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AI泡沫”大論戰,高盛:還沒有泡沫

由AI驅動的科技股飆升正引發市場激烈的“泡沫”論戰。

近日,高盛分析師Peter Oppenheimer、Sharon Bell等在其最新研報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盡管當前市場呈現出部分曆史性泡沫的特征,但我們尚未身處其中。高盛認為,與過往泡沫最大的不同在於,本輪科技股上漲主要由強勁的基本麵和實實在在的盈利增長所驅動,而非純粹的投機狂熱。

報告承認,圍繞變革性技術出現的投資狂熱是催生泡沫的常見誘因,而盡管目前市場絕對估值的走高、高度集中的市場結構,以及科技巨頭資本支出的激增,確實與曆史上的泡沫時期有相似之處。

然而,高盛強調了幾個關鍵區別。首先,科技板塊的價格上漲迄今為止有堅實的盈利增長作為支撐。其次,引領市場的龍頭企業擁有異常強大的資產負債表,這與以往高杠杆驅動的泡沫形成鮮明對比。最後,當前AI領域的競爭主要由少數幾家現有巨頭主導,而大多數泡沫通常在大量新進入者湧入、競爭格局混亂的時期形成。

盡管高盛認為係統性風險較低,但該行同時警告稱,當前極高的市場集中度是“不可持續的”,並且對盈利增長的高度依賴意味著一旦業績不及預期,市場可能麵臨大幅回調。

估值拉升但未達泡沫水平

對於投資者最關心的估值問題,高盛通過多維度比較後得出結論:科技股估值雖處高位,但並未達到曆史泡沫的極端水平。

報告將美股科技股當前的“七巨頭”與曆史上的市場領導者進行比較。數據顯示,這七家公司的預期市盈率中位數約為27倍,遠低於2000年科技泡沫頂峰時期龍頭公司約52倍的水平。

此外,無論是與1989年日本金融泡沫時期的銀行股,還是與1973年美國“漂亮50”時期的藍籌股相比,當前科技巨頭的估值都顯得更為理性。

從PEG比率(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率)來看,美國科技股當前水平仍低於1990年代末的泡沫高點。基於曆史收益的PEG比率顯示,科技泡沫頂峰時期該指標達到3.7倍,而目前僅為1.7倍。

高盛還通過股息貼現模型分析發現,當前美國TMT(電信、媒體和科技)行業的市場定價意味著未來10年需要25%的年度股息增長率。雖然這一水平較高,但仍低於科技泡沫時期隱含的35%增長預期。

盈利驅動而非投機推動

與以往泡沫時期最大的不同,在於本輪上漲的核心驅動力。高盛強調,科技股近年的卓越表現更多是其強勁盈利能力的直接反映,而非對未來不切實際的投機。

報告顯示,自2009年以來,全球科技行業的每股收益(EPS)增長已遠遠超過非科技行業,這一差距在金融危機後持續擴大。

為了進一步佐證這一觀點,報告對比了當前與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前一年的回報構成。在1999年至2000年期間,科技股回報的很大一部分來自估值擴張,盈利增長的貢獻相對較小。

而當前,盈利增長是支撐股價表現的關鍵支柱,這為市場的穩定性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報告預計,2025科技股“七巨頭”的綜合淨資產收益率將達到46%,淨利潤率為29%,遠高於2000年科技泡沫時期主導公司16%的淨利潤率。

風險信號猶存

盡管整體基調偏向樂觀,高盛並未忽視市場潛藏的風險,特別是激增的資本支出和創紀錄的市場集中度。

報告指出,自ChatGPT問世以來,“超大規模計算公司”的資本支出迅速增加,預計2024年的支出將達到2390億美元,是2018年的兩倍多。而曆史上,由技術驅動的過度投資常常導致產能過剩和回報率下降,比如1990年代末的電信行業。

