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特斯拉,中美 “死磕” 和未來的希望
下周二4月22日,特斯拉將公布季度財務報告,俗稱“earning”。其實除了每股掙多少錢之外,投資者也非常關心公司上層對現狀的解釋和未來表現的前瞻,這種說明一般由公司的CEO或CFO去做。很多人正熱切等待著馬斯克登場。我對目前的特斯拉不太看好,鬥膽放個馬前跑,就算錯了,也是思考和論證的結果,也不同於馬後炮。
世界上很少有一個企業的產品和CEO能夠受到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的禮遇。特斯拉和馬斯克多次具有這樣的高光時刻。2019年初,3輛特斯拉停在中南海紫光閣前,馬斯克與中國當時的總理李克強相見甚歡,釋放出很有意思的信號。
此前幾個月,中國批準特斯拉在上海建立超級工廠(Gigafactory Shanghai),拉開了中國電動車市場競爭的大幕。特斯拉的進入迫使中國本土車企(如比亞迪、蔚來、小鵬等)加速技術進步和產品研發。我當時認為,中國引進特斯拉這杆洋槍,中國的幾杆土槍會被淘汰,事實證明我是錯誤的。這其中的原因,既有中國製造業進步、善於消化學習的原因,也有中國對電動汽車的國家扶持因素,還有從產品和銷售角度看,國產車具有的多係列(包括特斯拉不具備的插電混動車)和低價位的優勢。
在過去的數年裏,特斯拉既有銷量的迅速增長,又有大規模自動駕駛的願景,其股價在震蕩中上揚,去年年中以後更是如日中天,馬斯克也成了世界首富。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銷售在全球出現了明顯的下跌,股價比最高點也跌去40%。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馬斯克深度參與政治,成為川普的高級幕僚。消費者不可能將Tesla與他們對Elon Musk本人的看法作切割。
馬斯克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才華和創建的實業家之一。然而自去年夏天開始,他深度參與川普的政治活動,並在X平台發表支持極右翼觀點(如德國AfD黨)和對烏克蘭戰爭的具爭議性的看法,這不僅導致左翼的反彈,而且引發人們對於億萬富翁參與(其可能並不真正了解的)國際、國內政治的擔憂。我去年11月在國內跟朋友閑聊,就說他和他公司的股票當時的表現,客觀上都在借川普的東風,這樣將來恐怕有麻煩的。(我是independent,政治上並不預設站邊。)
有很多時候,人的動機和其行為產生的結果是對不上號的,比如馬斯克曾經領導的那個 “政府效率部”(DOGE)的一些舉措。美國政府人浮於事和低效率的問題明眼人都看得見,但這個問題盤根錯節,不是用chainsaw一蹴而就,把“冗員”鋸掉就能解決的。削減聯邦預算和裁員這類的事情,引發強烈爭議。願意拿package辭職的人,大多正想退休,你給一筆錢他何樂而不為呢。少數年輕而被裁掉的,經常是不該裁的。我舉個例子:我們公司與美國政府有一項每年一千多萬的長期合作。政府那邊的兩個項目負責人幾年前是認真的,後來疲遝了(也可以說是比較信任我們了),所以我們乙方日子很好過。然而去年他們又招了一個剛畢業的Ph.D.,那個小姑娘管得很細致,讓我們頓感壓力。平心而論,盡管她的質詢不是都合理,但反映出她的確對政府資金(納稅人的錢)有責任心。不幸的是,由於DOGE要求政府減員,她的資曆最淺,一個多月前被裁掉了 ……
個人形象這個東西,一旦改變就不容易回去了。據一項民意調查,上個月美國人對馬斯克好感度僅35%,53%持負麵看法。歐洲人可能會更差。東方大國人本來對他印象原本不錯,但本月隨著老川對中國劍拔弩張,國人對同他睡一個炕的馬斯克看法,可能也很難繼續保持良好了。
特斯拉轎車在世界的銷售主要為4大塊 — 北美、中國、歐洲和(除中國以外的)亞太。因為有中國和德國兩家產能很大的超級工廠,特斯拉的銷售幾乎不受川普關稅變動的影響,然而最近這一、兩個月,亞太銷量跌15%,歐洲斷崖跌40%,原因不言自明。中國用不著政府去批判這個紅色資本家(培養一個不容易,雙方都挺珍惜的,嗬嗬)。然而隻要中國人對他的感覺有改變,隻要貿易戰導致老百姓錢袋子捂得更緊,特別是如果國內廠家對它產生進一步衝擊,就足夠它應付了。第一季度特斯拉在中國同比銷量下降了22%。至於美國,甭管老川與小馬多鐵,紅脖子反正是不買特斯拉的。綠帽子才是特斯拉的客戶。現在綠帽子們的感情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你說特斯拉能沒有head wind?
