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很長,還是值得讀一半.

來源: 守株逮兔 2012-08-19 21:53:2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9436 bytes)

我們逐漸知道理財的重要性,但卻未必能用對方法。從不懂到似懂非懂,其間漏洞百出;從why理財到how理財,處處舉步維艱。現實的環境之下,要讓理財真的為我所用,我們必須知道哪些規則?

理財了, 但你家的問題解決了嗎?

理財產品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透明,但是因“理財”而起的錢禍也越來越多:

去年5月,在北京一家貿易公司當出納的29歲青年小謝,炒國際現貨黃金,虧損18萬,押上全部身家也無法翻本,走投無路下,利用工作之便,分10次挪用了單位2570餘萬元資金,還指望撈回本。後因虧損嚴重還款無望而自首。

瞎理財的故事更多

一位讀者分享理財失敗的故事:自2007年4月開始炒股,當時還差2萬元就能還清房貸,以為進去幾天就能把2萬賺到。結果呢,5年過去了,當初的本都虧沒了,房貸卻要20年才能還清。

我們逐漸知道理財的重要性,但卻未必能用對方法。從不懂到似懂非懂,其間漏洞百出;從why理財到how理財,處處舉步維艱。現實的環境之下,要讓理財真的為我所用,我們必須知道哪些規則?

這也是本期封麵文章的初衷,與上百位受訪者溝通理財疑惑、技法、竅門與誤區,他們中有普通的理財者,有身處一線的理財顧問,也有名聲斐然的理財專家。我們歸納出這寶貴的15條理財理念。

那些我們曾經堅守的信念可能不再值得信賴,我們曾經慣用的法子可能不再那麽管用。

瞎理財五宗錯

理財過程中,我們可能都犯過這樣的錯。

追漲殺跌

每個人都犯過了,居然也包括牛頓。貪婪和恐懼,誰能控製投資中的情緒?

1711年,有英國政府背景的英國南海公司成立,並發行了最早的一批股票。當時人人都看好南海公司,牛頓也在當年投入約7000英鎊購買了南海公司股票,僅僅兩個月就翻了一倍,經過“認真”的考慮,牛頓決定加大投入。沒過多久,南海股票一落千丈,牛頓血本無歸。

把錢放在“最保險”的地方

其實沒錯,但關鍵在於,把錢放在哪裏才保險?

十四年前,河南原陽縣農村馬老漢把自己多年的血汗錢8萬元人民幣埋了起來,為了找到一個保險的地方,老漢在床下刨了個一尺深的坑,拿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壇子,把8萬元紙鈔用塑料布層層包裹儲存。現在,看看這筆錢的下場,紙鈔有的緊緊地粘連在一起,有的則已經發黴變軟,一碰就成了碎片,甚至碎末。即使這些錢完好無損,10多年的時間購買力也貶值了至少三倍。

“全情投入”

炒股炒黃金都沒錯,別拿所有錢來炒。

經濟學家阿爾文·費雪(Irving Fisher,1867-1947)發明了可顯示卡片指數係統,他曾借款以優惠權購買一家公司股份,大危機爆發後,股票一下子成了廢紙。虧損的這筆錢裏除了自己的全部積蓄,也有妻子、妹妹和其他親屬的儲蓄。一夜之間,眾叛親離。

什麽火投什麽

我們可能都幹過跟鍾鎮濤一樣的事,什麽火買什麽,適合不適合,風險不風險,總是賠了才知道。

1996年香港最火的投資正是炒樓,普通人炒樓花,有錢人炒豪宅。香港演員鍾鎮濤與前妻章小蕙短期借款1.54億港元,“炒買”港灣道會景閣4607室等5處豪宅和其他項目,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香港樓市大幅度貶值。由於部分貸款利率高達24%,其所餘本息滾至2.5億港元。在2002年章小蕙、鍾鎮濤先後宣布破產。直至現在,鍾鎮濤仍然沒有完全從當年的危機中擺脫。

太能花/太吝嗇

賺錢不就是為了花,所以要好好享受生活。現在節省是為了以後生活德更好。這兩種消費觀都沒錯,隻是很容易“過”。

1、一點投資也不做,也可能是好理財

中國人素有輕視投資的傳統,兩千年的農耕經濟形成的固有觀念,認為商人高賣低買,賺取中間差價,古人謂之奸黠狡詐、不事生產而徒分其利,在重農抑商的環境下,剝離掉投資這一項,對理財的理解能更純粹,北齊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首度提到理財——言聖人治理財物,用之有節。

量入為出,用之有節。正是理財的大框架。

怎麽樣才算得上理財有道,本能的理解其實隻有三個字——錢、夠、花。從此衍生出來理財最重要的兩個問題:

這是一道哲學題,你想要什麽樣的生活?——這將決定你要花多少錢。

這是一道計算題,你得賺多少錢實現它?——這將決定你需要多少錢。

後者是個計算題。任何一位稱職的理財師都能幫你計算結果,但第一題的主意隻能你自己來拿。

古代山西富豪曾鑄金磚造大屋,就算後代不事生產,隻要不是驕奢敗家、取用得當,也能一生幸福無錢財之憂,敲一小塊黃金供日常開銷,遇婚喪嫁娶,取大磚即可。黃金貶值不足懼升值也無心喜,因為——錢夠花。

