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美國亞裔崛起 真實還是誤導?兼談華裔特征

來源: commonsense888 2012-07-02 21:40:4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496 bytes)
美國亞裔崛起 真實還是誤導?兼談華裔特征
文/僑報編譯

皮尤研究中心發表的題為《亞裔美國人的崛起》的調查報告引起極大反響。這份報告盛讚亞裔在美國各族裔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經濟狀況最好,更加珍視婚姻、父母,更加勤奮和事業成功。

國會代表亞太裔的黨團小組以及亞裔權益組織卻激烈反駁,稱皮尤將亞裔描述得太過美好,這容易使一些需要幫助的亞裔群體遭到忽略。

說亞裔很優秀 恐掩蓋需要幫助的真相

皮尤研究中心名為《亞裔美國人的崛起》的調查報告引起極大反響,國會代表亞太裔的黨團小組以及亞裔權益組織19日卻激烈反駁,稱皮尤將亞裔描述得太過美好,這容易使一些需要幫助的亞裔群體遭到忽略。

據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道,亞太裔全國聯盟(NCAP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皮尤的研究可能會誤導許多人,令人對亞裔得出不正確的刻板印象,認為他們都有很高成就,並遇到較少困難。

華裔眾議員趙美心說,大家必須避免過分簡化結論,不要忽略亞裔多樣化小區所麵對的許多實際困難。而NCAPA也擔心,皮尤公布的調查數據會掩蓋亞裔小區麵對的問題。聯盟主席艾爾(Deepa Iyer)表示,皮尤的研究會讓人以為,亞裔小區總體成就頗高,沒有任何問題。他認為,該研究沒有討論亞裔小區的多樣性和麵對的挑戰。

皮尤研究中心反駁說,他們努力保證研究的全麵性,訪問了22個亞裔社團,並調查了來自6個主要來源國的亞裔,即中、印、韓、日、越南和菲律賓。皮尤發言人克瑞希納莫希稱,整個200多頁的報告詳細討論了亞裔小區多樣的態度和經曆,包括正麵與負麵信息。

但是艾爾仍然表示不滿,他說,亞裔一貫被視為模範少數族裔,但是政策製定者在調整政策時往往忽略亞裔。他指出,如果人們沒有意識到亞裔小區中的多樣性,那些需要幫助的亞裔將得不到應得的資源。艾爾用亞裔的種族歧視數據作為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皮尤的研究稱,隻有13%的亞裔表示,歧視對於自己是大問題。但是艾爾稱,許多亞裔小區成員正在遭受各種形式的歧視。

另外亞裔學生和教育研究權益組織也指責皮尤的研究壓低貧困率。

皮尤在其19日公布的報告中指,09年左右亞裔開始超西語裔,成新抵境移民中的最大群族,而且亞裔普遍重視教育,49%的人擁學士學曆,超過總體30%的比例。

華人寧願被稱為“華裔美國人”而非“亞裔美國人”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最新公布的研究《亞裔的崛起》(The Rise of Asian Americans)中稱,在美亞裔人口首度超過拉美裔,成為增長最快的種族群體。

據加州KCET公共電視台報道,皮尤在《亞裔的崛起》稱,與一般的美國公眾相比,在美亞裔更滿意於自己的生活。他們認為,通過自己的勤奮工作和努力奮鬥,能夠積累財富、實現經濟富足,這也和外界對亞裔性格特質的認知相吻合。研究顯示,大部分亞裔美國人稱,與父輩相比,他們在相同年齡時取得的成就更大,生活也更好。

2010年采集的人口普查數據對亞裔美國人的關注則更為詳細、具體,數據涵蓋了亞裔美國人在社會、政治、家庭價值觀、認同感和歸屬、關於歧視的看法以及與原籍國的聯係等各個方麵。例如,49%的在美亞裔(包括公民和非公民)認為他們的生活較父輩“更好”,而美國普通民眾的這一比率隻達到36%。這其中還包括一些有意思的要點:

一、亞裔群體不認同“亞裔美國人”標簽。不管是否出生在美國,在美亞裔更傾向於用原籍國描述自己,比方說,“華裔美國人”或者“菲律賓裔美國人”,這似乎顯示他們的“愛國”情緒濃厚。隻有19的人描述自己為“亞裔”或“亞裔美國人”。14%的人直接稱自己為“美國人”。其中日裔稱自己為“美國人”的比例最高,達到21%,50%的日裔更描述自己是一個“典型的美國人”,這與所有美國亞裔的39%比例相差很大。

