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科技巨頭們的股票持續上漲,表現非常強勢。下麵是這些巨頭在過去十年間的回報率:
微軟漲了818%, 3.2T; 亞馬遜漲了1148%, 2T; 蘋果漲了766%, 3.56T; 特斯拉漲了1508%, 0.83T; 穀歌最差,“隻“漲了514%, 2.1T;臉譜漲了686%,1.49T;最牛的NVDA漲了驚人的28847% (3.47T) !!粗算總市值16.65萬億美元。這些公司的總市值大概是美國全國的GDP(估計今年達到29.16萬億美元)的57%。
持續上漲的市場讓許多長期持有科技巨頭股票的投資者賺的盆滿缽滿。也讓一些投資者早早得了恐高症。許多人認為它們已經太貴了,市值太大了,從而遺憾地錯過了這些公司帶來的驚人的投資紅利。
人類有個毛病,好日子過久了,會習慣了,認為好日子是天經地義的,會覺得今天是個好日子,明天也是好日子,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是過大年。目前許多投資者已經習慣了,認為隻要堅持投資這些股票,總值是打死也不賣,每年都會有非常可觀的回報。可以輕鬆實現十年當個“居士“的小目標。
但是,我們還能不能繼續期待七大科技巨頭可以繼續往日的輝煌?
隨便估計一下,如果我們假設七大巨頭在今後十年的平均回報率“隻有15%“,那麽市值上漲300%左右 (即X4),七巨頭的總市值大體上會達到16.65X4=66.6萬億美元。按照樂觀估計美國GDP每年增長2.5%,十年後大概是1.28X29.16=37.32萬億美元。當然我這裏麵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效果。如果加上通貨膨脹的效果,數據會有些不同。但是這個差別不影響我們討論問題。
大家難道認為這是可以實現的嗎?七大可以長多大?難道樹可以長到天上去嗎?
我個人認為,隨著這七大科技巨頭的股票總市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接近或者超過美國的每年國民總值GDP的情況下,繼續高速成長的可能性非常低。當一個公司的營業額變得非常大的時候,每年百分之十或者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長,所需要的絕對數額是非常巨大的。那麽,除非我們假定這個公司所麵對的市場還在繼續擴充,否則的話,你就會發現市場很快就飽和了。我們可以把這個暫時稱作公司業務成長的“大數定律”,當基數變得很大的時候,它每年的百分之十或者百分之二十的繼續增長,要求的絕對總值會過分大,遠遠超過了市場可以給公司所能提供的增長容量。
我提出這個問題,就是為了讓各位網友好好考慮一下這個問題。因為目前這個禮拜,微軟、穀歌、Meta(就是臉書),等都要公布上個季度的盈利報告了。如果市場繼續希望它們仍然維持像以前一樣,年複一年高速成長,那肯定會失望的。
大家應該期待這些大公司的股票增長速度會慢慢下跌,其原因一個是行業成熟了,市場的容量飽和了。最近高盛報告說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標普500的股票在今後十年的增長也許也就是百分之三左右。他們之所以提出這個預測,就是因為他們覺得目前市場的增長太過集中於七家巨大的科技公司,它們占的份額太大,所以未來的增長就會受限。其背後的邏輯我理解是這樣的:因為標普500中的其他公司往往是這七大科技巨頭的很大一部分客戶和它們的市場。那麽,如果其他公司的增長速度很慢,那代表了經濟中除了高科技公司以外其他領域的發展速度很慢。那麽它們對高科技產品的市場需求也會增長緩慢。世界經濟如果以2-3%速度成長,你很難期望科技巨頭在已經很巨大的市場銷售額基礎上仍然以高於經濟成長速度的十倍成長。
7大巨頭回報率會下降,還有一個原因是公司變大以後,它們的組織結構會慢慢變得越來越臃腫,官僚主義盛行,公司的運行效率就會大大下降。造成了它們對快速發展變化的科技革命應對不當。實際上,科技企業很少有特別長壽的企業,大多數不如麥當勞和可口可樂長壽。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說波音、IBM等曆史上曾經很輝煌的公司,它們走上下坡路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最近這波AI革命,其Transformer 技術發源於穀歌,但是運用和成長確實在startup 公司 Open AI。十年後,也許我們會發現,目前的七大巨頭,有好幾個都不在成長最好的AI 科技巨頭隊伍裏麵。這個其實一點也不稀奇。
還是我開始的問題:七大能漲多大?即使是超級優良的樹,它們會長到天上去嗎?