黃金屋的例子也許太極端,我們再給一位在三線城市月薪3000元的護士算算賬,如果第一道哲學題已經想好,並沒有奢望住別墅,也沒有想過把孩子送到溫哥華島大學享受離群島嶼的寧靜,那麽她的理財規劃可以很簡單:短期能支付家庭用度,有所結餘;長期來看,存夠孩子上大學的錢、另有一筆錢在55歲後做養老之用。一筆存款,加上每月結餘,在銀行存成定期,不做投資也沒有關係,反而,買股票看漲跌可能徒增煩惱。

一對小夫妻去年八月份拿著父母讚助的首付加上自己的儲蓄一共70萬準備買房,老公比較有主意,也一直在炒股炒黃金,看房的當口,老公靈機一動,“進股市或者買黃金,來回一圈賺個2%也是錢啊,少付個二手房中介費也不錯”。他在9月玩了一把白銀T+D,正好白銀小幅下跌,男孩子以為是上漲前的信號,做多,沒想到遭遇瘋狂下跌,一周之內下跌23.95%。這筆錢被銀行強行平倉,隻剩下20萬出局。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你能說是理財嗎?光買股票、基金,不全盤考慮,什麽錢適合買股票、多少錢適合買股票、指望在股票上賺多少。隻能說是瞎理財,不如不理。

股票是理財的一個手段,絕非目的

這裏並非詆毀投資的作用,而是澄清一個事實,投資是理財的一個手段,而絕非目的。如果這個目標是解放中國,那投資好似一場戰役,平津戰役或者淮海戰役, 很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如《華爾街日報》個人理財專欄作家喬納森·克萊門茨所說,我們投資並不是為了擊敗市嚐發筆橫財,或者賺取盡可能高的回報,金錢的本身不是最終目標,而隻是實現其他終極目標的手段,投資是為了購買一棟房子,或者讓子女上更好的大學,或者為退休生活儲備。

算算你想要什麽樣的生活

會花多少錢

刨除每個月的日常開銷,每個人至少會麵臨三個花錢大坑:住房、孩子學費以及退休。如前文所述,我們常常會根據收入調整自己想要的生活。讓孩子在國內讀一所普通大學還是把孩子送到美國讀中學,住一套70平米的房子還是住在城郊風景怡人的別墅區,不同的生活對應著不同的數字,這裏給出了三個目標值讓大家參考。

●一所國內大學學費=4萬

2010年北京大學學費5000元/學年,加上生活費估算為1萬

●一套一線城市的一室一廳=180萬

以2011年10月上海內環,外環以及外環外住宅均價平均26226元/平方米計算,一室一廳按照70平方米計算,兩室一廳按照120平方米計算,別墅按照250平方米計算

●退休金=72萬

退休以後每月花費3000元,退休20年試算

●一所國外大學學費×4年=25萬

美國教育部資料,2009至2010學年,美國四年製公立大學的平均學費不包括住宿和夥食費為6397美元,加上生活費估算為1萬美元;根據2011-11-17匯率1萬美元=63419人民幣試算

●一套一線城市的兩室一廳=300萬

●退休金=120萬

退休以後每月花費5000元,退休20年試算

●去國外讀中學一直到大學=160萬

從初中到高中一共7年,將公立私立以及男女混校等學費平均21290美元/年,加上生活費估算為3萬美元

●一套一線城市的別墅=650萬

●退休金=360萬

退休以後每月花費15000元,退休20年試算

2、抑製欲望,增加被動收入

據說張柏芝的出場費比謝霆鋒高10%,你覺得誰比較容易達到理財目標?

一個月薪3000元的保安和一個月入3萬元的醫生,哪個比較容易達到自己的理財目標?

把錢存在銀行賺3.5%的利息和一個收益率高達14%的產品,哪一個更有用?

對藝人而言,出場費與片酬就是主要收入來源,張柏芝的收入比謝霆鋒高,但卻時常遭遇財務問題,最近的一樁就是為錢不惜接爛片。原因有二,賺得多,花得更多;第二,張沒有被動收入(即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與精力,就可以自動獲得的收入)。這不正是消費與收入?話分兩頭,各表一枝。

賺得多,花得多,永遠在老鼠賽跑圈

張謝二人婚姻危機除了感情原因,也夾雜錢事,據悉,張柏芝隱瞞謝霆鋒斥資1.28億港元訂下香港市區半山世紀大廈頂樓房產。但沒錢付首期,又因為銀行無法全額核貸,尚差5000萬港元必須以現金支付,因為謝霆鋒拒絕支付,張柏芝隻好找了財務公司高息借錢。花得比賺得多,正如《窮爸爸富爸爸》一書的作者伯特·T·清崎所說:“沒錢的恐懼會刺激他們努力工作,當他們得到報酬時,貪婪或欲望又開始讓他們去想所有錢能買到的東西。於是就形成了一種模式。”