二、韓裔美國人社交圈多局限於本民族,日裔這種情形最少。58%的韓裔稱自己在美國的朋友多來自於韓國,而日本人的這一比例隻有21%,排在所有調查國最末。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日裔與其他族裔通婚率較高,71%的日裔與非日裔通婚。

三、與西裔相比,亞裔因經濟原因移民的比例較小。皮尤2011年的調查稱,21%的亞裔因為經濟原因移民美國,而西裔移民的這一比例達到55%。與之類似的情況是,西裔美國人對美國的認知和理解比亞裔更深,這其中包括“獲得成功的機會”(87%比73%),“改善貧困”(69%比64%),“社會道德價值觀”(44%比34%)。

鏈接

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稱,亞裔移民層次多元,人口增長迅速,占美國總人口的比例接近5%。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來到美國的亞裔新移民約43萬,占總移民的比例為36%。與此同時,西裔移民約37萬,占總移民的比例為31%。

皮尤研究中心的執行副總裁保羅•泰勒(Paul Taylor)稱,“和曆史上來到美國的其他族裔移民一樣,亞裔新移民都是奮鬥者,不同的是他們擁有更好的教育背景。亞裔移民不是那種窮困潦倒向往自由的典型移民形象,他們是21世紀的高端勞動力。”

華裔特征:新一代移民教育程度高

根據皮尤報告,華裔是進入美國的第一批亞裔移民之一。1848年在加州開始的淘金熱起初隻是吸引了華裔的商人和水手。大規模的移民是從1852年開始的,當時有5萬2000名中國人來到美國。華裔勞工在修建中太平洋鐵路的勞動力中占了90%。

在早至1870年的時候,華裔占了加州人口的9%及該州勞動力中的25%。這些人中大多為年輕的單身男子。他們打算在工作幾年後返回中國。那些留在美國的華裔很少結婚,因為當時的法律嚴格限製華人婦女移民美國並禁止華人與白人女性通婚。

隨著黃金越來越難找到及鐵路修建的結束,美國人對華裔和其他外國移民的敵意也在增加。當華裔從金礦被驅趕出來之後,他們中的大多數定居在各個城市的飛地之中,其中主要為舊金山。他們在那裏主要從事低收入的工作。他們中有許多人會在白人工人罷工的時候被雇主引進工廠來替代這些罷工的工人。 華裔工人在1870年代被工會領袖歸咎為被壓低的工資水平的淵藪。他們常常成為仇恨犯罪及種族暴力的受害對象。有一係列的法律,其中包括1882年的排華法案,禁止華人歸化成公民或移民美國。

美國華裔在1890年的時候達到其在19世紀時的人口高峰:10萬又7000人。由於反華法律的頒行及高度不平衡的男女比例加上數以千計的華裔返回中國,美國的華裔人口在1920年時下降至不到5萬人。 後來,美國頒行的法律禁止所有的亞裔(菲律賓除外,因為該國當時是美國的保護地)移民美國。這些法律包括了1917年時的移民法及1924年時的原始國籍法。

華裔的再次大規模移民美國始於1965年後,因為當時通過了裏程碑意義的移民及國籍法。許多華裔以學生身份赴美,並在後來獲得了永久居民的簽證。與早期幾波的移民不同,在過去40年中移民美國的華人更可能包括那些受過教育的專業人士。

2010年,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披露,大約有3百萬華裔成年人居住在美國。華裔美國人是亞裔美國人中最大的團體,他們代表了美國成年亞裔人群中的約24%。

華裔美國人特征

--出生地和公民身份:76%的成年華裔美國人出生於外國。他們中大多數為美國公民(69%)。

--語言:華裔美國人中超過一半(52%)會說流利的英語。

--年齡:成年華裔美國人的中位數年齡為43歲。

--婚姻狀態:他們中59%為已婚。

--生育:在2010年ACS之前的12個月中的年齡在18-44歲間的華裔美國人婦女有5.8%的人生了孩子。大約11%的華裔婦女在過去的12個月中是未婚生子的。

--教育水平:在年齡25歲或以上的華裔美國人中,有51%的人至少有一個學士學位。

--收入:全職華裔美國人的中位個人年收入為5萬美元。華裔美國人的家庭的中位年收入為6萬5050美元。

--擁有房屋比例:62%的華裔美國人擁有自己的房屋。

--貧困狀態:成年華裔美國人中生活在貧困狀態者占14%。

--地區分布:49%的成年華裔美國人居住在美國西部。

--態度

--與其他亞裔美國人相比,華裔美國人更容易說針對他們祖國的歧視是一個大問題(16%)或是一個小問題(56%)。24%的人說,歧視對他們不是一個問題。

--華裔美國人與大多數的其他亞裔美國人相比,他們對華裔與其它主要的族裔團體間的關係不甚樂觀。隻有約20%的人說,華裔美國人可以與白人相處融洽。有更少比例的華裔美國人說,他們與黑人或西裔相處融洽。

