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股”(meme stock)投機確實讓人想起了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我們來看看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以及一些關鍵的不同):
迷因股投機 vs. 互聯網泡沫的相似之處:
1. 散戶投資者狂熱
-
2000年: 普通人瘋狂購買互聯網公司股票,完全不看基本麵,比如 Pets.com、Webvan 等。
-
現在: 類似 GameStop、AMC、Bed Bath & Beyond 等迷因股,主要由散戶社區(如 Reddit 的 r/wallstreetbets)推動,而非傳統估值邏輯。
2. 與基本麵嚴重脫節
-
2000年: 很多沒有收入、沒有清晰商業模式的公司市值卻高達數十億美元。
-
現在: 許多經營困難的公司,因為社群炒作或“逼空”(short squeeze)等事件,股價暴漲,和實際業務無關。
3. 媒體炒作與FOMO心理(錯失恐懼)
-
過去: CNBC、報紙和股票推薦網站大肆宣傳科技熱潮。
-
現在: 社交媒體如 Reddit、X(前Twitter)和 YouTube 放大了投機情緒和“造富”神話。
4. 暴富神話與暴跌現實並存
-
兩個時期都出現了短時間內變身百萬富翁的故事,也同樣伴隨著市場回歸理性後的大規模虧損。
? 關鍵差異:
1. 科技公司 vs. 落魄品牌
-
2000年: 熱門的是“未來科技”公司。
-
現在: 迷因股往往是被認為“快要倒閉”的公司,被社群重新炒熱,賦予“重生”敘事。
2. 信息獲取方式不同
-
散戶現在可以實時獲取數據、使用便捷的交易平台,並通過社交網絡快速組織,這是2000年無法想象的。
3. 投機背後的動機不同
-
迷因股炒作有時包含“反對華爾街”的情緒,例如逼空對衝基金;
-
而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更多是對互聯網未來的樂觀幻想。
最大的問題:會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崩盤?
互聯網泡沫最終以長期且痛苦的市場崩潰告終。部分迷因股如今已大幅回落——但是否會像2000年那樣引發更廣泛的市場震蕩,則取決於這種投機是否會蔓延到更穩健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