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股屢創新高,表麵上是牛市延續,但其實背後的隱憂越來越明顯。無論是 Schiller PE、forward PE,還是 Buffet 指標(市值/GDP),都已經處於曆史極高的位置,很多指標甚至超過了 2000 年互聯網泡沫時期。
美國股市目前的市值占全球股市的比例也高得離譜,同時,美國人持股的普及率也是曆史新高。這種全民“被動持股”,其實是一種高杠杆下的金融化結構,也埋下了波動風險。
美聯儲雖然嘴上說“數據依賴”,但實際上長期高負債、高財政赤字的現實擺在那裏:美元持續貶值,美債持續擴張,留現金隻會被通脹吞噬;買債券也是負利率的遊戲。
所以為什麽很多人“被迫”繼續買股票、買黃金、甚至買比特幣?說到底,是對美元信用體係的擔憂。全球資金在尋找可以保值增值的資產,而股市至少在短期內還能找到接盤者。
但從長期來看,一切價格最終都要回歸基本麵。股價和盈利的脫節,不可能無限延續。當信心逆轉時,估值泡沫會帶來劇烈回調。
我自己雖然沒有完全清倉,但也在逐步降低倉位、轉向防禦板塊,同時適當配置實物資產或抗通脹類投資。現在這個階段,風險意識比盈利衝動更重要。與其追漲殺跌,不如保持冷靜、耐心等待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