去年年底我寫了一篇預期文(見其第三條),說特斯拉股票將下挫,因為它汽車的銷售完全撐不起這個價格,更像是個“川普股票”。當時還沒有馬斯克親自參與政治造成的負麵影響,所以沒有料到它跌得這麽快。文章貼出後,有兩、三位看官很有意見,一說我把特斯拉理解成生產汽車是狹隘的,要看到未來自動駕駛等美景。這個我不想爭論了,賣得出汽車是根本,否則別的就不能談了。還要一位可能不喜歡我“唱衰”,其實我沒有這方麵的意思,盡管我不直接擁有TSLA,但它在當時我持有的QQQ和VUG中比例不小,“唱衰”它對我有什麽好處?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唱衰”和“站台”都是沒大用的,不要說是我,川普日前在白宮為特斯拉站台,會產生多大影響呢?
說這麽多,隻是言為心聲,並非唱衰特斯拉(特斯拉是新時代美國製造業的明星,我當然希望它成功),也不預測未來TSLA的股價走向。不過,為這個公司的未來著想,我認為是馬斯克辭去CEO的時候了。他應該專注於Space X 和登火星,這是更適合他的人類高大上的事業。
現在聊聊中美關稅“死磕”的問題。日前有網友發文,提到進口稅的問題可以通過談判解決,中國為什麽要硬剛呢?死磕的結果對出口型、貿易順差國家尤其不利啊。我留言提到了中國短期不怕死磕的6點原因:
1. 麵子。老川高調,咄咄逼人,而東大皇上的麵子,自古以來比天大,老習必然“不吃這一套”。他即便想降低身段,臣民也不答應。
2. 外壓促內穩,老川讓東大共產黨凸顯偉光正,使其政權顯示更大的的合法性,並掩蓋了東大的社會矛盾,這對老習都是好事。
3. 東大的天下屬於老習領導的共產黨的。他手上的資源和權力非川普所能比。必要時宣布緊急狀態、恢複供給製也是做得出的。
4. 東大發展多年,畢竟不同於毛時代,再不濟,吃口飯還是沒問題的。中國的老百姓,有口飯吃是不鬧事的。有外壓下若還敢發不同的聲音,就是反賊。
6. 老川手上對中國的牌的確不多,且有時效性。他的行為受製於國會、大法官、華爾街、以及各種經濟數據,而且他4年後必然下台。
有網友說老習那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我覺得客觀地講八百可以改成三千、五千甚至一萬。然而,絕對的損失是不做數的,關鍵是物質生活的抗擊打能力,中國人這方麵超強。如果我很窮,但吃糠能熬100天,而你稍窮,10天沒肉吃就痛不欲生,則誰活不下去不言自明。美國的產業鏈不完整,貿易戰不解決會導致通脹、失業率上升、消費萎縮等問題。美國的老百姓覺悟低,除非像二戰時的情況,否則甭指望他們自我犧牲去“愛國”。
這次對幾十國同時采取關稅措施,當然首先是老川的意誌,但不太可能是他一個人夢囈式的胡來。整個的行動,是以高級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哈塞特(Kevin Hassett)、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Stephen Miran)、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等人為智囊的一次統一行動。這些人是保守派的經濟學家,他們的方針或非主流,或看來有點偏執和極端,但他們是高水平的專業人員。外界有傳言某人與某人嚴重不合,看來也是風言風語居多,在大的方向上,比如倡導保護主義、重塑國際貿易秩序和強硬對華政策等方麵,他們是有共同語言的,他們與老川的目標契合,因而團結在一起。
這些天我一直在思索,老川為什麽以這種似乎瘋狂的、招人恨的方式,迅速多方出拳,這是不是拍腦袋的瞎折騰?恐怕不那麽簡單。川普2.0與川普1.0相比有許多有利的因素,最關鍵的是參眾兩院都由共和黨控製,大法官中也是保守派居多。鑒於此,我去年11月曾經寫過一篇博文,認為老川可以借助這一機會,在立法上“放大招”。 然而,重入白宮不到三個月,老川卻是直接利用他的內閣和顧問班子,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推出各種行政和外交舉措,掀起軒然大波。