起床,上班,付賬,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賬……當賺到更多的錢,我們會迅速調高“想要的生活”預期,為此我們需要賺更多的錢實現它,欲望不息,循環不止。

窮的時候覺得一個月3000很幸福,富的時候覺得一個月3萬元還是窮。研究生的時候身邊都是窮哥們兒,大家有口酒喝,能吃點麻辣燙就歡喜得不得了。賺3 萬元的時候比的是那些比你更有錢、開豪車、住豪宅的人。一個月入3萬的醫生未必比一個月薪3000的保安更快達到理財目標,也是這個道理。

還需要一份被動收入

所謂被動收入,就是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也不需要照看,就可以自動獲得的收入。一套收租金的房產,一家定期分紅的企業,一項收益穩定的投資,大可以代替勞動收入。

謝霆鋒的被動收入是一份實業投資,去年年初,他投資的公司PO朝霆公司因為年收益超過8000萬元而備受關注,該公司創建於2003年,當時霆鋒用房產抵押貸款獲得的幾百萬港幣,在香港銅鑼灣開設製作室,創建PO朝霆,主要從事電視廣告的後期製作,是目前香港最出名的特效公司之一。

即使謝演藝事業受挫,片酬減色,財務尚有張安全墊,但柏芝就要擔心下美貌和演技的持久度。

3、切莫有時間工作沒時間賺錢

等有了錢再理財吧。

談到理財,這句話說得最多。林林去年三十歲,是一位優秀的電視編導,月入過萬,月出過萬,存款少少,但她有自己的大主張:“我的同學跟我賺得差不多,每個月省吃儉用存下來八千,這真的不可思議。理財並不是要扼住自己的脖子生活,有一天有機會賺了一筆錢我自然會開始理財。”林林工作努力,對職業生涯非常自信,隻是所言非真理。

你見過20多歲的投資理財大師嗎?

除了睡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會花掉三分之二的時間工作,越優秀的人花在工作上的時間越多。努力工作當然是賺錢,以林林的能力,她可能會碰到許多“賺到一筆錢”的機會,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四類賺錢機會:一份更高的薪水、一個創業項目、一個外人絕對買不到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或者一筆收入。假定這四類機會都非常靠譜,一個大電視台節目主管的offer;一位相識已久的朋友邀林林入股新公司,這個項目非常有前景;一個銀行的老朋友介紹的回報超過兩成的穩定產品;一筆大額項目提成和年終獎。

可能的結果是:

同樣的,一份收益再高的投資,林林也無福消受,因為她沒有本金;

拿到一筆“大錢”獎金時,林林“自然會開始理財”,但她發現自己沒有經驗,不懂。

我們見過20多歲的網球冠軍、主持人,但極少見到20多歲的投資理財大師。任何一種非凡成就都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老虎伍茲在1996年獲得職業生涯的第一個美國職業高爾夫巡回賽冠軍時隻有20歲,但他練習高爾夫球已經有17年了。1999年,17歲的郎朗在芝加哥拉文尼亞音樂節一夜成名的時候,他已經沒日沒夜地練習鋼琴有14個年頭。從21歲畢業,林林有9年的時間訓練財技——投資1000元與投資1萬並沒有太大差別。理財是一門實用技術,最好自己能上場,單靠看書惡補並不容易。

4、人生最大的風險不是死得太早,而是活得太長

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煩。最好的辦法是不理,隻等秋風過耳邊。大多數人還是無法像季羨林這麽超脫,老先生98歲離世,依舊沒有遺囑,或者,更深的原因中國人太能理解——如其子季承的描述,“死亡一直是個禁忌。父親對死亡沒有準備。”

從法律角度看,不為死亡做安排最大的問題是,財產未知,下落無著。如何立一份有效遺囑,《繼承法》有明確規定,立下之後可以參考柳傳誌的做法,公之於眾,定期改動,以免導致繼承人之間的猜測和糾紛。“到最後的時候才宣布誰來負責繼承接班人。那個方式,我覺得不好”,柳傳誌也這麽想,你呢?

無論哪一種,提前做好安排總不會錯。第一,列一份單子,詳細寫好你的遺願,包括由誰來繼承你的sina微博和QQ空間密碼;第二,準備足夠的錢,預備活到800歲——這是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中國人,先秦仙真彭鏗的壽命。好吧,靠譜一點,告訴你一件事,出生於清朝末年的長壽奶奶霍禮明今年115歲,是最長壽的河南人,仍然身體健康。

歡迎來到長壽風險的世界,這看起來不近人情,但這的確比“死得太早”還可怕。

規劃我們退休後的投資組合,是人生中最棘手的財務難題之一。

如今,65歲的男性預期平均能活到83歲,而65歲的女性平均能活到85歲,但這些數據會誤導人,因為它們隻是平均預期,不僅有半數的退休者會活得更久,而且人們在活到平均壽命前後時也麵臨很大的變數,有些人可能在接近70歲就去世,而不少人能活到90歲。而且,如果你已婚,則還要考慮兩個人的預期壽命。平均壽命僅僅反映大眾的整體情況,至於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生活富裕而且定期鍛煉、不抽煙、不酗酒、經常閱讀理財雜誌的人,他們的壽命可能超過平均數。 如果你身體健康、頭腦清醒,還是謹慎為好,做好90歲,甚至更長久的退休計劃。

