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一輪又一輪的關稅製裁、科技封鎖、輿論戰不停上演。一邊是電動車、芯片加稅,一邊是供應鏈外移、反製聲明,仿佛兩個超級大國進入了“全麵對抗”。
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打得最響的,真的是中美之間的仗嗎?賺得最多的,真的是美國普通工人嗎?
答案可能讓你失望:真正獲利的,是那些看似“站在美國背後”的科技巨頭——蘋果、英偉達、微軟、穀歌、亞馬遜,還有華爾街。
表麵在打中國,實則在全球吸金
以蘋果為例,它約60%的營收來自美國以外市場,最大製造基地在中國,最大客戶市場之一也是中國。英偉達更誇張,全球70%的營收來自海外,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中國數據中心、AI企業和服務器製造商。
表麵上貿易戰是“打擊中國製造”,實際上這些美國跨國企業早已把整個供應鏈和利潤鏈鋪滿全球,中國製造、美國品牌、全球銷售,利潤最後全部回流美企。
誰在數錢?不是美國工人,而是華爾街和美國跨國巨頭
這些企業通過品牌溢價、知識產權、金融手段,從全球壓榨出的利潤不是回到普通人的口袋,而是:
拿去回購股票、拉高市值;
分紅分給資本持有者;
投資基金運作繼續增值;
最後落袋為安的,是華爾街、風險投資、對衝基金、私募大佬。
全球流汗,美國數錢,美國人流汗,美國華爾街繼續數。
美國利潤藏海外,還能合法避稅?
是的,你沒聽錯。
過去多年,美國稅製允許企業將利潤“留在海外”就不用繳稅。即使2017年稅改引入了所謂“全球最低稅”(GILTI),很多企業仍通過愛爾蘭、開曼、新加坡等避稅天堂將資金“合法隱藏”。比如:
蘋果曾將上千億美元利潤存放在離岸子公司;
微軟的某些利潤通過內部授權轉移至低稅區;
穀歌的“愛爾蘭-荷蘭-百慕大三明治”被傳多年。
這些公司可以全球賺錢,但卻不急著把錢帶回美國交稅。
貿易戰是“政治秀”:打給紅脖子們看
你可能會問,那美國政府為什麽不直接向這些企業征稅?為什麽不改革係統性不平等?
原因也很現實:
美國跨國企業捐錢多、遊說能力強;
政府怕真打壓這些美國企業,美股會崩、經濟會冷;
於是他們選擇“打一場便於操作的仗”——對中國強硬。
這就像是在“給紅脖子工人們看一看”:看,我們在幫你討回工作崗位了、在對中國硬氣了。但現實是——工廠沒回來,物價先漲了;工作沒增加,關稅先讓生活更貴了。
真正應該征稅的,是那些掌握全球利潤的美國公司
美國要解決本國的赤字、製造業空心化、社會不平等,真正該動刀的,不是別國,而是:
對美國公司海外利潤征收實質性稅率,堵住避稅天堂;
對美國大公司強製利潤回流用於本地再投資;
推出全球統一企業最低稅率,抑製“全球財閥”操控;
對金融交易征稅,讓華爾街為係統性風險買單。
但這些都很難,觸動的是根本利益。而貿易戰?簡單、直接、好包裝,還能甩鍋。
誰贏了貿易戰?
不是美國普通人,不是中國普通人。
贏的,是美國蘋果、英偉達、亞馬遜這些巨頭。贏的,是美國華爾街。贏的,是美國一小部分擁有全球資源和規則製定權的人。
而我們,隻是看熱鬧的、交稅的、被物價收割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