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白宮不到兩周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操弄起芬太尼問題,宣布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了10%的關稅。自那時候開始,他一邊揮舞著“關稅大棒”持續威脅,一邊又多次單方麵宣稱“很快會和中方通話”。
當地時間4月16日,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援引了一名美國企業高管上周的講述。“我們致電白宮詢問‘通話進展如何’,”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管稱,白宮方麵則表示,“中方沒有打來過電話。”這名高管進而說:“從一開始就顯而易見的是,本屆政府嚴重高估了關稅賦予他們對中國的製約力。”
CNBC指出,在美方不顧全球反對而執意挑起關稅貿易戰後,中方所展現的態度也相當強硬,未有妥協之意。迄今為止,中美雙方仍未打破這一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的僵局。報道認為,經濟和文化差異的交匯導致中美之間爆發了這場博弈較量,而仔細觀察會發現,過去幾年間,無論是在日常生活百態還是高精尖科技領域,中國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
一名經常往返於中美兩國的資產管理公司CEO指出,許多美國人,哪怕是投資者或政策製定者,他們對中國的認知仍然停留在十年前,卻毫不了解在當前形勢下中國所具備的戰略定力。他還告訴CNBC,中國人的本色是“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但若有人想要欺淩,中國人也絕不會接受。
隨著美方濫施關稅,對華關稅稅率不斷升高,而中方也對此予以了強硬回擊。中方於4月11日再度反製,宣布將對美關稅提高至125%。同時,中方強調,美方對華輪番加征畸高關稅已經淪為數字遊戲,在經濟上已無實際意義,隻會更加暴露出美方將關稅工具化、武器化,搞霸淩脅迫的伎倆,並淪為笑話。如果美方繼續關稅數字遊戲,中方將不予理會。
資產管理公司濟容投資(Esoterica Capital)的CEO劉沁東,經常往返於中美,他表示:“我認為,美國人,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政策製定者,他們對中國的認知仍然停留在與十年前大致相同的水平。”他認為,中方目前並不急於和美方進行對話,或者主動發起對話。
撰寫這篇報道的CNBC記者指出,自2018年以來,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38%,並回憶自己那年夏天前往中國時,如果想要喝咖啡的話,星巴克幾乎是最佳選擇,街上也以燃油車為主。近七年之後,如今中國街頭的手工咖啡店已成常態,甚至連智能手機廠商也能開始製造電動汽車。今年1月,DeepSeek在人工智能(AI)領域取得的突破,也增強了中國人的信心,無懼美國的打壓限製。
CNBC記者坦言,盡管華爾街主要投資公司已對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作出回應,但在她觀察到的一些中國經濟的領域,人們依然保持著迎難而上的韌性。
報道提到,在特朗普用“關稅大棒”攪亂全球局勢之際,中國的全球經貿格局也已悄然改變。
根據CNBC對官方數據的分析,2018年至2024年期間,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了10%,但同期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增長了26%,對東盟的出口則激增了84%。如今,東盟已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歐盟次之,美國退居第三。“這一變化部分源於對美貿易的轉口操作,但更反映出中國商品在海外市場的持續擴張。”
英國《金融時報》當地時間4月15日就曾分析指出,在這場針鋒相對的較量中,中國握有多張王牌——日益多樣化的出口市場、巨額美國國債、對關鍵戰略礦產的掌控,以及應對危機時國家體製上的優勢,這些籌碼不僅能讓中方經受住考驗,還能在談判中突顯出自己的實力。
美國彭博社當地時間4月14日則發文稱,貿易戰的確沒有贏家,但在這場由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中,一個事實正變得愈發清晰——中國掌握的籌碼可能比美方預想的更為有力,尤其當人們開始關注其反製策略之時。實際上,在中美經貿關係中,美國對中國商品深度依賴,限製進口反而成了一種自我傷害。
“你對我好,我就會加倍對你好。這就是中國人的本色,”劉沁東對CNBC所說的這段話,如果用中國詩句來表達,那或許是——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但如果你想欺淩我,我們絕不會接受。我們知道這可能會給我們的經濟或日常生活帶來挑戰,但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他在談到中國人的典型心態時進一步說道。
此前,盡管歐盟也放話稱,如果談判失敗,可能針對美國的服務出口和在線廣告銷售發起打擊,但彭博社認為,中國仍然是這場較量中“獨一無二的”。迄今為止,中方的反應不僅是在關稅層麵發起反製,而且在事關談判的問題上有理有據、立場堅定,並未被美方牽著鼻子走。
金融時報》援引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裏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補充稱:“僅從市場反應來看,我認為眼下是美國(痛感更強)……美國正麵臨更大的壓力,試圖坐到談判桌前進行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