可怕的是,在超過20年的收入荒漠裏(如果50歲退休, 按照中國人口平均壽命74歲計算,是24年),我們靠什麽養老?除了社保,有一個源源不斷的現金噴泉是最佳解決之道,多數中國人都知道,社保真的幫不上忙 ——如果想像日本老人那樣退休後在衝繩租下一套靠海別墅逍遙過晚年,隻能靠自己的安排。

最多的人存下了一筆錢做養老之用,但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於壽命:我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這意味著我們很難去計算每年應該從積蓄中抽出多少用於生活開銷。取出太多,可能是:眼睛一閉,一睜,錢花沒了,人還在……取得太少,我們可能過上了不必要的拮據生活。

第二多的人靠著一套房產,但活過了70年,所有權又是一個不確定性。

根據經驗,大家填補養老大坑的現金噴泉依次是:一筆儲蓄,最好每年有些收益;一幢可供出租的房產;或者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每年自有分紅——這些都是被動收入。

5、不要早結婚



■李兆基

“取得第一桶金後,以錢賺錢。”

——李兆基,香港地產大亨,亞洲股神。恒基兆業、中華煤氣主席、新鴻基地產副主席。

當被問及成功秘訣,四叔李兆基給年輕人一條忠告:不要早結婚。

2011年,李兆基以190億美元身家躍升香港富豪榜第二。因為排行老四,被圈內人尊一聲“四叔”,從創辦新鴻基地產的樓王到彈指間撼動恒指的“亞洲股神”,四叔的故事每個香港人都耳熟能詳。隻是難以想象這位85歲的長者並不像家中渴望抱孫的爺爺那樣催促年輕人早日成家立業,而是冷靜地說一句:不要早結婚。

“如果拿著當初的1000元去投資,第一次能有2%的回報,日積月累下來也是很大的財富”,四叔在一次公開演講上說:“以錢賺錢,怎麽會成不了富豪?”

年輕最大的好處是不怕冒險——因為你沒什麽可失去,最大的短板是母錢少少。1948年的金鋪學徒李兆基,隻帶著1000港元南下香港,並沒有多少餘錢幫他賺2%的回報。細究四叔的財富增長曆史,不管是1958年與郭德勝合股永業地產的幾百萬港元,還是1975年成立恒基兆業的1.5億港元,又或者 1993年與鄭裕彤預期收購加拿大Westcoast Peboleam公司的14.9億港元,都不及初抵香港時,在金鋪掛單買賣外匯和黃金積累的那一小筆儲蓄來得重要。對多數白手起家者,積蓄母錢沒法走捷徑,靠的是赤手空拳打拚、一分一毫存下,甚至是省吃儉用。

形成母錢的珍貴時期多是二十來歲,太早結婚會蠶食掉這筆資本,如四叔所言 “有的時候家庭的負擔會成為枷鎖”。華爾街日報金融專欄作家Jonathan Clements(喬納森·克萊門茨)有兩個花錢大戶,一個叫漢娜,一個叫亨利,“他們對我來說都是無價之寶——但如果要孩子,我就不得不晚點退休”,對克萊門茨而言,家庭是他最大的資產和負債。他在自己的理財專欄裏寫道:“組建一個家庭意味著額外的支出,孩子的出生可能促使父母其中一方放棄工作,在家裏養育孩子。當我還在《華爾街日報》工作時,我經常收到讀者的郵件,在信中他們為自己能在40多歲成功退休而沾沾自喜,無一例外的是,他們沒有孩子。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一個中等收入的家庭把孩子培育到18周歲,要花費20多萬美元,接下來,父母還要支付比這更多的大學費用。如果希望成為理財成功的父母, 那麽我們需要早做準備。”

結婚二字對中國人的重壓,除了孩子,還有一套房子。一個28歲的北京青年為了婚房可能要花掉自己工作以來的所有積蓄——能成為母錢的錢,為了湊齊首付,搭上父母積蓄的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每月供款會吃掉你存下更多母錢的可能。

6、賣掉房子去投資



■謝國忠

“如果你手上還有多餘的空房,趕緊賣掉吧,不要再等了。國內樓市將會進入最冷的‘冰河世紀’,全國平均樓價將會下跌50%,而下跌周期最長將達3年。”

——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

過去十年,中國房價上漲6倍,年均收益率接近20%,在老百姓心中已經成了一個優良的投資渠道,但是接下來10年,房地產還依然會延續此前的輝煌麽?

過去十年,沒有什麽像房子這樣——可自住可投資,看得見摸得著,最關鍵的是,上漲扛扛的。

過去十年,房價上漲6倍。北京漲了10倍,並且,隻漲不跌。同期,上證綜指從2001年6月14日2245點一路下行,攀爬至2007年10月16日到達曆史高點6124,目前徘徊在2480點,這十年間,巴西的股票漲了7倍,俄羅斯漲了6倍,印度漲了5倍,中國的股市漲了不到10%。未來十年是什麽模樣?

