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空"中國銀行業的背後 20110905
"我們像建行等那麽多銀行上市,大家知道不知道幫他們做顧問都是哪些公司嗎?摩根、美林、高盛。這些公司也是美國中央銀行的股東,你們知道嗎?我們要搞銀行改革.竟然要請美國中央銀行的股東來當我們的顧問,你說你是傻呢還是怎麽回事呢!他給你做顧問的目的是圖利於你呢,還是圖利於美國中央銀行呢?"--郎鹹平2007:中國的八大危機之---銀行的危機
今年一季度四大行股價最低分別為,工行4.19元/股、農行2.59元/股、中行2.9元/股、建行4.48元/股,昨日最低價分別為工行4.15元/股、農行2.61元/股、中行3元/股、建行4.44元/股
適合匯金公司增持四大行的時間窗口再次打開四大行股價已經逼近今年一季度的最低價。也就是說,即使按照理論最低值計算也已經逼近匯金公司今年增持的成本價。而且,從估值上看,四大行逼近去年10月匯金高調宣布增持時候的估值。目前剩下惟一的問題就是,匯金何時再度出手?
當 然,市場不能忽略另一大機構投資者保險資金,險資同樣是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大舉增持銀行股,如今險資自然也麵臨成本線考驗。而且與本意就是長期持有 四大行的匯金公司不同的是,麵臨半年報檢驗的險資恐怕要更為計較投資得失,所以市場更為關注險資是否HOLD不住並選擇補倉。
連續兩個季度
匯金險資聯袂增持
從去年四季度宣布增持四大行至今年一季度末,匯金公司增持四大行的行動預計耗資已經超過25.4億元,其中今年一季度中國銀行被增持的股權數量最多。
去年10月10日,四大行已經對匯金的增持行為發布公告,匯金當日通過二級市場買入工行1458.40萬股,農業銀行3906.83萬股,建設銀行738.43萬股和中行350.96萬股。匯金公司同時承諾在未來12個月內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份。
和 匯金有著同樣眼光的是保險資金,去年四季度多家銀行股成為險資“圍獵”的對象。2011年年報顯示,平安人壽旗下的傳統普通保險產品在去年四季度大筆買入 6.7億股農業銀行、4.99億股工商銀行和3.04億股建行。人壽保險旗下的個人分紅產品也在去年四季度買入4.8億股農行、0.54萬股中行以及 136餘萬股浦發銀行。另外,太平洋人壽旗下的普通保險產品增持了214萬股中信銀行。
今年一季度,匯金公司又在二級市場增持工行5032萬股、中行8363萬股、農業銀行2940.85萬股、建設銀行2267.37萬股。同時險資繼去年第四季度抄底後,也在今年一季度再度大舉增持四大行。
以 工商銀行為例,數據顯示,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傳統-普通保險產品一季度持股數量由期初的19.998億股增至期末的23.217億股,大增 3.219億股,耗資約14億元。另外,中國人壽旗下兩險資產品也在一季度增持工商銀行,各自增持了8700萬股和1.06億股。
工行建行成本線“失守”
四大行估值全麵“潰敗”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昨日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股價均創出了年內新低:工商銀行股價最低跌至4.15元/股,建設銀行股價最低跌至4.44元/股。
雖然此前的公開信息並不能明確匯金公司和保險資金今年增持上述兩家銀行的準確成本,但考慮到工行和建行昨日股價已經跌至年內最低,那麽很顯然匯金公司和保險資金今年增持行動的成本線已經失守。
四 大行中另外兩家的情況也很不樂觀。今年一季度,農行股價最低為2.59元/股、中行為2.9元/股,昨日兩銀行的收盤價分別為元2.61/股、3元/股。 目前的股價僅僅是略高於一季度的最低價,雖然理論上不能確定,但實際上很可能目前股價也已經低於匯金公司和險資的持股成本了。
從估值情況看,情況就更加明顯,四大行目前的估值已經全麵潰敗,甚至遠低於去年匯金公司和保險資金啟動增次行動時的估值。
