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 為何陷入增長瓶頸,而微軟無懼 AI 洪流?
最近財報季,三大雲巨頭都公布了成績單:
微軟 Azure 增長 39%
穀歌雲 GCP 增長 32%
AWS 增長僅 17.5%
表麵看,AWS 還是雲計算的老大,但增速遠遠落後。這已經不是一季度的現象,而是一個結構性變化的信號。
AWS 曾經是雲計算的代名詞,但在 AI 時代,它為什麽開始掉隊?而微軟為何越跑越快,幾乎“無瓶頸”?下麵我分幾點分析:
一、AI 時代的核心戰場:不隻是 GPU,而是“應用 + 模型 + 基建”的一體化能力
微軟贏在整合打法:
Copilot 辦公套件全麵 AI 化,將 GPT 深度嵌入 Word、Excel、Teams,企業客戶無需遷移,直接上手;
OpenAI 模型獨家綁定 Azure,開發者用 GPT-4,基本上都走 Azure OpenAI 服務;
微軟擁有全球最強的企業銷售渠道,把 AI 產品和 Azure 套餐捆綁出售,用戶自然留在生態內。
相比之下,AWS 提供的是底層能力如 Bedrock、SageMaker,但缺少直接可用的殺手級 AI 應用,無法帶動業務爆發式增長。
二、微軟沒有“瓶頸”,因為它提前解決了三大關鍵問題
1)GPU 資源
微軟早在 2022 年就和 Nvidia 簽大單,並投資 CoreWeave,掌握全球大量 H100 資源。AWS 的 GPU 策略更保守,部分客戶現在想擴容也得排隊。
2)數據中心擴張
微軟上季度資本開支高達 146 億美元,主要投入 AI 數據中心。AWS 同期約 120 億,但還有大量預算分配給物流、電商、廣告係統,AI 基建優先級沒那麽高。
3)電力與冷卻瓶頸
AI 數據中心對電網和製冷要求極高,微軟更早鎖定了優質電力節點和地皮,而 AWS 公開承認:“客戶需求高,但我們部署速度跟不上。”
三、組織戰略差異:微軟是 All In AI,AWS 更偏傳統服務型思維
微軟 CEO Nadella 把 AI 放在公司最高優先級,從產品到財務都為 AI 開綠燈;而 AWS 雖然也有 AI 戰略,但整體仍維持原有節奏,更注重穩定增長。結果就是微軟動得更快、執行更猛。
四、客戶結構決定 AI 吞吐量
微軟客戶以大型企業為主,預算充足、使用深度高、付費能力強。AWS 的客戶以開發者、初創團隊、中小企業為主,更加注重成本控製,使用頻率相對分散。這導致微軟的 AI 雲收入“密度”更高,擴張更快。
AWS 依然是全球最強雲計算平台之一,但 AI 的競爭規則變了。過去拚技術,今天拚整合、拚速度、拚生態閉環。
微軟已經把 AI 做成了產品(Copilot)、服務(Azure OpenAI)、平台(Azure Infra),三位一體閉環成型。
而 AWS 還在搭積木。如果它不能在下幾個季度推出高粘性的 AI 平台或應用,可能會繼續喪失高增長客戶,走向“穩定盈利但缺乏想象力”的中年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