房價會不會永遠都漲?至少香港人不會這麽想。東亞銀行(中國)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柏軒說:“我認識的一對夫妻97年結婚時,在香港比較偏遠的地方買了房子,房價跌到最低點時差不多跌了80%。所以,即使是剛需結婚買房子,也要理性。”

時至今日,樓市終於有所靜寂,總理說房價要回到合理價位,有人認為是正常回歸,還有人還等著房價下跌抄底,等著房價另一輪的暴漲。

中國經濟的成長,十年前就奠定了現在的模式。中國在十年前做了兩件事:第一,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產業競爭力飛速提高,這奠定了中國以外需拉動經濟成長的模式。第二,1999-2000年啟動了房改。在過去,住房是一項社會福利,房改之後,房地產成了一項產業。從此,中國的經濟就在房地產及相關產業飛速發展的基礎上高度成長,拉動了內需。

過去十年,中國房價上漲6倍,年均收益率接近20%,在老百姓心中已經成了一個優良的投資渠道,但是接下來10年,房地產還依然會延續此前的輝煌麽?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同樣樓市亦如此。但是樓市是明年還是後年下跌呢,我不知道,但是這個問題似乎並不重要,我們考慮的一個命題僅僅是,接下來10年,房地產還會是一個優異的投資渠道麽?

衡量房地產價格的兩個指標:租金收益率和房價收入比。目前北京普通住宅租金收益率為2.5%,北京房價收入比差不多20:1,這兩個指標目前似乎並不合理。對這種不合理比率的調整,我們寄希望於租金的上漲,收入的提升。房價如果繼續10年保持20%的增長,為了改善目前並不合理的比率,那麽租金和收入應該要保持高於20%的增長,但這個數字在現實世界中似乎很難實現。那麽降低一點要求10%呢,這也是一個很難實現的數字。

答案很清楚了,房地產要延續過去10年的輝煌似乎並不現實,無論房價下跌與否,可以肯定的是,接下來的10年,房地產不再像過去10年是一個優異的投資渠道,而是一個與股票、基金,甚至債券類似的投資渠道。

如果有更好的機會,為什麽要守著幾套房子?

7、別指望靠保險賺錢

保險管得很寬,從意外摔跤到紅斑狼瘡,從車子自燃到樓上鄰居家淹水毀了你的天花板,但凡會讓你破財的事情,保險都不會坐視不理,除了——投資失敗。

推薦閱

我們能從外星人綁架保險這種離譜的險種中獲得一些靈感,關於保險的真正含義。你隻要付9.95美元給這間不靠譜保險公司,當投保人被不明飛行物體上的外星人綁架,就可獲得1000萬美元的賠償。如果在被綁架期間得不到營養充足的糧食,被保險人可以獲得2000萬美元的額外賠償。

保險將你置身於財務安全之中,這一點美國人身體力行,因為他們一旦遭遇火災、家庭主要勞動力的死亡時,悲傷之餘實在拿不出錢來化解財務危機,甚至,車禍後預先墊付1000美元也非易事。根據《TIME》(時代周刊)在去年8月的調查,隻有36%的美國人在其儲蓄賬戶上有超過1000美元的應急資金。

中國人則恰恰相反,在去年三季度央行對儲戶的調查中,82.8%的城鎮居民傾向於儲蓄,其中一半的人隻認銀行存款。在美國人檢討自己保險買得太多的同時,也許中國人該想想,是不是保險買得太少?曆來缺乏安全感的中國人有足夠厚的“墊子”抵禦財務危機,而這個墊子往往並不是保險。

我們對保險有個最大的錯覺——既然是保險,用它投資肯定沒風險。這句話大錯特錯。專欄作家吳霽剛剛幫一位女性客戶梳理了過去七年的投資單據,最大的敗筆來自一家外資公司的分紅保險。

求方便之名,讓保險一次性解決兩個問題——保障和投資,效果也並不一定好。根據華寶證券的統計,去年,67個投連保險的激進型投資賬戶全數虧損,與股票型基金相差無幾,查至過去三年的業績同樣不相伯仲,隻是後者申購費不超過1.5%,投連險可是“昂貴”許多。

中國理財網CEO趙良有個絕妙比喻,投連險好比二合一洗發水。事實上,有必要讓保險來滿足雙重需求嗎?

直接忽略掉所謂“保障又理財”的保險,隻選擇那些純保障型,至於投資,省下錢來交給更專業的投資機構去打理,按照趙良的話,既然有洗發水和護發素,何苦非要用如家快捷酒店的二合一洗發水?