工 商銀行去年三季度末每股淨資產2.58元,每股收益0.47元,去年9月30日(即匯金公司啟動增持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為3.98元,對應的市 淨率與動態市盈率分別是1.54和6.3倍;工商銀行今年一季度末每股淨資產2.93元,每股收益0.1756元,昨日的最低價為4.15元,對應的市淨 率與動態市盈率分別是1.41和5.9倍。
農業銀行去年三季度末每股淨資產1.91元,每股收益0.31元,去年9月30日的收盤價為2.46元,對應的市淨率與動態市盈率分別是1.29和5.9 倍;農業銀行今年一季度末每股淨資產2.14元,每股收益0.13元,昨日的最低價為2.61元,對應的市淨率與動態市盈率分別是1.22和5.02倍。
中國銀行去年三季度末每股淨資產2.49元,每股收益0.35元,去年9月30日的收盤價為2.85元,對應的市淨率與市盈率分別是1.14和6.14倍; 中國銀行今年一季度末每股淨資產2.73元,每股收益0.13元,昨日的最低價為3元,對應的市淨率與動態市盈率分別是1.11和5.77倍。
建 設銀行去年三季度末每股淨資產3.12元,每股收益0.56元,去年9月30日的收盤價為4.32元,對應的市淨率與動態市盈率分別是1.38和5.78 倍;建設銀行今年一季度末每股淨資產3.48元,每股收益0.21元,昨日的最低價為4.44元,對應的市淨率與動態市盈率分別是1.2和5.28倍。
市場期待“國家隊”再出手
險資或先行一步
“從股價和估值來看,目前確實打開了增持的時間窗口,不過如果單純從國際市場和A股市場的趨勢來看,增持的時機也許並未真正到來,目前市場更多的是期待”,某市場人士在與記者研討時態度謹慎。
不 過他同時指出,相對而言,保險資金麵臨的局麵更為尷尬和緊迫。匯金公司作為四大行的大股東,是以長期持有為目的,顯然不會特別計較短期的得失,幾個月甚至 半年的時間不會對其構成特別大的壓力。但是保險資金就不同,其保險產品類似於基金,對操盤的負責人通常會有所要求,這要求中自然包括盈虧這項關鍵指標。所 以,無論是增倉還是減持,保險資金未來可能會先采取行動化解風險。當然在目前的估值背景下,保險資金增持的可能性還是遠高於減持的可能性。
而匯金公司減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一方麵是規則限製上市公司大股東短線交易,另一方麵匯金公司也不會輕易砸盤。
親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朱鎔基銀行改革成果 近年全部喪失殆盡
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也曾麵臨著如今天這樣的危機,其後也迎來與今天這樣相似的世界性 的金融危機,但中國經濟在朱鎔基推行的一係列的宏觀調控措施的作用下,最終避開了一個個急流險灘而實現“軟著陸”,狂飆突進的房價也在淩厲的調控措施下迅 猛下跌,使“經濟過熱”失去最後一個強大幫凶。
回顧朱鎔基總理當年的調控政策,今天仍有酣暢淋漓之感,感覺體現朱鎔基的“朱氏風格”的調控措施真是刀刀切中要害,刀刀迅猛果斷,刀刀指向權貴階層,效果之好令世界驚歎:
一是抓緊整頓金融秩序和金融體製改革。朱鎔基親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並於1995年7月12日召開全國銀行會議,頒布16條,從緊縮信貸開始堵住貨 幣進入市場的渠道。在金融整治方麵最具有“朱氏風格”特點的就是當年7月份,朱鎔基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身份,把所有下屬銀行的主持者都召集到北京,當麵命令他們在40天內收回計劃的全部貸款和拆借資金。“逾期收不回來,就要公布姓名,仍然收不回來,就要嚴懲不貸。”語勢之厲令所有銀行行長們膽寒;二是果斷 開倉放糧。1993、1994兩年中央政府放出400億斤國家儲備糧。同時,中央政府還在1993~1995年期間,3次提高糧價,鼓勵農民種糧食。到 1995年糧食大豐收,市場上糧食開始供大於求,治理通貨膨脹度過最艱難的階段;三是大砍項目,防止重複建設、調整產業結構。當時砍項目,砍得鬼哭狼嚎, 砍得權貴階層無處躲藏。
