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拿中國電網來做例子,這本身就存在偏差。中國的電網模式是高度集中、統一調度的,因為中國人口集中居住在城市小區,高層住宅林立,供電確實必須依賴於龐大、穩定的電網基礎設施。
而美國的電網是典型的分散式和區域化設計,家庭普遍分散在郊區甚至鄉村,不像中國那樣大規模集中。美國家庭的能源供給並不完全依賴國家電網,很多人家中就有柴油機發電機,或者安裝了天然氣發電裝置。再加上屋頂光伏、電池儲能,美國居民天然具備“微電網”能力。所以高盛用“中國電網強大”來映射美國電網“落後”,其實忽視了製度與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
你不了解美國在備用能源方麵的多元化,美國學校、醫院、大學校園:很多都有自己的小型發電站,甚至燃氣輪機,能夠在電網不穩時自給自足。大型企業與數據中心:常配備天然氣、柴油機備用電源,AWS、Google、微軟的數據中心幾乎都擁有冗餘能源設計,一旦電網不給力,可以立即切換到備用能源。天然氣資源豐富:美國天然氣價格低廉,很多地區利用天然氣發電和供暖,減少了對集中電網的依賴。高盛把電網問題當作歐美發展AI和能源安全的“關鍵瓶頸”,有誇大嫌疑。歐美的確有電網升級需求,但不能簡單用中國模式做對比。美國電網雖然老化,但依靠分散化、備用能源和市場機製,其韌性並不比中國差。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整合更多新能源、滿足AI數據中心高速增長的電力需求,而不是簡單地模仿中國的電網集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