8、能把錢守住就是賺了錢

早在300多年前,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布萊士·帕斯卡曾經以這樣的方式為其對上帝的信仰進行辯護:假設上帝不存在,則懷疑者贏,相信者輸;倘若上帝存在,情況則相反。

持相信和懷疑態度,犯錯誤的後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上帝不存在,那麽所有虔誠的信徒隻是失去了許多單調乏味的教堂禮拜儀式,但如果上帝存在,那些懷疑者則會在死後下地獄,並永遠被炙烤。理性的人,或者至少那些相信上帝確實會在意他們的所作所為的人,會選擇相信上帝。

如果你相信一項投資會讓你收益豐厚,將全部身家投入其中,可能會讓你瞬間實現最高的理財目標,如讓孩子在美國讀中學,全家住別墅。但如果你錯了,極端的情況是損失了90%之多——如同1929年-1932年美國大蕭條時代的情形。這個錯誤的後果與你錯過了一個高收益的機會完全不能相比,你可能會失去全部的養老金,連70平米的房子也住不起。

任何在美國大蕭條時期持有一定數額債券的人都會感到十分幸運,他們不僅獲得了還不錯的息票,而且本金和利息的購買力也變強了,這得益於長期的通貨緊縮。而任何生活在當今中國的人都知道,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錢正在無形變少,但錯誤的投資可能比通脹更暴戾。韓國公認的地產投資高手慎永根分享自己的經驗時說:“未來能獲益多少是關鍵,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能否在未來還能保住本錢。”

保住本錢的訣竅是懂得什麽時候按兵不動保存實力,什麽時候出手賺取收益,但——

9、現在,投什麽比什麽時候出手重要

在過去25年內,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由3年一次變成平均18個月就來一次,按照裏氏震級來算的話,它從三級地震變成了九級地震,甚至更嚴重。2008年起,危機已經成為常態。看看歐洲的狀況,法國理財專家馬克·菲奧倫蒂諾深有體會,財富管理這種事情如今已經不亞於在兩旁布滿狙擊手的冰道上開F1賽車的困難程度,它遠遠不像在第七號國家公路上開標誌404家庭型小車,隨時都可以停下來,在草坪上邊沐浴陽光邊野餐那麽輕鬆簡單。

在中國,投資界也普遍感受到市場的變化,我們接受的外界影響越來越多,市場波動的周期越來越短,節奏越來越快。與此同時,是理財產品的日漸豐富,2004年,銀行理財產品、基金產品分別隻發行了123款和不到200款,到了2009年各自的發行數量達5986款和636款。

10、賺自己能賺的錢

誰誰誰今年買紙黃金賺了不少。

誰誰誰把錢借了高利貸,幾個月利息就夠本金了。

誰誰誰在網上做代購生意很火,是不是我們也可以做。

誰誰誰公司眼見就要上市了,可惜當時沒入股。

“我們總是羨慕別人,別人的股票又賺了多少,如果沒有精力或興趣去鑽研K線圖或財務報告,也沒有內幕消息”,恒生銀行(中國)副行長兼個人理財及財富管理業務主管楊榮燊直接給出這條忠告:“那你就放棄吧。”

被別人的財富故事激勵的同時,也要保持一份清醒——這事我幹得了麽?

不僅普通人,專業投資者一樣會“眼紅”,博時基金首席策略師夏春曾經被記者問到對黃金怎麽看,他的一段回答道出投資者的心理:“做投資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你不買,它可能會漲,漲的時候你可能會眼紅。但我知道,隻賺自己能賺的錢。比如說,黃金的價值誰也說不清楚,可以不碰,但一定有了我確定的機會,帆一定要張滿,把自己能賺的錢賺足了。”

認識自己能賺什麽錢

投資市場的錢並不好賺

我們經常關注那些一年之間就高漲100%,甚至翻兩番的股票,閱讀有關明星基金經理的小道消息,四處打聽有內幕交易的熱門小盤股。現在看年中時的金價,很多人都能得出結論,黃金大漲勢必會回調——果然貴金屬在9月份難逃大跌。這些看起來好像輕易就可以了解漲跌的奧秘,金錢唾手可得。但事實並非如此。

完全靠投資“發財”可謂鳳毛麟角,依靠一份自己的事業改變財富的速度甚至靠譜一些。投資家也好,企業家也罷,別人的故事終歸是別人的故事,沒有一個好點子、一個好爹,大可不必悲傷富豪榜上沒有你的名字,我們可以做的是,賺好自己能賺的錢,把它賺足。

有時候投資的意義不在於賺錢,而是避免變窮。

投資什麽?總是找不到最好的產品

理財者總是陷入兩難境地:不滿意於國債和保本基金的微薄收益,也不喜歡股票和陽光私募的大起大落,把錢放(貸)給號稱能給5分利(月息5%)的表哥,但又擔心要不會來本金;終於打聽到一年穩賺13%的信托產品,卻發現湊不齊300萬元的門檻。

每個理財產品總是在收益、風險和流動性上糾結不已,如同找女朋友,要麽漂亮但不聰明,要麽聰明但樣子普通,難得碰到才貌雙全的女子,卻看不上你。

如果把2011年最常見的理財產品在一個特別的矩陣中一一排列,我們能發現最簡單的真理:這項投資賺錢能力越強,冒的風險就越大。比如股票型基金(公募)在2007年一年能幫持有人翻番,但也可能在2008年平均虧損一半。但也有例外,固定收益類的信托一般能拿到穩定的收益——9%或者以上,看上去沒冒什麽風險,但別忘了這樣的產品有100萬元的投資門檻,而且流動性很差,在持有期間不能像基金那樣隨意買賣。

