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壇裏幾個熱門話題,說穿了都是“大概率思維”的勝利。MIT出來的成功礦工更多,所以我們要追求名校;定投能跑贏90%的基金經理,所以別折騰主動選股;創業失敗率90%,所以還是安穩打工最穩妥。看起來都挺有道理,邏輯嚴謹,數據充分,聽上去還挺“成熟理性”。
但問題是,活得最平庸的那一批人,恰恰就是一輩子按“大概率”活的人。他們選學校、選工作、選理財方式,樣樣都安全,樣樣都合理,最後幾十年活下來沒有摔跤,但也沒跳起來過。他們沒輸,但也從沒贏過。
你看看現在的中國年輕人,幾千萬人卷著考公務員,3000個人搶一個編製,隻為了一份能領到退休的“穩定工作”。不是說考編不好,而是這個現象本身,說明整個社會都在奔向一個最大概率的出口:安全、可控、無風險、無驚喜。千軍萬馬拚盡全力,最後換來的是一份經過篩選的平庸。這就是把“大概率”奉為信仰的結果——人人都在排隊過一座隻通往安全區的獨木橋。
所有你看到的成功案例,哪個不是反大概率幹出來的?馬斯克造火箭的時候,不止90%的人在看笑話;張一鳴做抖音那會兒,誰相信還有人能卷過騰訊阿裏百度。大家天天掛在嘴邊的巴菲特——那個被神化為“價值投資、穩健為王”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其實恰恰是在不停尋找超額回報(Alpha),不停追求“不平庸”。他不滿足於市場的平均,他就是靠一次次做出小概率、高確定性的下注,才成為曆史上最偉大的投資人。如果他隻是安安穩穩定投SP500,現在你可能根本不會記住他。
大概率告訴你什麽事情“通常不會成功”,但你的人生不是“通常值”,你不是統計學的樣本編號。你永遠可以做那10%,甚至1%,但前提是你得先幹。你不幹,你就確實是那99%的一部分。到那時候,再去講概率,其實就是講懶。
大多數人不是敗在命不好,而是輸在一開始就認了命。每天說服自己“定投也挺好”、“穩穩過日子才是王道”、“萬一失敗怎麽辦”,這些話聽多了,久而久之你就真的信了。
如果你還年輕,或者還有點衝勁,千萬別讓“大概率”困住你。“事在人為”,真正改變命運的人,從來不是因為運氣爆棚,而是因為他們在別人猶豫的時候已經動手了,在別人畏懼的時候還在堅持。所謂“大概率”,隻是旁觀者給失敗找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