美國“亞裔崛起”的真相與願景(僑報評論員)

曆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亞裔在美國的努力和奮鬥值得肯定,成功值得慶幸,但任何的誇大和誤導,都會產生不良的後果。

無黨派的權威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6月19日公布了題為《亞裔美國人的崛起》的調查報告,指出亞裔已成為美國社會增長最為迅速、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最高族群,其近年來的新移民規模已超過拉美裔移民。

作為世界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的移民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亞裔崛起似乎是不爭的事實。報告並描繪了亞裔在美國各族裔中的優越表現,包括受教育程度最高、經濟狀況最好、更加珍視婚姻、父母,更加勤奮和事業成功。

亞裔的崛起也在美國政治中有所印證。就在6月1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議案,對包括1882年《排華法案》在內的美國曆史上通過的一係列排華法案致歉。這不僅對曆史上為美國崛起作出重大貢獻的華人表達了尊重,也體現了包括華裔在內的亞裔已經成為美國政治中不可忽視的群體。

不過,人數增加、規模擴大、經濟狀況佳、事業成功等等,並不絕對顯示亞裔受重視程度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對這份報告,國會眾議院亞太裔黨團小組以及亞裔權益組織均予以反駁道,皮尤將亞裔描述得過度美好,可能會引發誤導,容易使一些需要幫助的亞裔群體遭到忽略。

華裔眾議員趙美心認為,必須避免過分簡化結論,不要忽略亞裔多樣化小區所麵對的許多實際困難。而亞太裔全國聯盟(NCAPA)主席艾爾(Deepa Iyer)也表示,皮尤的研究忽略了亞裔小區的多樣性和麵對的挑戰。美

國亞裔公正中心負責人米·莫厄則警告說,持續忽視亞裔選民的訴求將對選情和政黨的支持率產生長遠影響。據萊克研究機構和美國亞裔公正中心等機構5月公布的民調結果,隨著人口增加、投票意願增強,亞裔族群投票率有望在總統選舉中有所突破,但這部分選民的意見目前仍被政黨及其競選陣營忽視。

當天出席了皮尤研究中心《美國亞裔的崛起》報告發布會的美國首位華裔內閣部長、前勞工部長趙小蘭表示,隨著亞裔人口占美國總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大,亞裔的觀點會被越來越多地看見和聽到,這對亞裔社區是好事。另一方麵,華人和亞裔不應羞於與主流社會分享勤奮努力、重視家庭、重視教育的價值觀,因為主流社會能夠從華人和亞裔養兒育女方式以及重視家庭和教育的價值觀裏獲益,大家應更自信。

趙小蘭的說法更像是指出了亞裔在美成長、發展的願景。皮尤的統計也許展現了曆史的變化,卻未能呈現全部的事實。真相是,亞裔還確有諸多不如意和亟需改進之處,亞裔的經濟狀況隻能說比下有餘,亞裔的教育程度和政治地位與猶太裔和白人也有差距。加州公立高校中亞裔學生人數目前達40%,而亞裔校領導比例嚴重失衡。加大係統目前僅剩一名亞裔校長(即聖塔芭芭拉加大華裔校長楊祖佑),副校長中更全無亞裔身影。擁有23所分校的加州州大,除位於舊金山灣區的三所州大校長為亞裔外,其餘高層校領導罕見亞裔的身影。

亞裔在管理層崗位的缺失,幾乎涵蓋了教育、科技界乃至企業界,這既有社會的因素,也不乏亞裔自身的缺陷。就參政問政的層麵看,從實質性的選民登記到參與投票的熱情,亞裔都輸給拉美裔。因此,提升亞裔在美國選舉中的潛力和影響力,利用選舉政治來維護並擴大族裔的利益,亞裔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還有,正如《洛杉磯時報》刊登的一篇文章稱,美國須警惕新的“仇亞症”,亞裔的成功被誇大,被比喻為“新的猶太人”,有可能煽動種族之間的仇恨,各種族群體之間的經濟差別會引來人們的嫉妒心,尤其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刻,會變得極其危險。

30年前,美籍華人陳果仁被兩名失業工人用棒球棍毆打致死,上周是他被殺30周年紀念。因此,曆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亞裔在美國的努力和奮鬥值得肯定,成功值得慶幸,但任何的誇大和誤導,都會產生不良的後果。

所有跟帖: 

All are minors -halfdummy- 給 halfdumm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02/2012 postreply 21:50:4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