幸好投資可以很花心,不能娶到美嬌娥,但可以同時擁有,坐享齊人之福。專業人士稱之為資產配置,是為了分散風險。

真正的分散是要在不同的資產類別中進行配置,比如應該有債券類資產,多數情況下與股票是反向的,還可以考慮黃金,市場越恐慌黃金越值錢,貨幣型理財產品也是,別看平時收益不高,但市場資金緊張時,貨幣型產品的收益不可小看。在不同的資產類別中進行配置,並根據自身的需求以及市場趨勢的變動進行調整,這才是有價值的分散。

看看去年誰打敗了通脹?如果以此衡量成敗,2011年浮動收益的產品都是失敗者,滬指下跌,私募和公募基金跌得更慘,就是常常被冠之以“保守”的債券基金也難逃劫難。隻有兩類理財產品打敗通脹,分別是信托和銀行理財產品。

11、隔靴搔癢更安全

如何平衡風險與收益?

身處證券市場之中的房四海的建議是:一步一個腳印,普通百姓不要搞股票和高風險投資,踏踏實實過日子和看書。房的頭銜是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見過太多股市悲歡—— “不搞股票”,他的理由很直接:“在一個不分紅的股市裏,玩的是純投機的圈錢遊戲。”在過去22年,A股融資總額為44450.53億元,而分紅總額為 20991.31億元,分紅連融資金額的一半都沒有到。

推薦閱讀

過去五年中可口可樂的股價在17.64元之間波動,從2005年2010年投資者獲得的紅利,這隻“債券”的收益相當於19.95%,這還沒有算上股票上漲的收益。巴菲特在1988年-1994年期間陸續購入約13億美元的可口可樂股票,一直持有至今當然不是為了一箱櫻桃味的可樂,根據理財專欄作家楊天南的計算,在截至2010年的24年中,可口可樂的分紅每年都在增長,巴菲特共收到現金紅利31.7億美元。

也許很快,中國股民就能享受到如此福利,在證監會主席履新的第一個媒體通氣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出台舉措提升上市公司分紅水平。來自證監會的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0年,A股實現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數量逐年增加,從856家上升至1321家,增幅達到54%,現金分紅的金額也從3423億元增至5006億元。

分紅製度解決並不意味著這塊肉就能生吃。東亞銀行(中國)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柏軒回憶2000年的香港科技股,感慨萬千:“當時市場非常瘋狂,街頭巷尾都在談論股票,買的都是電訊盈科這類電信、網絡股,明明知道市盈率已經很高,但還是不管不顧,全民投入。”李嘉誠之子李澤楷在2000年憑盈科數碼動力,以2300億元“鯨吞”香港電訊,成立電訊盈科,卻在成立之初遇上網泡沫爆破。公司股價由之前高位的28.5元一路下滑,在2002年10月初跌穿1元,至0.88元曆史低位,淪為“毫子藍籌股”。高位入股電盈的小股東慘淡收常

除非藝高人膽大,否則死得最慘的也是拿生肉當主食的人。

12、投資最可怕的敵人是你的情緒

在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副總經理秦紅與投資者們的交流中,她發現投資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深刻地影響著投資行為。在一次投資論壇上,有位穿著時尚的阿姨提出了一個讓秦紅印象深刻的問題,並獲得了廣泛的關注:“我從2003年開始買基金,也算是老基民了。以前一直秉承長期投資的理念,卻發現一直虧錢,現在我打算低買高賣做短線了。”

阿姨的自我總結正好符合了七情下的投資心情。

首先是參照點的不斷漂移 ——自己的投資到底是賺錢還是賠錢,阿姨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們按照市場曆史推斷,以基金指數60%的超額收益來看,阿姨的投資整體盈利是大概率事件。而阿姨口中一直說到的“賠錢”,其實是不斷地與過去的最高點相比:2008年與2007年的6000點比較,賠了一半也是正常;等到2010年,就開始與 2009年8月的3400點高點比較,賠了20%也是可能;近期,又與2010年10月相比,似乎又賠了10%。在這樣連續“虧損”壓力下,做出低買高賣的決策似乎是理性使然。

往回看,我們總會知道那個曆史最高點和之後巨大的下跌;但是身在其中之時,卻永遠無法預測市場走勢。上漲之後 “再創新高”固然令人愉悅,卻遠沒有下跌的記憶來得深刻。家人的參照點漂移與選擇性記憶,令這位阿姨不知所措,所以才會得出她的結論:賣好基金,留差基金。按照這種低買高賣的思路,其結果可想而知。

從2003年開始,到2010年止,綜指有超過1倍的增長,基金指數更是1元變5元。 然而在參照點不斷漂移之下,投資者們感受增長的日子綜指隻有7%,基金指數也隻有10%;感受到損失的日子,綜指卻超過了70%,基金指數也將近60%。 投資是為了賺錢,但風險下的投資不會天天賺錢,為了長期的盈利忍受痛苦,這是基金投資的現實。

因為痛苦就采取如阿姨般的低買高賣策略,最終的結果大概率事件會是承受了下跌(因為不肯割肉),還賺不到牛市的錢(因為賺錢時會頻繁買賣,拿不到牛市的收益).

