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投資,就會勸你:“別想太多,買指數基金定投就行了。”這話沒錯,尤其對剛開始接觸投資、或者沒有時間研究市場的人來說,定投確實是最穩妥的策略。
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叫做Alpha。它代表的是你超越市場的收益,也就是說:你靠自己的能力、判斷、研究,賺到了比大盤更多的錢。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大盤今年漲了10%,而你選的股票漲了15%,那多出來的5%,就是你的Alpha。
我一直認為,Alpha才是檢驗投資水平的核心。靠大盤漲而賺錢,是跟著水漲船高;但你選中一隻股票,或者提前判斷某個板塊爆發,那就是你真正的眼光帶來的回報。這種靠認知賺的錢,比市場自然上漲帶來的更有說服力、更有成就感。
當然,我自己一開始也是從定投做起的。定投讓人保持紀律、避免情緒化操作,比追漲殺跌、跟風買題材股、亂賭期權要強太多。它是投資路上的“穩紮穩打”,特別適合新手入門。但隨著經驗和工具的積累,我開始重新思考:能不能在保持基本定投的同時,也主動出擊,賺點Alpha回來?
今天這個時代,信息透明、工具強大,很多個人投資者的研究能力已經接近甚至超過部分基金經理。我們可以查數據、看財報、用AI分析趨勢,甚至做模型跑策略。如果你已經具備這些能力,卻還一味滿足於定投,其實是放棄了本來屬於你的優勢。
Alpha不是空想,它來自你多看一眼財報、多理解一個行業、多提前一點布局;它屬於那些肯思考、不躺平、敢行動的人。市場的平均值給所有人都準備好了,但超越平均,隻留給少數真正努力的人。
指數基金的長期勝率確實體現在它的“廣度”:通過分散投資來降低個股風險、行業風險、乃至國家風險。但是,它犧牲的是“深度”和“靈活性”。比如QQQ裏邊有100隻股票,如果你明明已經研究出NVDA、AMZN、TSLA更強,那你為啥還要去“打包”買一堆業績平平、甚至未來堪憂的公司?這就像你知道哪家餐廳好吃,還非要去吃食堂套餐一樣——安全是安全,但性價比並不高。
我不否定定投。你可以定投,但也可以追求更高;可以打基礎,也可以搭框架。最好的投資,從來不是照抄別人,而是結合自己的能力和節奏,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別讓“定投就夠了”的聲音,限製了你更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