關鍵區別在於融資方式。目前,科技巨頭的資本支出主要來自其充裕的自由現金流,而非大規模舉債。它們的資產負債表異常強健,現金儲備充足,淨負債率普遍為負。這與1990年代電信公司通過大量發行股票和債券來為投資提供資金的情況截然不同,從而降低了整個金融體係的係統性風險。

報告顯示,當前主導公司持有的現金占市值比例平均為2.7%,淨債務股本比為負22%,財務狀況遠比2000年科技泡沫時期的領先公司更為穩健。

不過,高盛也同時在報告中提醒,近期科技公司的債務融資活動有所增加,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轉變。

此外,市場集中度已達到曆史高位。報告數據顯示,美國市場占全球股市比重超過60%,而美國前五大科技公司的集體市值已超過歐洲斯托克50指數、英國、印度、日本和加拿大市場的總和,約占全球公開股票市場的16%。

高盛認為,這種高度集中的狀況“不可持續”,但指出這本身並不等同於泡沫。曆史上,主導市場的行業長期保持領先地位是常態。從19世紀初至今,金融、交通、能源和科技行業先後成為市場主導力量,每個時期都持續數十年。

關注多元化配置

報告最後,高盛總結稱,市場尚未進入全麵的AI泡沫,但投資者不能掉以輕心。

報告指出,如果投資者對AI主題的信心或耐心減弱,市場回調的風險依然存在。但由於當前企業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相對健康,發生類似以往泡沫破裂後出現的全經濟範圍影響的可能性較小。

麵對高估值和高集中度的風險,高盛給投資者的核心建議是“多元化”,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區域多元化: 盡管美國以外的市場科技股占比較低,但今年以來,歐洲、日本和中國等主要股指以本幣計算的回報率與標普500指數不相上下。

風格多元化: 隨著利率環境變化,傳統的“價值”與“成長”風格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為跨風格投資提供了更多機會。

產業多元化: AI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實體基礎設施的支持,對電力、能源、資本品和資源的需求將為其他行業帶來增長機會。

科技行業內部多元化: 在關注現有巨頭的同時,也應尋找那些能利用當前資本支出熱潮、創造新產品和服務的下一波科技“超級明星”。

所有跟帖: 

高盛在06和07年也說房市不錯,然後自己開始減倉壞房貸資產,美林急著要做老大,買進大量壞房貸,到時高盛沒倒,美林倒了! -hhtt- 給 hhtt 發送悄悄話 hht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6:38:51

寫這情形最好看的書就是,麥克路易斯的《Lier's Poker》。小時候玩撲克,有個玩法就叫“吹牛皮”。 -hhtt- 給 hhtt 發送悄悄話 hht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6:47:36

我可以負責任的和你說,美林從沒倒過,屹立到今天. -Vaseline123- 給 Vaseline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6:48:28

你不要改帖哈 -Vaseline123- 給 Vaseline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6:50:45

美林的CEO在2008年9曰13日前一個禮拜,說他們有足夠的資金能扛過危機,到9月11日禮拜三關市後,就知道不行了! -hhtt- 給 hhtt 發送悄悄話 hht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6:52:28

到9月12日禮拜五,美林CEOJohn Thain打電話給美國銀行的CEO,提出讓美國銀行收購的建議,剩下的就是曆史了! -hhtt- 給 hhtt 發送悄悄話 hhtt 的博客首頁 (161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6:54:51

9月13日禮拜六,美國銀行高層討論需要多少錢可以把美林買下,當時有2B在手上,如果不夠,在小金庫裏還有一筆1B。 -hhtt- 給 hhtt 發送悄悄話 hht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06:55

等到2008年12月的第一個禮拜,美國銀行股東投票通過收購美林,一查帳,那時的美林賬麵已經虧損26B了! -hhtt- 給 hhtt 發送悄悄話 hht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10:35

以至於美國銀行要動用美國財政部借給銀行的20B,來度自己的難關。老巴又借了5B給美國銀行。 -hhtt- 給 hhtt 發送悄悄話 hht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13:33