外人看來,低買高賣是應該的呀。尤其是高點不賣出,真是笨人所為。在如此的外部壓力下,許多人從長期投資者走向短期交易者,這大概也是現階段基金發行規模尚可,但整體規模下降的原因之一吧。再加上渠道本身的利益傾向,以及長期投資教育聲音的弱化,最終讓投資者不是走向理性,而是走向短視:逐漸關注短期利益、忽視長期利益,而不再尋求大概率、大幅度的獲勝事件。直到牛市來臨,他們才發現因此喪失了巨大收益,可惜已為時過晚。

13、風物長宜放眼量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國金證券研究所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張劍輝引用了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這首七律的後半句,隻為說明投資需要更長遠來看。

長期投資未必是獲取最高收益的方式,卻是適合大多數人的方式。

在市場波動中,很多投資者願意追逐短期的收益或者風險控製,較為頻繁地波段操作,並且因為短期的得失而沾沾自喜或者悶悶不樂。也許,長期投資不能把握市場上提供的所有機會,不是收益最大化的投資方式,但實際上對於大多數投資者而言,往往是最適合的投資方式。

以下這兩組數據均顯示這一點。海外市場,有統計調查數據顯示,在1926到1999的70多年間,標普500指數漲幅逾幾十倍,而在持有期為1年的74 個時間段中,仍有3成投資者虧損,在持有期為5年的70個時間段中,有1成投資者虧損。國內市場一樣有類似故事,我們統計了2004年到2008年底的基金收益情況,其中投資期限隻有兩個季度的投資者損失比例在一半左右,而投資期限如果延長到一年,投資者損失比例在30%多。

14、外人田裏有肥水

匯率進一步市場化的條件在逐步形成。與此相關的是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賬戶的完全可兌換,這件事情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毫無疑問將被不斷推進。事實上,資本賬戶的可兌換在很大程度上正在逐步實現。如果一定要算一個數字的話,按照IMF(國際貨幣組織)的標準70%-80%的可兌換項目都已經可兌換了。隻差一點點,百姓自己能夠把存款完全不受限製地轉換到外幣這件事。也是一步一步,讓我們老百姓直接出國投資。

為什麽這麽講,從百姓個人的利益考慮,國外有巨大的投資回報的空間。我們不要隻看到歐債危機,看到美國經濟情況不好,看到華爾街指數下降,這個是片麵的。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經濟的不斷上漲,事實上帶動了蘋果公司、力拓、必和必拓、英國石油BP、美孚公司、寶馬公司等等大企業的股價上漲。用中國人俗話來講這等於是肥水流入外人田,難道我們的消費者、投資者、儲蓄者隻能隔岸觀火嗎?我們應該積極走出去,布局到這些優質的金融資產上去。讓我們的百姓獲得中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大企業的股價上漲、資產價格上漲的部分回報。

15、花大錢買貴貨

“他們花起錢來總是大手筆,但生活中卻節約樸素”,韓國投資專家樸容錫在描述新生代富豪時說。這句話看起來有點矛盾。

樸容錫花掉7年的時間約訪了681位30-40歲的億萬富翁(40億韓元以上,相當於2200萬人民幣),其中一位受訪者是在釜山經營高級日本料理店的孫泳雨先生(40歲),他說,“花大錢去消費,我是有原則的,我花了大錢買的東西至少能使用5年以上,如果那是一件能使用5年以上的東西,那麽你就要毫不吝嗇地買下來,這才是真正的節約。你得購買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散發氣質和品位的物品,至於衝動購物,那是絕無僅有的事情。”

錢到底去哪了?

一雙質量好的皮鞋,隻要保養得好,穿上10年也嶄新如初;一張經典的實木好床,即便連續睡上10年,也結實如新;一套紅木家具,可能越用越值錢。雖然大家都在說LV貴且不值,但花同樣的錢,買一個經典皮具可能比買十個“隨便背背”的包劃算得多:第一,當時絕對貴,下次自然買得少;第二,錢花在了看得見的地方。

不考慮你的彩票中獎、遠方表姑媽留給你一幢四環內的房產以及你的創業成功——這幾乎都是小概率事件,那麽,你會發現一個殘忍的事實,大多數人一輩子能賺多少錢是固定的,就像thinkpad筆記本的開合次數,十萬次,被設計師計算在冊的。開關越頻繁,壞得越快。也意味著,這一塊錢花在這裏,你就不能花在另一個地方;花在現在,意味著你的未來少了一塊錢。



所有跟帖: 

原創還是轉載? -向大洋- 給 向大洋 發送悄悄話 向大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9/2012 postreply 22:07:11

轉載:中國人理財必讀15條 案例深刻而具有可操作性 -wooddiy- 給 wooddiy 發送悄悄話 wooddiy 的博客首頁 (196 bytes) () 08/20/2012 postreply 09:48:3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