000公裏. 也就是說, 擁有知識, 才會有自信, 走得更遠, 擁有更多機會. 教育不但能助人走遠, 還可以幫助當地人更好地思考和利用本土資源, 自力更生, 走出貧困的宿命.
滋根多年前資助的學童,已成為當地有用的人才,有的成為新一代的教師,有的成為獨當一麵的鄉村衛生員,有的在外打工謀生.
春風化雨, 作育人材. 滋根的成功, 關鍵在於來自美國民間華人多年不間斷的支持.
我們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
在美國明年"財政懸崖"到來之前, 是不是可以考慮把要多進貢給山姆大叔的稅錢, 勻一點給家鄉真正有需要的貧困人家? 幫助窮孩子們上學? 改善他們的環境? 滋根基金是在美國注冊的慈善機構, 會給每一個捐款者開具減稅收據.
遠山的呼喚, 隻是一個開始; 中國的慈善之路, 也隻是一個開始.
希望你能同行.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