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內循環遊戲:資本的玩法與潛在危機
牛經滄海
圖中展示的,是一個隱喻式的“AI產業資本循環”:
- Nvidia → OpenAI: 承諾提供約 $100 billion 的 GPU 服務器,並合作構建 AI 雲。
- OpenAI → Oracle: 承諾采購約 $100 billion 級別的算力與服務(雲計算 / 數據庫 / 基礎設施)。
- Oracle → Nvidia: 再以約 $100 billion 的訂單采購 GPU 與加速器設備,形成巨額硬件投入。
- OpenAI → AMD: AMD以不公開的條款讓渡10% 的股權給 OpenAI,換取進入循環核心的資格,獲得後者承諾向 AMD 采購約 $100 billion 的 GPU 訂單。
這一閉環,生動刻畫出 AI 生態的內循環結構:資金流、算力流與股權流彼此嵌套,構成一個自我喂養、彼此增值的資本係統。結果是——OpenAI 估值翻倍,Nvidia 股價屢創新高,Oracle 乘勢飆升,AMD 也順利“入圈”暴漲,看上去皆大歡喜。
資本內循環:造富的幻象
這一循環的本質,是資本推動資本、估值推動估值。
AI 公司(尤其是 OpenAI)並未產生足夠的現金流來支撐如此巨額的承諾,但依靠股權互換、預付訂單、技術授權、融資溢價等形式,讓賬麵繁榮繼續擴張。
“投入先行,回報滯後;現實未變,估值先飛。”
這種玩法本身並非新鮮事——它是矽穀資本魔術的延續,隻不過這次被披上了“人工智能革命”的外衣。
權力與算力:循環的封閉性
在這個循環中,權力與算力集中在極少數企業手中:
Nvidia 掌控硬件算力入口,Oracle 掌握雲端算力與數據庫基礎設施,OpenAI 負責模型層和應用生態,而 AMD 則通過股權“買”進了核心圈。
泡沫化跡象:虛火循環的加速器
當資金、股權與訂單都在同一生態圈內循環時,整個體係的“繁榮”就變成了自我敘事。
- 盈利並非來自真實終端市場,而是來自彼此的訂單與估值提升;
- 投資人看到價格上漲而追加投入,進一步推高估值;
- 一旦融資放緩、算力需求未達預期,係統的回撤速度會比想象更快。
這正是典型的“資本內燃機”模型——燃料是預期,動力是估值,排放物是泡沫。“真實需求尚未落地,賬麵繁榮已然衝頂。”
懸疑劇的未完待續
如今,AMD 的加入讓循環更加圓滿,也讓風險更加隱蔽。這與曆史上多次科技泡沫如出一轍:“真實需求尚未落地,賬麵繁榮先行膨脹。” 這個AI內循環將繼續自轉,直到資本慣性耗盡。這是需要密切跟進的懸疑劇。
正如我在新書中所說:
投資不僅是尋找機會,更是理解周期與結構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