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x.com/BillAckman/status/1916088788557742186
有人認為,由於中國著眼長遠,中國能夠“贏得”與美國的貿易戰。而按照傳統觀點,美國的短期行為遠比中國短視。這種評估的問題在於,關稅持續的時間越長,所有在中國擁有供應鏈的公司就越快地將其轉移到印度、越南、墨西哥、美國或其他國家。中國必須理解這種動態,因此應該積極鼓勵其盡快達成貿易協議。除非明確一家公司能夠以經濟可行的條件繼續從中國采購,否則它必須離開中國。高關稅持續的時間越長,任何公司就越不可能確信自己能夠長期依賴中國進行采購或生產。這對美國公司和非美國公司都是如此。作為長期參與者,中國必須理解這種動態。對中國加征的關稅在短期內對那些依賴中國供應大量商品或零部件來製造產品的公司造成極大損害。對於那些無力渡過難關的小企業來說尤其如此。如果關稅持續下去,政府可以提供貸款,幫助企業順利遷出中國,但我認為這沒有必要。關稅對大中型企業同樣具有破壞性,但它們擁有更雄厚的財力,能夠更好地管理關稅負擔,直到能夠將生產轉移到中國境外。鑒於上述情況,中美兩國都有強烈的動機盡快將關稅降至更合理的水平——比如10%到20%。唯一阻礙關稅降至更合理水平的因素是兩國領導層擔心自己顯得軟弱。然而,暫停關稅並不意味著軟弱,因為這需要兩國都降低關稅。這隻是常識。兩國都知道,145%的關稅現在必須降低。他們隻是試圖以一種明確的方式處理外交事務,表明這是一個共同的決定,而不是某一國“先行”。假設美國和中國同意暫停180天,以便進行談判。一旦宣布暫停,中國將有很強的動力盡快達成協議,而我們則有時間。這是因為關稅持續的時間越長,中國作為可靠經商國家的聲譽受損就越嚴重,因此美國和非美國公司撤離的可能性就越大。短期內降低關稅水平將使企業能夠更好地管理從中國的過渡。除非與中國達成一項新的、非常有利的協議,否則他們幾乎肯定會撤離。即便如此,沒有哪家公司會自信地依賴中國來提供其供應鏈的大部分。蛋糕已經做好了。沒有哪家公司的董事會或管理團隊會再安心地依賴中國來提供其供應鏈的大部分。損害已經造成。在中國作為經商之地的唯一希望是中國立即坐到談判桌前,達成一項協議,該協議將提供永久性承諾,解決知識產權盜竊、強製技術轉讓、市場準入限製、關稅以及其他在華經商障礙。如果中國出於自尊或其他情感問題而固執地堅持不談判,中國將遭受更為嚴重和持久的經濟後果。如果中國堅持下去,我預計我們將啟動一項貸款計劃,使美國公司能夠更好地管理從中國的退出。在這場談判中,時間是美國的朋友,也是中國的敵人。因此,應該暫停談判,盡快開始談判。請告訴我我錯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