我想,老川之所以那樣做,可能基於以下兩點原因:第一,他認為美國在政治、經濟、債務、軍事、教育、產業結構、政府效率、邊境安全、國際關係、國際貿易等多方麵均有嚴重問題,積重難返,必須經過類似“革命”式的改天換地。通過議會立法一項項去扯是沒有效率的,根本達不到目標。第二,他的時間不多了。這已經是他的第二屆,而他明言想當華盛頓、林肯那樣偉大的總統,這是認真的夢想。在有限的時間裏,隻有成功的按照自己的願望重塑美國、改變世界,他的夢想才有實現的可能。於是他放手搏一把。
然而,全麵實現這種理想是相當困難的。他可以運作的時間,其實主要就是今年,而不是整個4年,因為明年就是中期選舉,他必須在此前的相當一段時間裏塑造(或試圖恢複)祥和的氣氛。很多的東西,即便是爛尾了,也必須跳過。這就是為什麽盧比奧日前說,俄烏如果不能達成“和平”,美國就 move on。這是什麽意思,很快大家就明白了。
我在兩周前的一篇博文中說,老川用大棒子嚇人不好,假如世界幾個主要國家都不吃這一套,他有可能輸掉美國的國運。然而這隻是假設,老川和他的幕僚是考慮了自己的斤兩的。美國相對於歐盟、日本、加拿大的強勢主要不在於老川的態度,而在於美元地位在可見的將來不可替代,在於美國的經濟發展和高科技創新,遠在這些國家之上,在於他們對美國的需求,大於美國對他們的需求,此外軍事上它們還有安全保障方麵的需求。加之這些都是民選領導人,不能以個人感情鬥氣,即便他們對老川很反感。所以這些國家對美國很難硬氣,也不太可能形成統一戰線一同反擊老川。我猜想在90天的暫緩期的談判中,美國退一步,它們退兩步,美國總體上還是有所得,也給川普帶來(regardless)自誇的資本。
至於中國,跟老川死磕好像是很振奮人心的,然而這真不應該是簡體中文區人民的雞湯。吃糠活100天絕不會比吃肉活100天更加強身健體。跟美國疏遠,至少是跟最尖端的物質、科技文明疏遠,比如芯片等方麵,更進一步的斷供後果將十分嚴重。EUV在有限的時間裏中國不可能做出來,因為這是多個國家許多公司幾十年的技術積累,不同於當年挖大運河和前些年修高鐵。“自力更生”這玩意兒,仔細想來隻能被落得更遠。我過去的一篇博文(見其中B2)就是笑話“武大郎”這方麵的見識。習近平在過去幾周的反應是靈活的,然而事情發展的今天,已經不再簡單是一個關稅爭端,而是演變成規則和技術體係之爭,反映的是中國在世界的自我定位與美國對東大的定位間的不契合。這意味著從長期來看,中美之間的各種摩擦將是常態。雙方要小心避免熱戰,希望在到達那個閾值之前,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考慮到中國在製造業規模上的優勢、以及美國勞動力的高成本,完全脫鉤和製造業回遷是不現實的,美國更可能是“去風險化”(de-risking),即許多跨國企業在加速“去中國化”,在東南亞、墨西哥、印度等地建立新的生產基地。此外,通過對中國產品的相對高關稅,推進供應鏈重組,讓更多其他國家成為美國中低端產品的進口國。
川普政府如今也在不斷調整(有看官笑他翻來覆去,自打耳光),讓事情的發展在可控之中。如果它能成功地做到這一點,政策和股市的波動將在一年左右平穩下來。由於我對這個跌宕的過程深有疑慮,擔心事情可能超越“可控”的程度,我日前在投資上暫時離開了指股,但我以後會回去的。一個領袖、一屆政府,哪怕它做錯了,在美國曆史上、宏觀上看,也不是不可挽回的,因為美國的民主和法治具有彈性和糾錯能力。而且在國際事務中,好的政治家是不“記仇”的,也不會借助這個煽動民意。不論目前的是非得失,我都不相信諸如“(老川)對美國的政治、經濟、外交、信譽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害”之類的話。
美國的未來充滿挑戰和一些不確定性,但什麽時候的美國不是這樣呢?
我對美國的中長期的未來依然看好,對美國的民主、法製、人權和政治文明從來沒有喪失信心,對美國的基礎科學、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知名品牌等在未來相當長時間裏的領先地位毫不懷疑,對以AI、量子計算和可控核聚變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增長點充滿期望與好奇。
日前,WXC有看官討論當初來美國是否後悔的問題。我留言“沒有半點後悔”。美國這個不完美的國家,給過去和現在的我,帶來了許多非常珍貴的、在別處不可替代的東西,並將繼續讓我對自己和我的孩子的未來保持希望。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