那boa這筆買賣不是虧大了?他們買之前沒做盡職調查嗎 -Firefly2023- 給 Firefly20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14:00

美林實際上還是值錢的公司,就是當時的房貸壞賬把它拖下水了,金融危機過後3年,美林就幫美國銀行賺錢了。 -hhtt- 給 hhtt 發送悄悄話 hht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16:39

真正把美國銀行拖下水的,是那家Countrywide房貸公司,因為它,美國銀行前前後後被奧巴馬政府罰了80多個B! -hhtt- 給 hhtt 發送悄悄話 hht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19:29

嗯,這個同意 -Vaseline123- 給 Vaseline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21:23

當時的美國銀行CEO Ken Lewis被罰款,永遠不能擔任公司董事和管理職位。股價到今天還沒有回到07年55塊的高點 -hhtt- 給 hhtt 發送悄悄話 hht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23:15

嗬嗬嗬,惹出來一大堆過來人啊。那段時間太震撼人心了,記憶尤新啊。 -桃花源裏人家- 給 桃花源裏人家 發送悄悄話 桃花源裏人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27:14

確實驚心動魄!當時美國銀行的CFO後麵的第二號人物,是和我一起1986年出道的同事,以後在香港又共事了兩年。 -hhtt- 給 hhtt 發送悄悄話 hht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36:54

謝謝科普,這些曆史挺有意思的 -Firefly2023- 給 Firefly20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8:14:00

不懂就問:被奧巴馬政府罰了80多個B! 這80+B是靠啥盈利來彌補的?幾年? -螺絲螺帽- 給 螺絲螺帽 發送悄悄話 螺絲螺帽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9:31:58

美銀的年盈利平均在20B到22B。罰款大概用了8到10年才把房貸東西清了,今天還沒有回到2007年10月17日的高點。 -hhtt- 給 hhtt 發送悄悄話 hht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11:13:31

謝謝解惑 -螺絲螺帽- 給 螺絲螺帽 發送悄悄話 螺絲螺帽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12:00:50

不管ceo 如何說,那時候太多銀行有問題,Merrill Lynch 現在還好好的. 沒倒過 -Vaseline123- 給 Vaseline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6:55:05

我可以負責任的和你說,Merrily Lynch 是曆史,2019年2月開始,美國銀行宣布旗下部門改名叫Merrill -Mich_Agent- 給 Mich_Agent 發送悄悄話 (219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03:47

看這兒。--Merrill Lynch no longer exists as a publicly company -螺絲螺帽- 給 螺絲螺帽 發送悄悄話 螺絲螺帽 的博客首頁 (605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10:08:12

再看這個, Merrill Lynch was a publicly traded company , 曾經是, 然後被 -螺絲螺帽- 給 螺絲螺帽 發送悄悄話 螺絲螺帽 的博客首頁 (16878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10:11:09

我可以負責任的和你說,2008年9月美國銀行收購了美林,防止美林像雷曼兄弟那樣關門 -Mich_Agent- 給 Mich_Agent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6:59:33

這是銀行merge, 不是美林倒了 -Vaseline123- 給 Vaseline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03:38

呢可以認為美林沒倒,就像華盛頓互惠銀行被Chase收購一樣,反正Merrill Lynch沒了,與你賬號存在沒關係,嘿嘿 -Mich_Agent- 給 Mich_Agent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06:23

高盛反著買,別墅靠大海 -Dreamback1- 給 Dreamback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6:45:27

高盛在2008年五月時說油價要到200(當時油價120)。然後沒多久就一路下跌,2009 2月時油價三十幾塊 -Girlsmom92- 給 Girlsmom92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43:41

高盛今年5月的時候發警告,說大盤還要跌20%,之後大盤一路向北,哈哈,高盛說話反著理解就對了 -Harp- 給 Harp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07:45: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