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挑戰自我,得首先認識自我。人的本性似乎是樂天安命,習慣於在熟悉的環境下生活。Familiarity breeds comfort。下麵二題是用來幫助你認識自己是否愛隨時挑戰自我。這二題曾分別被用來測試過多倫多大學,耶魯,斯坦福等大學的大學生和研究生,要求他們以最快速度回答。令人吃驚的是大部份人回答錯了。
一:傑克愛上了安妮,但安妮愛上了喬治。傑克己婚但喬治未婚。由此推斷:己婚者愛上了未婚者。這個推斷對嗎?
A. 對
B. 不對
C. 不知道
二:一顧客花了一元一毛買了一球拍和一球。買球拍比買球多花了一元,所以買球隻花了一毛。這個結果對嗎?
A. 對
B. 不對
在回答第一題上,80%左右的測試者選擇了C,而在回答第二題上,大部份選擇了A.正確的答案是A和B. 為什麽這兩道測試與挑戰自我有關呢?因為這跟人通常是認知吝嗇者(Cognitive miser)這一點有關,而喜歡挑戰自我的人不應該是這樣的認知吝嗇者。一般人在認知上傾向於偷工省料,取巧走捷徑,用最少的信息和最快的分析以及最容易的方式來導出結論。所以,表現在選擇答案時要麽選擇最不富挑戰性的貌似正確的答案,要麽選擇不需要太多分析推理按固定模式提供的現成答案。以第一題為例,唯一未知的因素是安妮是否己婚。所以需要在安妮未婚和已婚兩種情況下進行分析。
如果測試出來,象我一樣你也是認識吝嗇者,太可不必沮喪。偷懶是人的天性,尤其是饑腸轆轆時。不僅象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如此,就連高高在上的法官們也不例外。行為學家們在研究以色列法官同意假釋犯人時,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幾乎每臨近用歺時.法官們不同意徦釋犯人的比率明顯増大很多。在排出其它因素外,研究者發現是否假釋犯人跟法官的腸胃顯著相關。腸胃空時,法官們傾向於選擇不假釋,因為不同意假釋是現𢦓的最輕鬆容易和沒有風險的決定。這些法官們和凡人一樣,在饑腸轆轆時,也免不了墮落成認知吝嗇者。
有什麽靈丹妙藥來克服認知吝嗇進而挑戰自我?有,一塊巧克力。許多研究發現當人們在逼迫下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時,會自我消耗(ego depletion),消耗許多血糖. 而血糖降低會導致人們選擇easy exit。所以需要補充血糖。這就是是為什麽法官們在進歺後,血糖得到了補充,又恢複了正常的理性分析和決策能力。
記得以前看model house時,經常發現有一盛有糖的小籃子。也許糖偶爾會有助於買房者做出買房的決定,畢竟買房的決定要比不買房的決定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