為配合調控措施的堅決推行,朱鎔基在輿論和政府監管上做了精心的準備。一是高揚調控的旗幟,顯示政府調控的決心。針對理論界中關於是否要放鬆調控的爭論,朱鎔基旗幟鮮明地表示,調控要繼續適度從緊,防止過熱。並對主張放鬆調控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進 行公開批評,以正本清源;二是打擊腐敗毫不手軟。為打擊貪官汙吏,朱鎔基公開表示:他準備了一百口棺材,99口留給貪官,1口留給自己。在嚴厲打擊特殊利 益集團方麵,廈門遠華案、北京陳希同案都是朱鎔基任內揪出來的。三是不但自己親臨過熱的重災區如廣西北海等地進行實地調查,而且還派出20幾個國務院督察組,強力推行各項調控措施在各個地方的具體執行,威脅地方官員不準胡來或是陽奉陰違。
朱鎔基是中國最早洞燭房地產問題的少數高級官員之一。他認為:樓市經濟是靠不住的,“現在投資的增長60%靠房地產,房地產的推動能力很大,建築材 料工業、鋼鐵工業都上去了,但將來如果沒有這樣的拉動力怎麽辦?難以為繼啊!”;“我們要更加著力培養人民群眾的購買力,特別是農民的購買力,才能拉動這 個生產,而不是單純靠投資”;“這個房地產,特別是高級房地產,尤其是在大城市的高檔房地產能不能保證賣掉呢?你不能把這個風險都加在銀行身上,我隻是提 出一個預測,也不是警告,要小心一點。”,今天看來,朱鎔基對於房地產的論述句句精華,切中要害,站在極高的理論高度上。最後,房地產調控成為朱鎔基濃墨 重彩的一筆,而調控的重點又落實到打擊房地產投機上。他緊縮房地產投機,要求各大銀行把投入到房地產上的資金徹底回收,以徹底斷掉投機的資金來源,終於成 功擠出了房地產業中蘊藏的巨大泡沫。
當年,由於朱鎔基總理不畏權貴,堅持調控,並且方法得當,使得中國過熱的經濟很快實現了“軟著陸”,通貨膨脹得到有力的治理,房地產價格迅速回落, 國民經濟保持健康快速的增長,1992年至 1996年中國平均遞增12.1%,是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97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達1300億美元, 比1991年增長5倍,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2位。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平均遞增7.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 5.7%,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3200餘萬。另外,由於朱鎔基提前進行宏觀調控,當1998年世界金融危機 來襲時,中國是世界上所有應付金融危機最從容的國家,使得中國不但自身成功避免了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而且也帶動了亞洲各國經濟的提前複蘇。
曆史往往有著驚人相似的輪回!
曆史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再度麵臨一個與上世紀末一樣的危機局麵。出口陷入四麵楚歌境地,內需日益嚴重萎縮,唯有投資高歌猛進,而且由投機所主導 的房地產熱一浪高過一浪,帶動中國經濟整體的通貨膨脹。另外,來自於外部世界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形成了巨大的衝擊。拜危機近在眼前,寒蟬悲鳴讓我們感同 身受。回首朱鎔基總理推動的一係列雷霆萬鈞的調控政策,筆者深深感到:沒有調控不了的房價,隻有下不了的調控決心!現今的決策者們如果還在為保持GDP增長的尊榮而戰,不願放棄對房地產的過分依賴,那麽再次調控成“空調”的結局完全可以期待!
天冷了,世界金融危機越來越嚴峻。明天,中國經濟拿什麽來抵禦這場日益迫近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